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数字赋能海淀“大教研”迭代升级(二)
——海淀进校第十三届暑期全员实训
2023-07-15 14:23

会议背景:为充分落实北京市和海淀区暑期基础教育干部教师全员实训的工作要求,提升教研员专业素养,2023年7月14-16日,KY.COM召开第十三届暑期全员实训。本次研修活动聚焦“数字赋能海淀‘大教研’迭代升级”这一主题,包括主旨报告、专题报告、案例分享、专家点评、工作坊研修、团队展示、团建活动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视角、不同学科,围绕数字赋能的教学变革和教研创新将展开深入交流和研讨。

第二单元 数字赋能的教学变革

7月14日下午,研修进入第二单元,聚焦“数字赋能的教学变革”主题,包括专题报告、案例分享、成果推广与交流等,研修内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老师们全程沉浸其中,积极思考,收获颇丰。海淀进校副校长林秀艳主持第二单元研修。


林秀艳副校长主持




研修现场




与会老师专注参会


专题报告

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国际课堂分析实验室执行主任、副教授杨晓哲从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环境、要素和策略三个方面,带来精彩的专题报告。

一、1个常态化环境

线上教育具有时空无限、海量资源、路径多样、评价伴随、自动分析等优势,而线下教育则具有教学临场感、面对面交流、社会化发展等优势。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能够发挥两者的优势,成为学习环境变革的新常态。

二、5个数字化要素

(一)数字环境:核心问题是如何营建开放的数字化课堂学习场景。需要关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空间布置、技术设备设置和学习管理系统。 

(二)数字资源:核心问题是如何整合运用资源开展适切的教学环节。需要关注选择的资源类型、资源与真实情境的关联、生成性资源的整合运用以及对学习任务的支持。

(三)数字任务:核心问题是学习任务如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关注任务的形式与类型、任务组织的情况、学生参与程度等方面。 

(四)数字交互:核心问题是如何营建课堂关系,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需要关注交互的方式、学习的生成、“师-生-机”、学生思维的发展等。 

(五)数字评价:核心问题是如何落实“教-学-评”的一致。需要关注数据收集与分析方式、个性化学习的支持、素养导向的评价反馈、因材施教等。 

三、7条有效策略

运用学习管理系统,融入完整的学习过程;至少进行部分在线学习设计;所有的线下课堂也可以线上参与;提供多种学习资源支持单元学习;选择适合工具促进学生认知与协作;因需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结合数据反馈设计个性化学习。 


杨晓哲副教授作报告


案例分享


“心中有数”的学校,“目中有人”的课堂

——北大附中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管理与实施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学业管理中心主任马浚从课程建设、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介绍了北大附中在数字赋能背景下进行教学变革的实践思考与举措。课程建设:以在线文档为载体,在学科组乃至全校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及优化迭代;建立完整的课程手册,引导学生了解课程体系,满足学生的课程选择需求。课程管理:基于网络系统建设课程库,基于课程库开展选课排课,以“选课币”与“师生双选”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保障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课程实施:以租赁式的学习终端,促进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即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课中合作探究学习以及课后个性化、差异化学习。课程评价:开展基于数据的过程性评价及学生档案记录,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明确目标,为家长、导师、任课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开展深度互动提供支撑。 


马浚主任作报告


数字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变革的思考与实践

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王立新以“数字化”“教学”为关键词,从三个方面分享了对技术与教育之间关联的认识。 

1.数字化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挑战:数字化无处不在,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思考“什么是当前支持教学发展的学习环境”“怎样让学习真实发生”。 

2.数字赋能教与学方式迭代升级:教与学方式变革1.0——整合资源,凸显“233”原则;教与学方式变革2.0——调整结构,落实“三研”指向优化;教与学方式变革3.0——“开发+介入”资源,创建“双师+跨学科”融合课堂。

3.教与学方式变革的收获与反思:基于大数据帮助教师建立科学循证的思维方式。运用大数据了解学生各学科素养的整体情况,并进行关联,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也有助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反思。构建未来学习方式的基本模型 基于“大数据+硬件环境”,建立起包含技术、资源、教师及学生等多要素的“线上+线下”未来学习方式的基本模型。


王立新副校长作报告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实践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副校长刘丽基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重点分享了学校借助大数据平台,开展教学诊断的实践经验。 

