站内搜索
国际课程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时间:2014-03-03 14:14
  

随着教育的国际间交流和发展的逐渐深入以及我国加入WTO,我国对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六章“扩大教育开放”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2010年以来,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辽宁、山东等多个省份由政府批准举办国际课程或者开设中外合作班。所开设的国际课程涉及国际文凭组织课程(IB)、英国中学高级水平证书考试课程(A- LEVEL)、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加拿大BC省高中毕业证书课程、美国的学术水平测验考试(SAT)课程等。各校在国际课程实施和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总体看来,目前国际课程在开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课程教材审查机制不健全。目前,国际课程的相关教材,大部分经过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审查,具有在中国流通的资质。但这不意味着国际课程能直接进入学校和课堂,成为本土学生的学材,尤其是一些文史地理类的教材。另外,教材的选用也是一大问题。学校普遍感觉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对国际课程教材的审查和选用。

二是师资力量缺少保证、不够稳定。在外教方面,除了引进的问题和需要大量资金外,外教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一方面,外教不了解中国学生情况;另一方面,有的外教的责任心不够强,对待工作不够认真投入。此外,外教师资队伍也不稳定,教师工作几年就离开,流动性大。在中方教师方面,国际课程对中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在外语、课堂组织、教育评价、师生交往的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国际课程实施基本是一科一岗一人,缺少集体教研、合作备课、以老带新等教学研讨的途径。

三是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首先,是课程的系统性方面。一些国际课程有比较系统的设计,而有的国际课程(例如AP课程)本身在国外是带有选修性质的,并不系统全面。其次,是如何监控和确保国际课程教学的质量问题。第三,怎样监控和确保在国际课程本土化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接受到全面、系统的教育,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是教学资源匮乏。国际课程的课程内容与国内课程有较大差别,有些科目(如商学)在国内高中课程中没有涉及,很难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因此,不论是习题资源,还是课件、素材、实验等教学资源,都需要重新建设。由于国际课程开设时间较短,教学资源匮乏成为困扰教师的主要问题之一。

五是国际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缺少平台。随着国际课程项目的不断推进,国际课程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特别许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在毕业后加入到国际课程教师队伍之中,国际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不容忽视。但是,相应的教研工作却没有跟进。迄今为止,在中国知网上没有查到任何关于国际课程教研的文献。

上述国际课程开设情况现状分析对我区国际课程教研工作有如下启示:一是应通过教研活动为各学校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形成合力,共同解决教材选用、课程资源建设等问题;二是应通过讲座、研讨、研究课等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课程理解力和教学实施能力;三是教研活动可以先着重关注开设率较高的AP课程和IB课程。(国际课程教研室)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