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海淀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发展,分享学科教研经验,加强教育交流合作,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KY.COM,于2017年11月20日在北京市十一学校举办核心素养与“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育论坛。
论坛由课堂教学展示、主题报告、专题论坛三个单元组成,与会代表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聚焦道德与法治及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方式改革等主题进行了分享、交流、研讨。参会人员不仅有海淀区及北京市各区的教研员和教师,还有来自江苏、福建、山东、河北、辽宁、贵州等其他省市的专家和教师代表。
第一单元 课堂教学展示
论坛的第一单元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实践探索的课堂教学展示”,来自清华附中的邱磊老师和十一学校的高一学生,展示了课题为《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的研究课,来自清华附中的郎艳、人大附中的王莹莹进行了课题为《敬畏生命》的说课。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刘媛老师、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康利老师进行了点评。
邱磊老师通过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导入新课,组织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查找政府相关信息,认识并点评北京市政府“权威”,通过“什么影响权威以及权威影响什么”的讨论,通过“一探——二探——再探”的教学环节,把“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这一议题逐步引向深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法治意识、参与能力、政治认同。
图1 邱磊老师和十一学校学生在研究课上
郎艳老师和王莹莹老师分别介绍了《敬畏生命》一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特点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郎艳老师通过国家相册和新闻图片导入新课,通过生命至上、休戚与共、内化提升等教学环节开展教学;王莹莹老师通过案例导入、案例分析、案例引申,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多角度深入分析,并通过视频“他将获得什么?”实现意识——行为——道德的升华。两位老师均采用真实的教学情境、适合学生实际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情怀和关怀、善待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生命道德观念。
刘媛老师用“议题”“辨析”“活动”“素养”四个关键词对邱磊老师的课给予高度肯定。认为本节课体现了议题的整合性、开放性、辨析性、引领性;整节课聚焦真实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探究、自主辨识;活动设计做到了凸显观点、关注过程;通过以上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念,也体现了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
康利老师在点评中指出,郎艳和王莹莹两位老师站位高,对核心素养的理解、课标的解读、对课程的认识清晰到位,教学设计精巧、流程清楚、问题设计层层递进。康利老师还深刻阐述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更有获得感,使与会老师深受启发。
第二单元 主题报告
第二单元的大会由KY.COM副校长姚守梅主持,北京市十一学校课程研究院刘伟院长致欢迎辞。刘伟院长介绍了十一学校的课程建设理念,并用几个典型事例使与会人员感受到十一学校课程建设的突出成效。
KY.COM教研员任兴来老师做了题为“海淀区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的主题发言,任老师从机遇与挑战、实践与思考、展望与突破三个角度进行汇报。机遇与挑战:教研部门直面教育改革新要求、新挑战,明确教研工作定位和转型思路;实践与思考:积极构建5+M+N教师研修课程、深入开展项目研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展望与突破:持续、深入改进素养导向的教与学方式,完善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师研修课程体系,进一步开展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考试评价研究。
十一学校政治学科主任、特级教师刘梅老师做了题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研发与实施立足‘协商式评估’的学科建设”的报告,从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的角度介绍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思路及机制建设,分享了关键问题研究情况,明确了未来发展规划,提出了课程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组的朱明光教授做了题为“修订课程标准,走进新时代的探索与展望”的专题报告。朱明光教授提出要不忘初心,准确把握课程性质、课程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做到坚守使命,明确新课程在内容、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他重点介绍了本次课改的几个主要看点:一是最具标志性的追求即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纲,二是最具独特性的亮点即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三是最具决定性的抓手即制定学业质量标准。他强调,在课标修订的不懈探索中,必须始终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的总方针,必须明确反对虚无主义、教条主义;改革的实质是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姚守梅副校长高度肯定了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政治教研组在推进学科建设方面的辛勤努力和突出成效,对两位教师的发言给予高度肯定,对专家高站位的引领表示感谢。她希望老师们认真学习落实课改要求,深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
图2 与会专家
第三单元 专题论坛
论坛的第三单元是专题论坛,三个分论坛同时进行。
专题论坛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改革、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等做深入研讨。参与论坛研讨的人员既有本区教师、学校代表,又有来自北京市及外省市的专家、学者,大家分享经验、交流思路、共话发展。
分论坛一 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KY.COM思想政治教研员冯翠霞老师主持论坛。北大附中戴颖、石油附中葛本红、十一学校侯庆伟、北大附中李克峰进行了专题发言。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董晨老师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做专题报告。
北大附中戴颖老师发言题目为“在研究中快乐前行”。戴老师通过解读什么是“研究”、教师为什么要做“研究”、教师如何做“研究”,强调“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是教学的实际需要、是感受教学的乐趣,克服职业倦怠的需要。
