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初专委”)、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主办,KY.COM支持,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承办的初专委“面向未来·初中教育校园行(第12站)”——走进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在北京市东城区成功举行。
会议以“学校一体化培养模式赋能学生成长”为主题,包括四个单元的内容:领导致辞、讲话,面向未来·初中教育校园行(第12站)——走进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面向未来·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校长论坛(8),素养成长型课堂教学展示及研讨。500余人现场参会,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教育同行通过单位集体组织和个人自主参会的方式齐聚云端,近3万人线上参会。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基础教育》总编辑翟博;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李奕;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王佑明;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开放大学原副校长张铁道;初专委副理事长、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会会长、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原院长、徐汇区教育局原副局长李文萱;初专委副理事长、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吴甡;初专委副理事长、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校长、上海市浦东新区进才繁荣实验中学校长金卫东;初专委副理事长、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郭其俊;初专委副理事长、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校长周颖;初专委副理事长、北京教科院丰台学校党总支书记张广利;中国教育学会发展规划部副主任张静;初专委秘书长、KY.COM党委书记申军红;初专委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教改实验部副主任高淑英;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周林;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羽;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述林等领导出席会议。
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周林主持第一单元的会议。
周林主任主持
第一单元 领导致辞、讲话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王佑明在会议上致辞。
王佑明副区长致辞
王佑明副区长代表东城区委、区政府,向初专委对本次活动筹备给予的专业指导表示诚挚感谢。
东城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悠久而优良的教育传统,更是优质均衡高质量办学的典范。作为教育改革的先行区,东城区积极响应“双减”政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同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升教育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学校一体化培养模式赋能学生成长”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积极回应,也是落实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和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切实行动。学校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育人的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和广阔平台。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李奕在会议上致辞。
李奕主任致辞
李奕主任代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向中国教育学会和初专委对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的肯定表示衷心的感谢!
面对新时代的新期待新要求,夯实基础教育底座,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天办教育的根本遵循。这对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新的诉求,每一个区域、学校,以及不同的学段都需要从增强学生的实际获得出发。九年一贯制、集团化办学这些一体化培养模式,将育人载体由单体学校供给转向了集团供给等新的育人单元,为学生的长链条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磅礴的力量。
期待教育同仁们围绕“学校一体化培养模式赋能学生成长”主题,研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真问题,分享基础教育教学的生动实践,一起书写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初专委副理事长,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会会长,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原院长、徐汇区教育局原副局长李文萱在会议上讲话。
李文萱副理事长讲话
