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在充分总结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决定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简称“双名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鲜明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学模式、能够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名师名校长,培养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新时代“大先生”。
2022年2月,“双名计划”启动,海淀进校是入选的10所名师培养基地中唯一的教师研修机构,来自全国10个地区的11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成为海淀进校基地的学员,培养周期为三年。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的通知》(教师厅函〔2022〕18 号)的要求,基地每年要组织学员开展集中深度研修,指导培养对象针对基础教育改革、教书育人实践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
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海淀进校基地第一次集中研修于7月3日启动,7月15日圆满结束。在为期两周的研修中,召开了基地启动仪式暨导师学员见面会,安排了“师德修养”“课标解读”“单元教学”“学业评价”“作业设计”五个主题的通识课程,开展了“工作室建设”“研究设计”“校本研修”三个主题的专题培训,以研讨讲习的方式组织了“课题预开题”“名师工作室规划”的汇报交流,设计了为期两天的学科研修,参访了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中关村一小,开展了美术馆研学活动,安排了“多对一”的个性化指导,连续两天参加了海淀进校暑期研修……
两周的研修,行程满满,导师专家云集,课程形式多样,课程内容丰富,学员参与度高,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识与学科相结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趟研修旅程。
召开基地启动仪式 四导师团队汇聚海淀
五个专题通识课程 聚焦课改核心问题
师德研修
课标解读
单元教学
学业评价
作业设计
工作坊式专题研修 以任务为载体破解难题
工作室建设
研究设计
校本研修
量身定制学科研修 专家与导师团队高位引领
研学课程感受中国工艺 名师走近非遗文化
研讨讲习输出观点 课题与工作室明确路径
参访海淀区中小学 感受学校课程建设与育人文化
参加海淀进校暑期培训 与教研员共学习共研究
海淀进校第十三届暑期培训以“数字赋能海淀‘大教研’迭代升级”为主题,名师学员与海淀进校的教研员们一起,通过主旨报告、专题报告、案例分享、专家点评、分组研讨等形式,全面了解和思考了数字背景下的教学与教研。
研修总结
2023年7月15日晚,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海淀进校基地第一次集中研修总结会召开,海淀进校申军红书记,基地学员、导师及项目组成员参加,会议由海淀进校林秀艳副校长主持。
林秀艳副校长主持
基地班主任韩巍巍老师全面回顾和总结了两周的研修历程。
韩巍巍老师总结
学员们表示,两周的研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收获满满,以“遇见”“感恩”“收获”“期待”等为关键词,总结了自己的学习感受。
刘莉:半个月的时间,结识了认真负责的导师团队和互帮互助的小伙伴,唯有用感谢能表达这一切,唯有用行动来回报这一切,回到当地一定把所学所获应用到实践中,攻坚克难,行稳致远。
何彩梅:感受到了海淀进校基地的真诚,从课程设计和安排上,从导师的工作状态上,体会到基地对学员成长的用心;每个课程都是我需要的,不敢开小差,努力汲取,特别是在“如何开展课题的申报”和“怎样做规范的教研”上收获巨大。
陈静:如果说入选名师计划是努力和运气的结果,那么成为海淀进校基地的学员则是选择和幸运的加持,在这片教研的肥沃土壤中,我们像一颗种子一样,学在其中,长在其中,累在其中,也乐在其中,度过了职业生涯中非常有分量的一段时光。
屈辉:一事精致便足以动人。感受到导师团队的专业魅力和项目组团队的敬业魅力,用言行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教研,这种魅力让人向往;这次研修是基于个人成长空间的赋能,给予了终身学习的力量;“名师”不是一个头衔,更多的是思考和反省,在离开基地的时候,也能实现内生的发展和持续的成长。
周启新:感谢海淀进校量身定制的课程,不仅关注了每位学员的需求,也看到了超前一公里的思考,特别是到学校的访学,在一线感受到了海淀教育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核,特别期待下一次研修能到学校开展深度的跟岗实践,也期待能做一项真正的、能落地的研究。
周景明:惊喜与归属,强大的导师团队,享受了VIP般的待遇,从此成为了一名海淀进校人;冲击与收获,在很多领域颠覆了以往的刻板印象,重新建立了认知;感动与期待,感谢导师团队和项目组的用心、周到,期待下一次的研修旅程。
李维民:接收与转化,希望把在海淀进校的学习成果与本地的教育生态相结合,形成能推动区域教育发展的成果,这是名师的责任和使命所在;聚焦和整合,将以往散点的思考形成了系统的关联,通过结构化的梳理,聚焦到了核心关键问题,这是这次研修最大的收获。
导师团队肯定了学员这半个月以来的拔节成长,知难而进,不停步,不将就,课题选题越来越聚焦,工作室建设越来越清晰,“从无到有”丰富了研究的内容,“从有到优”提升了研究的品质,“从优到精”规划了更多的成果,未来希望成为各位名师发展的陪伴者,作为学习的共同体,一起努力、共同进步。
导师团队寄语
申军红书记用“四个难”“五个一定”“六个有”对学员进行嘱托。申书记提到,名师计划作为名师培养的国家工程,项目难进、任务难过、机会难得、经历难忘;未来三年的研修是一条完整的逻辑线,是单元进阶式的系统发展,所以集中研修一定来、研讨讲习一定说、工作室建设一定动、课题研究一定钻、专著出版一定行,做到这五个“一定”,三年之后定能收获有形的成果和无形的成长;最后,在任务驱动下,还要有目标、有规划、有行动、有团队、有坚持、有成果。
申军红书记讲话
会议最后,林秀艳副校长布置了后期的研修任务,并指出,研修是过程不是结果,总结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希望学员回到当地之后,能够继续完善发展规划和课题研究,形成工作室方案,并按照教师司和项目办的要求,争取在年底之前完成工作室挂牌和调研系列活动,希望大家带着期望来,带着收获走。
海淀进校基地项目组、导师、学员团队
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海淀进校基地的第一次集中研修,组建了大的学科团队,也形成了“1+4”导师学员共同体;通过通识培训、专题培训、学科研修、研讨讲习、学校参访、研学课程、贴身指导等等,来自六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十所中小学的导师及专家团队对学员开展了80多人次的深度指导。
强大的导师团队,高配置的资源供给,定制式的研修课程,专业化的指导服务,海淀进校基地,不负使命担当,陪伴名师学员再发展!
图:张治 张烨 徐磊 孙菲
文:名师计划项目组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