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
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五次学术年会”分论坛6“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思与行”
2023-11-29 15:06




11月26日上午,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KY.COM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五次学术年会”分论坛6“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思与行”。

论坛聚焦《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通过案例分享、深度对话、专家评述、论坛总结四个单元的内容,呈现了学者、校长、教研员、教师们的思考和实践探索,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位教育同行参加现场论坛,并有34万余人通过直播同步在线观看。论坛现场研讨氛围热烈,参会代表与专家深度对话,互动交流。本场分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KY.COM党委书记申军红主持。  


申军红秘书长主持






分论坛6现场

第一单元 案例分享

来自北京、山东、河北的三位校长分别从区域、学校、学科三个层面,分享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 

区域教研引领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索实践——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KY.COM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姚守梅分享了区域教研专业引领全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经验。 


姚守梅校长作案例分享

1.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区域整体设计; 2.研训一体,三级联动,深度教研,协同攻坚;3.跟进调研,了解需求,聚焦关键,深入研究;4.研发不同类型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5.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融入区域教师研修课程,提高教师跨学科实践教学能力。

姚校长分析了目前跨学科主题学习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聚焦新课标的新要求,介绍了区域教研引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经验,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既要“上得去”实现育人目标,又要“下得来”落实实践活动。

跨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实践与探索

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总校长、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跨学科教学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赵勇以《跨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实践与探索》为题分享学校的实践探索。 


赵勇校长作案例分享

赵校长基于学校在跨学科课程校本化实践中面临的困难,提出破解之法:系统规划,教师“做中学”。1.探索素养导向的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践;2.培养教师的跨学科课程建设意识与能力。

从理论学习、专家引领、有效实施三方面介绍了学校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途径、策略和方法,强调跨学科课程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构建真实情境,借助数字技术支持,建设面向未来的跨学科课程。 

素养导向的英语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践

河北省保定市第十七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河北保定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李梅以《素养导向的英语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践》为题分享学科的实践案例。


李梅书记作案例分享

1.构建跨学科主题化项目式学习任务群; 2.整体规划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3.构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模型;4.形成“英语+”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案例;5.设计评价量规,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李书记指出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师资、规划、实施、管理、评价等方面还需要学校和教师进一步研究,不断完善。

第二单元 深度对话

申军红秘书长聚焦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书记、教授安桂清,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勇,KY.COM中学教研室主任陈颖,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生物学科主任林亚四位嘉宾及百余位参会教师展开了热烈讨论。


深度对话现场


安桂清教授发言


赵勇校长发言


陈颖主任发言


林亚老师发言

话题1:区域、学校、学科三个案例带来的思考

四位嘉宾分享了三个案例带给他们的感受,认为区域、学校、学科跨学科主题学习已经有了令人鼓舞的良好开端,未来大有可为,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推进落实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话题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和意义

安桂清: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素养发展需求,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本学科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其意义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新时代国家人才战略的回应;二是素养培养和学科多重交叉的现实需求;三是对过去课程改革实践经验的反思和完善。 

话题3:如何在学校层面做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规划和资源配置?

赵勇:学校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课程规划方面要实现从知识到素养的理念转变;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灵活运用新的学习方式;课程实施要依据学期课程方案、单元教学内容,有效实施。校长要在资金、运行机制、制度建设、评价方式方面做好配套保障。 

话题4 :在学科教学中,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设计和实施?

林亚:学科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要基于本学科的核心问题、大概念、思维方法,整合课标中的内容标准,重构一个单元,并尽可能地设计一个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完成的真实性任务,来达成学习目标。 

话题5:区级教研如何帮助教师提升跨学科教学实践能力?如何评价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和实施?

陈颖:区域层面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教研工作要坚持三个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遵循三个并行:案例研发、资源建设、项目课题研究。评价要素包括主题确定、目标撰写、学习任务设计、活动路径规划、评价持续跟进等。 

随后,来自全国的百余位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围绕跨学科主题学习展开了热烈讨论。教师们热情、踊跃地向嘉宾请教了在落实新课程方案规定的各学科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少于10%的课时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以及从单科教学到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中面临的挑战。嘉宾和教师深度研讨了破解难题的办法,现场交流讨论气氛热烈。 




现场互动交流

第三单元 专家评述 深度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安桂清以《基于课程标准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类型及实施要点》为题,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一些基本问题和争论焦点进行分析解读,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理论支撑、实践模型。 


安桂清教授作专题报告

安教授系统介绍了基于课程标准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基本类型以及实施要点,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要基于学科,超越学科,关注四个核心要点:明确学习目标。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明晰育人价值以及学科和跨学科素养指向,参考学业要求,按照任务逻辑整合并呈现学习目标。 组织学习内容。合理整合本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设计真实且具有挑战性的统领性任务和子任务,用清晰明确的任务或关键问题链接不同学科的核心概念与技能。 展开学习过程。基于学生需求选择跨学科学习方式和活动类型,并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工具和支架等多样化的学习支持。 实施学习评价。关注评价任务与目标的一致性,采用多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并明确评价量规维度和等级标准的设计。 

第四单元 论坛总结 引领升华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罗滨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归纳、提炼了论坛交流的成果。 


罗滨副秘书长总结

本次论坛的主题聚焦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是顺应国家改革要求,是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新的探索。从学科孤立的学习走向跨学科的学习,一是从学生发展和国家发展的角度看具有必要性;二是要做好每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三是要素养导向,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 

论坛呈现以下4个特点:一是问题导向。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痛点和堵点找到生长点和突破点。 二是实践导向。希望有更多基于实践探索的、有实效性的案例共同分享。 三是研究导向。本次论坛源于研究,又以讨论生成的观点、策略来指导下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四是创新导向。跨学科主题学习对于学生是一种学习的创新,本次论坛在形式上也是一次成功的创新。 

几点建议:第一,明晰内涵和特征。回归本源,深度研读课标,才能不偏离方向。 第二,理解意义和价值。只有对跨学科主题学习价值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激发动力,找到更好的方法去实践。 第三,教研支持、学科联动。区、校、学科教研联合支持,基于学科,跨越学科的边界,联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大胆创新、提质增效。创新机制,将研究与实践相融合,教学与教研相融合。 

本论坛对于推进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从而实现素养导向、综合学习、实践育人的价值功能和课堂教学实践创新具有理念引领和行动指南的重要意义。 



会议背景:2023年11月25-26日,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五次学术年会在重庆市召开。论坛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聚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主题,包含主旨报告、校长星空、主题发言、课堂观摩、19场平行分论坛和19场平行微论坛。3000余人现场参会,4950余万人(次)线上观看论坛直播。

本次大会议题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创新,紧紧围绕基础教育领域重点热点难点话题,全面展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前沿进展、学术成果与实践探索,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文:常琨、陈晓月、李佳、耿雅静

图:杨家旺

编辑:夏玲玉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