李文萱副理事长代表初专委对与会领导和教育同行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初专委第八届理事会在罗滨理事长的带领下,深入开展初中教育科学研究,服务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政府教育决策,形成了六大学术品牌活动。“面向未来•初中教育校园行”作为学术品牌活动之一,走进四类不同发展阶段的初中学校,紧跟教育改革政策要求,聚焦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搭建展示与交流平台,通过走进一所学校,带动一个地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今天走进的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建校70年来,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宝贵的教育经验,在学校一体化培养模式赋能学生成长道路上不断探索,是东城区教育的优秀代表。
未来,初专委将携手全国教育同行,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基础教育》总编辑翟博在会议上讲话。
翟博常务副会长讲话
翟博常务副会长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对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为扎实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发挥基础教育基点作用,要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统筹推进办学模式、管理体系、育人方式、保障机制改革,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作用,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中国教育学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基础教育战线特别是一线校长和教师的桥梁和纽带,在服务国家教育决策、服务基层教师和校长专业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初专委为提升初中校长、教师专业化水平及初中学校办学水平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打造了一系列学术品牌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重要影响。“面向未来·初中教育校园行”为各类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校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平台,为全国各地的初中校长、教师、教研员提供了学习借鉴的经验,很好地助推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值得倡导和推广。
希望更多的初中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与初专委携手同行,为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多新的贡献。
第二单元 面向未来·初中教育校园行(第12站)
——走进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
初专委秘书长、KY.COM党委书记申军红主持第二单元的会议。
申军红秘书长主持
初专委“面向未来•初中教育校园行”(第12站)走进了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会上首先播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视频。
学校经验介绍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北京市龙潭中学、崇文门中学、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校长李志伟以“学校一体化培养模式赋能学生成长”为题做经验分享。
李志伟校长做经验分享
学校以从大体量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整体定位为统领,构建让每个生命绽放光彩的高增值性育人模式,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1.一致、一体,升级治理支撑成长新场域。强化集团党委的领导作用,建构“一三六”贯通式思政育人课程体系,结合项目管理的形式,创建优质成长场域生态。 2.协作、协调,集聚融通供给成长新资源。横向上打通学校、家庭与社会资源的界限,形成互鉴、互容、互通的融合育人新格局;纵向上实现大、中、小、幼课程资源的有效衔接,增强课程资源供给的丰富性、开放性。 3.共享、共创,破立再生助力未来人才成长。以课程为载体持续升级,以技术赋能为关键抓手自我赋能。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学副校长李慧慧以“高水平教研共同体一体化建设的广中实践”为题做经验分享。
李慧慧副校长做经验分享
1.以贯通融合为重点,构建学段衔接、互惠互通的教研共同体。 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教研新模式,统筹推动学科组内知识体系的贯通,内生出不同学段学科教师之间合作共生的样态。2.以协作融合为载体,构建学科联动、共同优质的教研共同体。 遵循“价值塑造、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原则,综合提升教师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和教书育人本领,建设高质量德育教研共同体。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德育副校长毕姗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广中实践”为题做经验分享。
毕姗副校长做经验分享
1.广中模式:传承与创新并行的宏志育人之路 进一步探索更为全面、深入的“学校主导,校家社协同”教育模式:学校既是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也是资源的整合者、协调者。 2.系统规划:构建多元协同的共育体系框架 构建“一核两轴N+”多元交互立体化协同育人模型,深度整合资源,凝聚教育合力;强化主题交互,共筑育人环境。 3.靶向突破:聚焦共育效能的定位与实践激活 面向家庭,健全赋能与监测机制;面向社会,深化资源整合与联动;构建校家社紧密协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德育副校长张丹以“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实践探索”为题做经验分享。
张丹副校长做经验分享
1.立足“空间”,让共建共享步步深入 从基础空间、课程空间和拓展空间三个层面进行优质资源的规划与利用。 2.畅通“朋辈”,让共融共汇竞相涌流 (1)在承上启下的资源联动中彰显育人效果; (2)在上下贯通的资源共享中积蓄接力储备;(3)在重心向下的培养中精准资源挖掘; (4)在因势借力的实践中达成资源互补。 3.靶向“活动”,让共创共生落地见效 通过知识的进阶、能力的进阶,实现学生成长的进阶。
