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3日下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英语教研室在北京市八一学校举办了英语学科跨学段教学研讨展示活动。本次活动以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传播中华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分享学科教研经验为宗旨,以“TAKING CHINA TO THE WORLD”为主题。本次活动由聂成军老师主持;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小学、初中、高中全体教研员,海淀区七年级、十年级的全体英语教师,其他年级备课组长,海淀区小学名师工作站成员等近400人到场观摩;北京市基教研中心蒋京丽主任做专家点评。本次活动还以现场观课评课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同步向全国各地英语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实况分享。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聂成军老师主持会议
本次跨学段教研是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英语教研室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背景下,为探讨“学习和使用英语对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技术、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建的相互理解与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一专题而特别举办的小、初、高跨学段整体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中,海淀区实验二小王静老师、北京市八一学校李大伟、北京市育英学校吴波澜三位老师分别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这个话题,先后与八一学校学生共同呈现了三节学段特点鲜明、设计独具匠心的英语课。课后,北京市基教研中心主任蒋京丽老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第一节:《Duanwu Festival》小学五年级听说教学
本节视听课中,教师紧密围绕端午这一传统文化节日,带领学生通过视、听、读、讨论交流、观察对比、体验操作等多种学习方式,逐步“知”端午、“解”端午、“话”端午,向大家呈现了一节学段特点鲜明、节日文化凸显的英语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带领学生展开深入学习,从对比糯米与大米、竹叶和芦苇叶,认识雄黄与雄黄酒,到观看赛龙舟视频,探讨这一节日活动的地域及原因,谈论对屈原投江的感受,乃至近距离观察艾草、闻其味道,现场制作香囊,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一步步帮助学生感受、理解并内化端午历史、文化传统及风俗活动。整节课学生学得兴致盎然,现场听课老师也沉浸其中。
海淀区实验二小王静老师执教五年级公开课
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第二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七年级阅读课
在读前环节中,教师采用KWL阅读模式,初步谈论即将到来的端午节,激活学生已知。读中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信息,并通过Readers theatre这一戏剧形式使学生将所学文本生动地展演出来。读后环节,学生先是在思维导图框架的帮助下尝试在同伴及全班范围内介绍端午节。继而,教师抛出“为什么世界上其他地区也举行龙舟赛?”和“新加坡人同样过端午节”这两个讨论题,引导学生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延展到更广、更深的层面。
北京市八一学校李大伟老师执教七年级公开课
Reading Theater
第三节:《One Festival,Two Cultures》十年级(高一)阅读课
读前热身环节中教师以头脑风暴形式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表达有关端午节的基本信息,随后利用相关信息引出韩国庆祝“江陵端午祭”这一话题。读中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端午节在两种文化中的异同,随后以文章题目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探讨得出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及其他国家对其进行了的发展和演变。读后环节,教师创设情境,给学生赋予为中国端午做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发言的使命,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模拟演讲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发掘传统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含义,树立要传承并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到全世界的意识。
北京市育英学校吴波澜老师执教十年级公开课
学生发表演讲
专家点评:
担任本次活动点评专家是北京市基教研中心英语学科蒋京丽主任。蒋主任首先对本次活动的定位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她认为“跨学段”和“文化”这两个切入点非常具有创新性和现实意义,体现了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英语教研室大的教研格局与视野,关注到了核心素养从小学到高中整体一贯性地培养。
北京市基教研中心英语学科蒋京丽主任做点评发言
本次教研从端午这一节日主题切入,定位于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与积淀,培养学生具有祖国意识,学会传承、传播中国文化,紧扣国家整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要点。具体体现在:
1. 选题突出了国家核心素养中的第一条“学生要有文化基础”。三节展示课凸显了对学生人文积淀的关注,教师帮助学生了解包括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在内的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优秀文化元素,使学生具有人文情怀,为学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2. 凸显了国家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中“国家认同”这一要点。三节不同学段的英语课,师生却能围绕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展开深入交流,体现了教师关注学生对于国家及文化的认同,推动学生用英语讲出中国自己的故事。
