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进校学前教育研修室于2022年4—6月开展了“做优秀的骨干教师—海淀区骨干教师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展示活动”,全区387名教师参与了8组70场的线上展示活动,80位市区学前教育专家进行专业指导。实践展示活动围绕“主题背景下的领域教学创生与实施”和“基于儿童视角的游戏活动”,通过专题学习、实践展示、专家引领、互动研讨等方式,聚焦五大领域与幼儿游戏开展系列研修,覆盖全区396所幼儿园和社区办园点所有教师。
第五组教师展示与研修
4月28日-5月17日,45名骨干教师参与展示。海淀进校学前教育研修室教研员周立莉组织了8场在线研修,4322名成长期教师参与学习。学前兼职研修员北京大学附属幼儿园孟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幼儿园刘冬梅、徐露、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宾晓亮、清华洁华幼儿园舒丽、海淀区龙岗路幼儿园冯冬梅、海淀区智和幼儿园田孝伟分别主持,北京市六一幼儿院郭文睿、海淀区颐慧佳园幼儿园于静、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尹双、北部新区实验幼儿园王海宇、火箭军幼儿园崔明明、北京大学附属幼儿园孙琼、北京实验学校(海淀)幼儿园王茉涵七位教师协助主持。
研修主持人
七位老师协助研修活动
参与研修的教师
6月7日,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幼儿园刘曼老师以“基于幼儿视角下社会领域活动的设计与思考”为题分享经验,教研员周立莉进行专业指导。
“京教杯”一等奖教师分享经验
教师展示
骨干教师表述思路清晰,逻辑性较强,能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注重为幼儿真实的感知、体验活动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注重主题活动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在活动反思中梳理幼儿视角下的教师支持策略。
教师能在生活中观察幼儿,捕捉适宜的教育契机生成活动;内容结构清晰,环节设计合理,围绕目标层级推进;能够运用讨论环节支持幼儿提升经验和能力。
参与展示的骨干教师
专家点评
八场研修点评指导专家分别为:原中国教科院学前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白爱宝,北京市特级教师、原朝阳区教科院学前教研室主任许美琳和北京市六一幼儿院教师朱金岭,海淀区颐慧佳园幼儿园园长杨意,海淀区北部新区实验幼儿园副园长丁一,海淀区龙岗路幼儿园副园长冯冬梅,原解放军总医院幼儿园业务园长赵思涵,科学城北区实验幼儿园执行园长葛富清,中国人民大学幼儿园苏州街分园执行园长吴华。
点评指导专家
专家指导:
骨干教师展示活动体现出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活动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充分体现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活动尊重幼儿年龄特点,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
活动安排合理,步骤清晰,对支持幼儿社会性发展有价值。教师理论基础扎实,对《指南》《纲要》中社会性培养目标理解清晰到位。
建议教师进一步关注在为幼儿提供了社会性体验活动之后的核心经验梳理。教师通过有效的讨论、提问、师幼互动和幼儿之间的互动,引导幼儿将自身体验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提升。
教师要关注教法和学法分析的适宜性,不是脱离内容的理论表述,而应结合活动本身、本班幼儿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对应分析,要关注幼儿社会性发展,进行学理性的深度反思。
研修互动
在每场活动结束后,专家和教研员周立莉都结合展示情况进行整体指导,并提出问题,引发参与教师共同思考。
专家们针对教师关注的问题进行指导,激发骨干教师们以分享的案例为载体,从幼儿社会性发展需要、幼儿学习方式选择、幼儿关键经验建构、教学活动组织的价值、教师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度思考。
专家对每场的整体性指导
总结提炼
教研员周立莉对八场展示活动和专家点评指导进行小结,并对教师们提出三点建议:
1.社会领域教育的途径是丰富的,教学活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都是社会性培养的途径。教师要以专业的视角细心观察幼儿行为,敏锐判断问题,逐步建构不同形式的社会性教育活动。
2.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过程离不开幼儿真实的感知、探究和体验。要激发幼儿从社会性情感认知到适宜的社会性行为,是需要幼儿理解、接受、尝试、验证、运用、逐渐内化为自觉行为的一系列学习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和利用社会性情境,支持幼儿充分感知和体验,并通过讨论逐渐提升新经验。
3. 社会性教育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行为,需要家庭、社区一体化教育形成合力,因此教师对幼儿的社会性教育应以教学活动为切入,鼓励和支持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社会生活中不断运用新经验的同时,引导家长、社区的共同参与。
第六组教师展示与研修
4月27日至6月16日期间,49名一线骨干参与展示。海淀进校学前教育研修室教研员张志存组织了8场研修活动,2899名成长期教师参与学习。
研修主持人
参与研修的教师
6月2日,学前教育杂志社副主编程洁受邀进行游戏活动案例分享的专题培训。
专题培训
教师展示
骨干教师分享的活动整体展现出对《指南》精神的理解和实践,遵循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原则,能够站在儿童视角去倾听幼儿想法、接纳幼儿意愿,能够对幼儿年龄特点、游戏水平进行分析判断,在游戏指导中抓住教育契机给予适时回应,支持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发展。
参与展示的骨干教师
专家点评
八场研修活动点评指导专家分别为: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教研员庄薇,北京市特级教师、原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刘洁;中国科学院幼儿园总部教研中心主任吴采红,北京交通大学幼儿园教科研室主任寇丽娟,北京大学附属幼儿园业务园长孟帆;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校本部业务园长滕瑾,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幼儿园常务副园长李春华,北京市第十九中学附设幼儿班园长武林,北京明天幼稚集团三幼志强园业务园长何淼,北京大学附属幼儿园执行园长余丽,海淀区北部新区实验幼儿园副园长丁一,海淀区颐慧佳园幼儿园保教主任朱丽霞,原空军直属机关蓝天幼儿园业务园长吴华英。
点评指导专家
专家指导:展示活动凸显海淀区抓关键队伍、抓核心内容的教师培养思路,通过骨干教师展示为契机带动全区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活动中看到了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幼儿主动建构经验,教师支持幼儿充分表达表现,促进幼儿获得全面发展。
骨干教师对游戏的认识逐步深入,在实践中重视幼儿是游戏的主体。
研修互动
在八场研修过程中,张志存老师结合教师最关心的困惑问题邀请专家进行答疑指导。
专家们围绕“如何深入挖掘游戏活动背后的价值与意义,如何平衡幼儿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之间的关系,游戏中如何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等问题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了专业指导。
专家答疑
总结提炼
教研员张志存对八场展示活动和专家点评指导进行总结,并对于参与研修的教师提出三点建议:
1.关注各类型游戏,提高游戏解读的能力。教师要分析不同类型游戏的特点,解读各年龄段幼儿游戏中的典型行为,明确游戏内含的关键经验,支持幼儿游戏中的主动学习。
2.加强游戏理论学习,提升游戏指导能力。教师要加强对游戏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将本次活动中汲取的游戏指导经验在实践中反复运用,使经验不断迭代升级。
3.研磨观察记录方法,提高反思分析能力。教师要注重观察方法的探究、积累和运用,养成自觉观察、有意记录、及时分析、总结梳理的观察习惯,在日常实践中提高对幼儿游戏的反思分析能力。
文、图:周立莉 张志存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