专家点评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结合学校的展示做点评指导。
谢维和教授做点评指导
1.学校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践全面且成功 (1)符合基础教育办学规律;(2)“一体三力六翼”培养模式立足学校实践,体现学校特色并进行了制度化建设。2.一体化培养模式路径丰富 (1)价值观达成共识的同时,不同学校、学段各有特色;(2)从工具管理层面,形成了课程、教学、作业、考试的一体化;(3)重点管理体现学生早期成长一体化的要求。 3.初中阶段是一体化培养模式的难点和关键点(1)学生身体变化:做好身体发展的衔接是初中学校的责任;(2)学生心理变化:要把处理好学生自主意识成长和外部学校要求的关系作为初中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基础; (3)学习方式变化:从同化学习向顺应性学习转变。
初专委副理事长,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会会长,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原院长、徐汇区教育局原副局长李文萱结合学校的展示做点评指导。
李文萱副理事长做点评指导
学校的实践展示了由资源拓展走向内涵发展、激发内部动能、聚焦教育教学核心的集团化办学途径,为系统升级育人载体提供了机制、路径、方法和策略,提供了结构性、制度性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始终以服务学校的核心使命为目标,升级集团体系。激活单体组织活力,发挥集团组织合力。2.构建了集团一体化贯通式的培养机制。以党团一体化建设为抓手;建立贯通式的课程体系;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活力提升的机制;构建集团内外、校内外、课内课后的资源供给体系,把人作为办学的第一资源,包括学生和教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育人机制。
第三单元
“面向未来·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校长论坛(8)
校长论坛聚焦“新优质·新样态:扩优提质的学校行动”主题,由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羽主持。
刘羽副主任主持
校长论坛(上)
北京宏志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蔡雷以“人工智能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为题做经验分享。
蔡雷校长做主题发言
1.人工智能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新动能。有效解决学生作业指导和课前、课中及课后的关联性问题。2.人工智能为教师成长提供新引擎。为课堂教学做出评价,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行为。3.人工智能为学校管理范式提供新思路。学校管理范式、治理结构、课程结构发生重要变化。4.人工智能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1)夯实数字基座, 打破数据孤岛;(2)加强学校人工智能数据大脑建设;(3)充分考虑教育的属性;(4)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建设;(5)加强数智领导力建设,实施师生数字素养提升工程;(6)加强生成性人工智能在学校中的应用和研究。
北京市文汇中学、东城区文汇小学校长杨建以“同频共振推动中小衔接教育新生态”为题做经验分享。
杨建校长做主题发言
1.内涵阐释:中小学衔接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衔接,要求教学目标一贯性、课程体系一贯性、教育管理一贯性、教师发展一贯性、育人理念一体化。 2.实践探索:(1)以学校文化建设引领,实现深度“贯通融”。(2)以全面对接有效施策,实现广度“贯通融”。做好课程的有效衔接,做好教学机制的有效衔接,做好无边界德育的有效衔接。(3)秉承优质精研深思,实现厚度“贯通融”。构建“三级四类”校本研修体系和“训—研—践—评—化”五位一体校本研修模式。
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王教凯以“科学教育的人开实践”为题做经验分享。
王教凯校长做主题发言
1.有温度的大科学观,把科学教育之路走“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2.做好数学“强基础”,把科学教育之路走“实”。夯实科学教育的基础,培养“身心有力、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3.做强融通“全学科”,把科学教育之路走“宽”。推行“大部制学院式”综合体制改革,打破学段壁垒,促进学科融通。4.做优贯通“新科创”,把科学教育之路走“远”。构建K12贯通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型,提供丰富多样的科学课程“自助餐”,校企合作,培养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人才。
专家点评
初专委副理事长、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吴甡结合校长的分享做点评指导。
吴甡副理事长做点评指导
三位校长的办学理念都形成了闭环,建立了相关的变革机制,具有各自独特的见解、批判性思维、未来意识的格局与胸怀。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依据国家和百姓对于人才的需求重新定义教育,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关注大中小一体化的贯通培养,让资源互通互联。
三点感受:1.思考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师、学生的教与学,减少工具性,增强人文性; 2.一体化建设主要解决的是重复的、繁杂的教育环节,让教育更加简约,让学生更有探索精神和科学兴趣;3.随着时代发展,教育的载体更加多元,学校要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重视学生身心一体化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初专委副理事长、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校长、上海市浦东新区进才繁荣实验中学校长金卫东结合校长的分享做点评指导。
金卫东副理事长做点评指导
三位校长从人工智能、中小衔接、科学教育三方面追寻新优质和新样态,聚焦赋能学生、教师、校长成长和赋能学校发展。
蔡校长梳理出人工智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结构。通过赋能主体、场景、手段来实现人工智能带给教育的变革。