石油附中葛本红老师发言题目为“素养取向、问题导向——项目引领促专业发展”。葛老师以“奴、徒、工、匠、师、家、圣”七个层次引入,引导老师们思考目前自己处在哪个层级,最终想达到哪个层级,介绍了自己从“匠心”出发,素养取向、问题导向、项目引领促专业发展的思考和行动。
十一学校的侯庆伟老师围绕“成为学习者”这一发言主题,提出:成为学习者是教师专业化的需求,成为学习者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成为学习者是教学革新的关键,成为学习者是核心素养的立足点 。
北大附中的李克峰老师以“做一名理论自信的政治教师”为题,从学生的问题、教师的困惑入手,分析了作为政治教师,理论自信的必要性、可能性,提出要坚持理论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培育核心素养。
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的董晨老师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享与养”分析了如何富养专业知识、涵养专业能力、修养专业情意,主张老师们应不断提升学识层级、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了解学情、设计活动、立德树人。
分论坛二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改革
人大附中张帅老师主持论坛并发言,清华附中于洺、十一学校杨小斌围绕议题式教学发言,江苏南通大学附属中学王锦飞老师、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王礼新老师围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改革做专题报告。
张帅老师的发言题目为“议题式教学初探”。张帅老师回顾了议题式教学的概念,将议题式教学方式与现有教学方式进行了比较,展示了议题式教学案例,提出了议题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于洺老师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经营》一课为例,介绍了议题式教学需要哪些要素,并结合自身实践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杨小斌老师代表十一学校政治教师团队,结合丰富的教学案例,介绍了议题式教学在《政治生活》模块的探索与思考,提出了议题设置的要求,明确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目标。
王锦飞老师的专题报告题目为“指向核心素养绿色教学评价的思考与实践”。王锦飞老师解读了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指向核心素养的绿色教学评价的内涵,提出核心素养在实践中必须既可教又可评,要注重提升教师评价核心素养的素养。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的王礼新老师在题为“考试评价对教学的呼唤”的专题报告中,解读了2017年夏季会考试题发出的信息,即聚焦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王老师明确了培育核心素养的教学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如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勇于改革,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增进学生核心素养;深入理解新课程精神,把握课程的基本走向;把握课程特点和方法论原则;采取既积极又稳妥的教学策略等。
分论坛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
KY.COM思想政治教研员张学风老师主持论坛。首师大附中井东风、人大附中翠微学校赵志勤、万泉小学于海平、福建教育学院李华、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和与会老师们分享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思考和实践。
井东风老师发言题目为“在路上——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建设”,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政治组的老师们,积极探索,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不同需求,从教育的供给侧入手,综合开设基础通修课程、兴趣选修课程、专业精修课程、自主研修课程,构建了适应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校课程体系,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赵志勤老师的发言题目为“实践育人——让学习在社会大课堂中真正发生”,赵老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案例展示了人大附中翠微学校思想政治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理论依据、背景、目标、过程、反思。提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重视课程预设与学生生成关系的把握。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探究常规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使核心素养的培育渗透在实践活动过程之中。
于海平老师通过题为“传统文化与校本研修——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的发言,分享了万泉小学把核心素养的培育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的具体做法,依托《道德与法治》教材,寻找恰当的教学策略;传承学校特色,开发传统特色课程,培养了学生的素养,增强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福建教育学院的李华老师进行了题为“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课程建设”的专题报告。李华老师以《法国浪漫文化之旅》课程为例,介绍了阅读课程建设的缘起、实施、发展前景。李华老师介绍了阅读课程的实施流程,并推荐了分析阅读、主题阅读的方式。李华老师指出,阅读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和教师的自我成全有着意义,主张以共同体的方式进行有效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的李晓东教授的专题报告题目为“面向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报告全面介绍了思想政治课程设置的根据、基本类型、内容选择、教学落实。李晓东教授认为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是基于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学生的成长需要、社会需要,体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着力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高政治学科能力。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分为必修课、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种。思想政治课的内容选择坚持反映社会发展、体现发展需求、关照精神成长的基本原则。思想政治课的落实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图3 与会老师
本次学科论坛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建设、评价方式改革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深入分享,给老师们带来了一场课改培训盛宴,为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KY.COM 政治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