3. 呼应了学科发展核心素养中“文化品格”这一要素,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会认同中外优秀文化元素的基础上,与自己产生关联和影响,进而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
蒋主任还为本次活动总结了四个亮点和两方面教学建议:
亮点:
1. 能够在主题引领下,依托视频、文本等多模态的语篇,通过一系列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对主题意义有了新的探究,从学习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2. 克服了以往碎片化、模式化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围绕主题意义展开,学生在老师帮助下初步构建了基于主题意义的结构性知识和概念。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分别借助板书、思维导图和对比图及讨论帮助学生构建了各年段语言知识结构,使学生不再仅关注碎片化的表层信息,而是帮助学生对核心的主题意义产生关注。
3. 注重对语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意义、学习语言。特别是小学课上,老师在词汇教学阶段对于阴历、香囊两个内容的学习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初中课中,老师通过两张照片,引发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对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发表自己的看法;高中教师设计的申遗演讲活动,非常符合核心素养的本质,培养了学生在社会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4. 保障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三节课上老师运用个体、伙伴、小组和集体活动等方式,为学生与多模态语言材料的学习互动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时间及活动形式的保障。同时,在学生的学习途径方面也是各具亮点:小学课上,学生近距离观察和体验端午习俗,获得了真实直接的个人感受与体验;初中课中Readers’ theater的运用,也使学生对文本加深了理解与内化,是一种受学生喜爱的、活泼有效的活动形式;高中课上,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分组进行演讲等方式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如果教师能够进一步对演讲内容的整体构架、基本礼仪等加以指导,会帮助学生更加得体地进行表达。
建议:
1. 进一步研究学情,关注学生已知,基于学生已知更好地调控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
2. 进一步聚焦语言能力的培养。受北师大王蔷教授的启发,建议老师们从“文本解读的五个方面”来分析教学内容,深入理解语言材料的主题意义、主要内容、文体结构、语言修辞和作者意图,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语用的意识和能力,更加有效地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
活动最后聂成军老师作会议总结。他指出,三位老师在语言输入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两大核心素养,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助力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青年一代。希望全区的老师们能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将英语阅读教学探究的磁效应放大,提升孩子们的英语阅读素养!同时聂老师也代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感谢八一学校英语组老师们积极配合,同教研,共发展。
教师感想:
认真观摩的教师们
教师A:小、初、高跨学段研究很有意义,让我们仰视整个教学链,深入思考课堂的深度、宽度,广度和厚度!跨学科研究让我们意识到改变教学方式、选择恰当资源和技术势在必行!如何基于主题意义进行教学,教师解读文本以及与文本对话、互动的能力需再提升!总之,活动丰富饱满,受益良多!感谢一路支持与相伴,更感谢和我一起经历的孩子们,课堂因你们灵动!
教师B:这是我工作22年来第一次在一个时间段倾听跨度如此之大的教学研讨课,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感谢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习平台,让我们有机会能深入中学、高中的英语课堂,了解同一主题下小学、初中、高中的学段侧重。三节课,学生都有文化基础,教师通过不同方式激活了学生英语思维,了解传统文化,从不同层次体现学科育人的理念。为三位老师点赞。
教师C:第一次参与小、初、高同一主题的联动教学研讨,新的教研模式开拓了我们的教学视野,受益良多。本次活动不仅打破校际,更跨越了学段的界限,可谓是中小学协同教研的新尝试。作为小学教师不仅能够在熟悉的小学英语课堂中得到启发与提升,同时从小学教师的视角看初中以及高中课堂的文本解读,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文化素养,是参与本次活动的另一大收获。一次新的教研模式,多元的学习视角,深层的教学思考,无限的启发收获!
教师D:小学、初中、高中的跨学段课堂教学展示,展现了基于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学活动设计。三节课都从不同程度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位,即学生在社会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样的教研模式非常有必要,可以使我们看到同一主题内容下对学生进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连贯性,如何通过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特别是我们如何做好小学和初中学段的衔接。
本次教学研究核心团队
本次小初高整体教研,围绕文化主题,达成了跨学段教研的目的,使我区教师能够从学生培养的全局视角去纵观各学段英语教学,更加明确各自学段的教学特点与要求,从而完善自己的教学,具有开创性意义,是一次有益的的教研探索与尝试。活动同时引发了教师对学生文化品格培养的深入思考,并将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紧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点,使其在我区中小学英语课堂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最终实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和文化价值,帮助学生用英语发出中国的声音,传播中国的文化,培养更多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