杨校长从管理体制、队伍建设、课程衔接、生态文化的维度,力求实现思想融合、目标融合和课程融合,打造文汇命运共同体。
王校长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下学校科学教育的实践路径。三点感受:1.把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落实到人的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学生的持续成长。2.诠释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要求。核心要义是坚持立德树人,致力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明晰高质量发展的评价要求。要有文化自觉和实践自信。
校长论坛(下)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萌以“以班级组导师制推动‘三全育人’”为题做经验分享。
王萌校长做主题发言
1.推进班级组导师制
(1)构建“一化两课三全育人”德育课程实践体系;(2)组建一支梯队化专兼职导师队伍; (3)形成导师例会、新型班会、家庭会议三个重要会议工作载体。
2.实施班级组导师制的保障机制
(1)队伍建设机制;(2)协商式评价创新;(3)导师工作的工具和支持资源。
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党委副书记(正职)、执行校长于铁浩以“基于阅读思维的学科建设”为题做经验分享。
于铁浩校长做主题发言
1.整体课程设置——构建阅读思维育人体系 2.阅读内容重构——聚焦核心素养,培育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3.变革学习方式——思维与实践并重,培养跨学科能力(1)树立大阅读理念,落实常态课“思维训练”;(2)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深度学习;(3)关注跨学科学习、跨媒介学习,拓展学习空间。
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上海市位育实验学校校长焦爽以“重构校本教研体系 打造学校教育新样态”为题做经验分享。
焦爽校长做主题发言
1.“双新”视域下的校本项目研究。一方面,指向“双新”实践中面临的真实问题;另一方面,由各个教研组牵头开展校本项目研究,为学校校本教研新探索奠定了基础。2.校本项目引领驱动下的教研新探索。“五位一体”实施教研新探索,项目引领驱动研修,在实践研讨与案例分析中推广。3.校本项目引领下的课堂实践新样态。将“‘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实践研究”作为“龙头”项目,形成了由素养性目标、引领性主题、挑战性任务、驱动性问题、探究性过程、伴随性评价构成的课堂新样态。
专家点评
初专委副理事长、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郭其俊做点评指导。
郭其俊副理事长做点评指导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体现了“大德育”。符合现代德育的概念,符合现代教育评价的观点,符合现代教育治理的理念。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体现了“大阅读”。逻辑新,学校在传统阅读实践的基础上,每一步发展,既是迭代,又是升华;路径新,从阅读到使用到转化,对传统阅读活动进行迭代和升华;视野新,开展了跨学科、跨学段、跨媒介阅读,培养基于深度学习的大观念。 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体现了“大教研”。一体化,实现项目引领、校本教研、实践研讨、案例研究、推广应用的五位一体;模式化,六级渐进式备课模式,实现从实践、反思、再到实践的螺旋式上升;样态化,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素养性目标、引领性主题、挑战性任务、驱动性问题、探究性过程、伴随性评价为表征的课堂教学新样态。
初专委副理事长、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校长周颖做点评指导。
周颖副理事长做点评指导
校长的工作在最基础的领域、不断变革的领域和不断生长的领域,教育永远在变与不变之中。 三点感想:1.步入课改深水区,直面教育新挑战:基于问题,切中要害,指向素养;2.多维学理支撑,教育实践完善:系统建构,形成闭环;3.抓住课改根本矛盾,做出朴实无华表述:朴素而不普通,平常而不平凡。 三点建议:1.守住学生身心健康的底线:从“家校社”到“家校医社”; 2.注重培养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阅读的核心技能,培养学生的判断力; 3.让课堂更引人入胜,更有情感,更有温度。
第四单元 素养成长型课堂教学展示及研讨
素养成长型课堂教学展示及研讨设1个主会场(线上直播)和9个平行分会场(现场观摩),涉及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体育9个学科,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的11名教师进行了精彩的教学展示。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述林主持主会场现场课,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做点评指导。
围绕核心素养、初高中衔接、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关键问题展开研讨,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行现场观摩,现场气氛热烈。
主会场:初高中衔接的文理融合课:寓千“变”于万“化”
分会场1:鲁迅笔下的“小人物”
分会场2:主题意义探究下的英语进阶阅读教学实践
分会场3:武术健身长拳1-6式动作的攻与防
分会场4:初高中衔接的生物课:探究植物色素的奥秘
分会场5:初高中衔接的物理课:伏安法测电阻实验
分会场6:探索天坛:地理学视角下的多元学科对话
分会场7:模拟法庭实践活动展示:庭上学法 与法同行
分会场8:跨学科综合实践课:二十四节气
分会场9:主题式学习:跟着节气去探究
本次会议对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持续巩固深化“双减”成果,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初专委将继续走进更多学校,携手更多专家、校长、教师,协力聚智、创新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文:常琨、陈晓月、张晓、李超、贾玢、于安琪、李永峰、高泳锦、李茜、张丹妮、徐松子、李慧慧、徐蓓、刘晓玮、胡昕、孙丽萍
图:钟荣、裴毅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