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5日,“北京市教科研部门支持中小学发展研究及成果推广项目”海淀区展示活动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召开。来自北京市教委、海淀区教工委教委、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教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的领导和专家以及北京市各区县的教育同仁们,一起见证着三年来(2014-2017)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对口支持学校的发展变化。
图1 与会领导专家合影
八节研究课 看课堂教学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所对口支持项目校的老师在八个分会场为大家呈现八节研究课,涉及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和校本课程。
课堂上以“学生为本”教学观已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了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了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从关注“解题”转向关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语文课体现初中和小学衔接,初一生物课体现与物理的综合,呈现出学段衔接、学科融合等课程整合的趋势。
学习方式更显丰富性和选择性,语文整本书阅读、物理学科实践活动、“1+3” 实验课程等的设计与实施,直指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
各分会场课堂教学主题及执教者见下表:
分会场1 现场课 课题:千古风情话别离---送别诗一组(语文小初衔接课程) 主讲教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汪磊 |
分会场2 现场课 课题:名著阅读——《小王子》(初二语文) 主讲教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王晓楠 |
分会场3 现场课 课题:bravery(初二英语) 主讲教师: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唐明慧 |
分会场4 现场课 课题:近视及其预防(初一生物) 主讲教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翟雪莲 |
分会场5 现场课 课题:升旗(初一物理学科实践活动课) 主讲教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武赟 |
分会场6 现场课 课题:设计思维(校本课程) 主讲教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任国清 |
分会场7 科大附中分会场现场直播 课题:硫酸型酸雨的成因与危害(初三化学) 主讲教师: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崔丽 |
分会场8 进修附小分会场现场直播 课题:送别诗二首(小学五年级语文) 主讲教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 刘京华 |
专题沙龙 听校长和教师谈学校有什么变化?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支瑶副校长主持了专题沙龙:浸入式教研助力教师成长。作为访谈嘉宾的校长和老师如是说:
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王世东校长:
学校周边老百姓的实际获得感有所提升
学校的办学目标更加的清晰,办学方向更加明确。
学校课程体系更加完备,学生的实际获得更加明显。
教研的内容和方式更加适合我们的发展需求。
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唐明慧老师:
经过教研员的指导,我们的备课思路完全转变了。从单篇教学到单元整体教学,我们学会了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去思考,教给学生什么样内容,对学生发展和成长最有价值、最有意义。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董红军校长:
提升了我校老师群体研究能力。
课堂教学改进成果显著,教师们享受到职业的成就和幸福。
帮助我校栽培了学科专业发展的领头羊。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汪磊老师:
教研员的大力支持陪伴,让我们语文学科组有了一个长足发展和进步。这三年当中,帮助我们培养了一批有想法、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青年教师队伍。视野更加开阔,课程开发的意识以及校本化实施能力明显增强。
专题沙龙活动让与会人员深刻感受到了对口支持工作带给学校的变化在实实在在发生着,变化不是某个点上的变化而是系统的变化,学校的课程、管理、教学、教师队伍等都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具有可持续性,直指学校的内涵发展,最终受益的是学生。
图2:支瑶副校长主持专题沙龙:浸入式教研助力教师成长
项目汇报 如何通过研修转型促成这些变化?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罗滨校长作主题为“研修转型 提升学校软实力”的工作汇报。汇报主要有“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两大部分。
回顾过去:效果与经验
◎五大策略
1.基于调研,精准提供专业服务
2.教研创新,提升三级研修品质
3.项目载体,破解学校发展难题
4.拓宽渠道,全面提升教师素养
5.科学备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种成效
1.学校课程更具系统性结构性,凸显了办学特色
2.学习方式更具丰富性选择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3.教师发展更具针对性跟进性,积累了教学资源
4.学校教学管理更具专业属性,建立了研修机制
5.校本教研内容模式不断创新,形成了工作范式
◎五条经验
1.统一思想与行动。
2.完善内容与机制。
3.专业指导与跟进。
4.整合课题与项目。
5.承担责任与义务。
面向未来:思考与展望
◎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培养学科领军人物
1.契合中高考新要求,优化学校课程结构
2.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研究学习方式变革
3.精准促进师生发展,开展增值评价实践
◎持续提升学校软实力
1.丰富学习内容:课程供给,满足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需求。
2.建设两只队伍: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
3.加强研修转型和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图3 罗滨校长作工作汇报:研修转型 提升学校软实力
领导专家的认可与厚望
◎海淀区教委陆云泉主任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是海淀区教科研的一个品牌,几年来以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师培养、质量评价、资源建设为五大工作重点,成果显著。在对口支持工作过程中,海淀进修派出兼职副校长和教研员团队,建立东部研修中心和北部研修中心,进一步把教科研跟一线课堂教学对接,更加接地气,研究成果很快转化到一线学校,解决一线课堂中发生的问题。在海淀进修的大力支持下,在短短的三年当中,支持中小学发展工作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
图4 路云泉主任致辞
◎海淀区教工委尹丽君书记:
教科研部门支持中小学发展项目开展三年来,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着眼于对口支持学校的办学质量,指向学校的内涵发展,在课程建设、学科教学、校本教研和学校管理等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环节,认认真真、实实在在的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对于被支持的学校来说,办学目标清晰了,方向明确了,课程建设也更加深入了,师生有实际获得感,而且教研部门和学校建立了密不可分的鱼水之情。
研讨对口支持中小学发展项目工作,既是对过去三年的梳理反思和提炼,也是为了更好的规划未来,希望海淀进修和海淀区各项目学校的干部、教师积极投入,深入研究,扎实推进这项工作,全面提升学校的软实力。
图5 尹丽君书记讲话
◎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李卫东副主任
沉下来。海淀进修对学校的支持是跟进式、同伴式、深度参与式的,不是旁观式、指手划脚式的。
扎进去。以项目为载体,是海淀进修开展对口支持项目一大特点。如果没有项目作为抓手,是也很难扎进去,深入开展工作的。
有效果。学校、教师、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充分说明了对口支持项目的效果。
你情我愿,静待花开。被支持的学校需要支持什么,教研部门能支持什么,两方面要找到融合点。不要奢望立竿见影,对口支持工作需要逐渐推进,坚持不懈。
图6 李卫东副主任点评
附项目背景及参会领导
◎项目背景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打造北京教育新地图,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北京市启动教科研部门支持学校发展项目。
2014年5月16日,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与进修附属实验学校、科大附中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海淀区教委高度重视,工作方案通过主任办公会。2014年6月,“西山小学”更名为“KY.COM附属实验小学”。
2017年-2020年,第二轮教研部门对口支持中小学工作。对口支持学校增加玉渊潭中学,中学、小学团队协同发展。
◎参会领导专家
北京市教委基教一处处长张凤华、海淀区教工委书记尹丽君、海淀区教委主任陆云泉,区教委副主任赵建国、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付宜红主编、北京教育杂志王雪莉主编、现代教育报雷灵主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卫东、北京教育学院国际语言与文化学院副教授张金秀、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特级教师乔文军、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卢穆稚、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黄燕宁、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数理学院副教授何妮妮、海淀实验中学特级教师陈德收、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特级教师陈延军等。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