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淀区国际课程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国际课程教师队伍现状,2013年12月,国际课程教研室通过调查问卷对海淀区参与国际课程教学教师的基本情况、所教科目和参与教研活动的意愿进行了调研,结果如下。
(1)教师的基本情况
海淀区参与国际课程教学的教师以学历高、工作经验少的青年教师为主(如图1—3所示),其中工作经验在5年以内的教师占51.6%,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占52.6%,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占17.9%,具有二级及以下职称的教师占47.4%。这些教师具有较为扎实的学科知识,但是教学经验缺乏,特别是绝大多数教师为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知识缺乏,在学习者分析、教学设计及实施你能力方面有待提高。
图1 教师的教龄分布
图2 教师的职称分布
图3 教师的学历分布
(2)教师所教授的学科分布
海淀区参与国际课程教学的教师所教授的学科分布范围广、人员分散的特点,涉及到语文、数学(含统计和微积分)、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商学、音乐、美术等十几个学科,各学科人员分布如图4所示。其中,人数最多的学科为英语学科,约占25%;其次为数学学科,约占21%。根据各学科教师人数,一方面可以考虑分步开设学科教研活动,可以现在人数相对较多的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开展教研活动;另一方面,应加强互动,开展“工作坊式”的教研活动。
图4 各学科教师人数统计
图5 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意愿
(3)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意愿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教师愿意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如图5所示),与同行分享教学经验、教学资源,协助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因此,国际课程教研工作应充分利用来自一线的教师资源、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基于实践、合理利用专家资源。
二、国际课程教研的需求分析
国际课程教研属开创性工作,缺少可借鉴的经验。为了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在2013年10月-12月期间,分别以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调研了教师对国际课程教研内容、形式、活动频次的意见和建议。
调研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与国际课程教师座谈了解教学现状及教研需求。在2013年10月-11月期间,分别与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十一学校、人大附中、二十一世纪学校、首师大附中的教师座谈,了解教师们在国际课程教学中已经积累的经验、遇到的问题、与外教的合作情况、对教研的需求等,为后续调查问卷的研制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们对教研的需求。2013年12月,在第一阶段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了8项教研内容,综合教师们对教研活动形式、频次的建议,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委托海淀区教委外事办向各项目校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95份有效问卷。经统计学检验,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14,问卷信度高。调查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教师对教研需求的统计
由图6数据可见,在教研内容方面,教师对教学资源分享的需求最高,其次是课程内容分析、基于研究课的教学研讨、教学进度交流、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讲座、学科知识分析;在教研方式方面,更多的教师希望网络教研与面授教研相结合,以缓解工学矛盾;在教研活动频次方面,部分教师认为每学期6-8次教研活动还可再作调整。
上述调查结果对国际课程教研规划有如下启示:一是搭建平台、建立交流分享机制,实现各项目校间的教学资源分享;二是开展学科内部的调研,确定研究课主题和学科知识讲座专题;三是相应学科教研员通过文献调研或与北师大、首师大学科教育研究专家交流,了解国际学科教学现状,规划符合国际学科教学现状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专题讲座。(国际课程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