1.问题的提出:传统教学评价数据量大、分析困难、不够及时精准。学生的动态发展评价存在主观化、模糊化的问题。 2.问题的解决:建设大数据平台——教学诊断平台。教学诊断平台面向三类对象,开放不同权限和数据。教师:成绩查询、成绩统计、试卷讲评、教学诊断和质量检测。 学生:成绩报道,小题诊断、知识点、能力点、题型诊断及进退步监测。家长:移动端可登录,方便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业水平、学科优劣势和学业成绩的变化。基于数据的精准教学实践 通过对数据的加工和使用,帮助教师、学生发现问题,个性化改进和突破。基于数据,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查找问题,知己知彼。基于数据,教师开展成绩分析,聚焦问题,精细落实。基于问题,精准施策,做好教学设计,步步跟进,提质增效。


刘丽副校长作报告


人工智能助力的智慧作业

北京市八一学校课程与教学副主任马丽娟以落实“双减”政策为目标,介绍了学校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反思。 

一、 实践探索:构建出符合本校学情的智慧作业平台,在实践中迭代利用作业机、扫描仪、移动终端等智能硬件设备采集学情,动态更新学情画像,形成数据驱动的作业设计优化与反馈机制,实现减量提质、以评促教。 二、经验反思:全面的数据分析,为精准教学提供依据;  数字的学情画像,靶向指导个性化学习;留痕的打印批改,真正实现为教师减负;实时的数据看板,提升作业治理的水平;持续的项目迭代,提高校本教研的能力;及时的数据反馈,促进有效的家校沟通。


马丽娟副主任作报告


技术支持的课堂提质增效

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初中教学主任王海芳从一线教师的视角,结合双师课堂实践的两对关键问题:深度与效率、质量与评价,从技术与教学融合角度,提出实践推进的有效策略。 

一、深度与效率:策略一是构建技术支持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学生利用学习平台自主学习;课中,利用技术工具开展符合学科特点的学习活动,优化认知结构与水平。策略二是开展靶向教学。利用智能终端等设备,即时获取学生学习分析报告,开展精准教学。 

二、质量与评价:策略一是个性评价,及时反馈。例如,借助智能语音互动设备,实现个性化英语对话评价。策略二是群体共创,共评留痕。在智能设备支持下,实时保留课堂互动痕迹,生成过程性学习资源。


王海芳主任作报告


专家视角

杨晓哲副教授充分肯定各校分享,认为各校的思考与实践非常深入,具有启发意义,并对发言校做具体点评指导。 

他表示,各校各具亮点。北大附中借助技术赋能形成稳定的教育教学管理结构,面向未来,可以探索如何将共享式、结构化的课程手册变为动态的课程学习单元;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面对数字赋能下的教学变革,从1.0到2.0再到3.0的演变,清晰呈现了智能技术在学校教学方式变革中的进阶运用;五十七中牢牢把握住教学诊断和作业管理平台建设,精耕细作,能够根据学情动态调整学习任务、作业设计;八一学校对于智慧作业设计有很好探索,后续如何让教师更加受益,以及如何处理纸笔作业和数字化作业之间的关系和权重,可以进一步思考;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很好回应技术赋能下课堂教学“深度与效率”“质量与评价”两大核心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好课”与“好技术”两者不是简单加法,需要动态双向赋能。 

杨教授指出,数字化赋能,既是赋能学生学习,也在赋能教师教学,只有我们深切感受到这种赋能,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教育。 


杨晓哲副教授点评


成果推广与交流

14日晚上,海淀进校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应用交流座谈会召开。来自山东省威海市、淄博市,河北石家庄市,云南省安宁市,重庆市北碚区,贵阳市云岩区,北京市房山区等7个地区的领导和教师代表轮流介绍了本地区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经验做法和发展需求。 

姚守梅校长、林秀艳副校长、崔琰主任、柏春庆主任、田圆副主任、牛玉玺副主任感谢各示范区的充分信任和大力支持,希望能够以本次研修活动为契机,增进交流,转化赋能。下一步,海淀进校愿意与各地区携手,持续深入地合作,相互赋能,全能成长,全速前进,以深度的研究赋予成果推广应用新的内涵,更好地为区域师生服务,为基础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成果推广与交流现场

研修第一天,站位高、容量大、视野广、交流深,系统专业的主旨报告及专题报告、充满实践智慧的学校案例分享以及高屋建瓴的专家点评引导老师们不断拓宽学术视角与实践边界,全体进修人认真聆听,结合本职工作持续思考内化,深度探索数字赋能下教学变革的方向路径。 

研修第二天,还有聚焦“数字赋能的教研创新”的专题报告、案例分享及分组研讨与交流,敬请期待…… 


文:王梦、柯珊、王刘依、韩硕、刘丽丽、杨智君 

统稿:柯珊,王刘依 

图:张烨、徐磊、张治、孙菲 

编辑:夏玲玉、高琳、袁华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