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2日,在前期通识类培训及特色课程群建设分类工作坊(一)的基础上,由海淀区教委基础教育二科、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课程指导中心联合主办的“2022-2023学年海淀区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创建系列论坛之特色课程群建设分类工作坊(二)”顺利召开。本次活动主题是“聚焦特色课程群建设 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拟以“体制机制创新类”“协同培养类”“特色培育类”为创建途径的27所普通高中的50余位主管课程副校长与主任参与本次活动。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罗滨校长、海淀区教委基教二科唐建东科长、秘书科梁晓玲科长、基教二科解淑娟副科长出席活动。北京教育学院陈晓波副教授、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课程发展中心刘婧主任参会指导。活动由海淀进校课程指导中心李俊鹏副主任主持。
李俊鹏副主任主持
专题报告
海淀进校课程指导中心柯珊老师以《多样化特色发展背景下特色课程群的建设规范与路径》为题作报告。柯老师结合三类创建途径的政策要求及三类学校发展基础,明确了特色课程群的建设规范,从两个维度分析不同创建途径下特色课程群的建设路径:提出把握特色课程群建设主要方向、梳理特色课程群建设基本思路、撬动课程体系与课程群共发展等三条基本路径,及针对不同创建途径下特色课程群建设的三条专项路径,为学校特色课程群建设提供实操性强的策略方法。
柯珊老师作专题报告
案例分享
海淀区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各学校深入研究文件要求、系统梳理已有基础、持续优化特色发展顶层设计、不断细化创建任务、积累创建成果,尤其是在特色课程群建设方面探索形成了丰富经验。
十一学校刘伟副校长以《多样化特色发展创建任务的设计与推进——以特色课程群为例》为题作分享。刘校长围绕“如何规划适合每一位孩子发展的课程群”“如何创新机制以保障特色课程群及各项创建任务的落实”“如何处理课程资源的有限性与学习需求的多样性之间的张力”三个问题,系统分享了十一学校在特色发展背景下特色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探索。
刘伟副校长作分享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于伟东主任以《协同培养特色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探索》为题作分享。于主任从发展基础、建设路径、实施推进三个方面分享了交大附中基于高校资源开展协同培养特色课程群建设的思路与举措,并具体介绍了科技特色课程群建设的整体设计以及具体协同课程的开发、实施及评价。
于伟东主任作分享
二十中张万祥副校长以《基于人工智能特色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探索》为题作分享。张校长首先从国家发展与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介绍了学校聚焦人工智能特色的缘由与价值选择,接着从推动学校课程整体发展的角度,分享了基于人工智能特色的课程群结构搭建、具体课程案例、有效实施策略等方面的实践探索。
张万祥副校长作分享
工作坊研讨
工作坊研讨环节,李俊鹏主任引导各组通过“破冰活动”,形成以小组为单位的研修共同体。结合专题报告与三所学校案例的核心内容,李主任带领各组聚焦研讨任务,讨论各校特色课程群建设情况,并形成研讨成果交流分享。
工作坊研讨
在展示环节,各小组结合具体特色课程群,从突出优势、主要问题以及优化建议等方面进行介绍。同时,特别强调,要明确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政策要求,实施好“双新”的同时,凝聚学科组力量,做好规划、找准问题、探寻策略,结合各校所选创建途径与政策工具,着力建好能支撑学校特色发展的特色课程群。
工作坊展示分享
专家点评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北京教育学院陈晓波副教授、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刘婧主任作点评指导。两位专家高度认同本次工作坊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充分肯定了海淀区基于创建途径开展特色课程群的深度探索与创新实践。
刘婧主任指出,通过本系列两次工作坊活动,充分体会到海淀区从区域层面到学校层面系统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力度、举措与成效。区域推进特色:高位的价值引领、明确的政策要求、清晰的推进思路、科学的专业规范、具体的技术指导。学校突出特征:统筹多样化特色发展与学校已有育人特色,推进学校课程整体发展基础上的特色课程群建设,基于特色发展创建途径开展课程实体构建,以研究视角开展课程群建设、带动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搭建强有力的特色发展保障机制。
同时,刘婧主任为各学校进一步推进多样化特色发展及特色课程群建设,提出明确意见。第一,进一步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及北京市多样化特色发展政策要求,明确以课程为核心的育人框架,发挥好课程的“连接”作用;第二,进一步理清当前课程发展的基本样态,从点、线、面、体等不同层面及横向、纵向不同维度,立体化构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学校课程体系;第三,进一步关注国家课程的核心地位,从课程的基本要素出发,基于区域及各校优质资源,建设与国家课程关联的校本特色课程,建构特色课程群。
刘婧主任点评
陈晓波老师谈到,自北京市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创建工作方案颁布以来,海淀区从区域层面系统规划系列培训与活动,深入推进特色发展创建工作,各校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基于实践的智慧与成果。陈老师从设计、实施及评价等三个方面,提出进一步推进特色课程群建设的具体意见。
特色课程群设计:对接国家课程改革的育人目标,明确学校的育人特色,紧扣“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学习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真正得到实现”,提供特色课程群建设的规范文本工具,对照特色发展认定标准,系统设计支撑学校特色发展的特色课程群。特色课程群实施:组建跨学科、跨学段的多元化教师团队,研发指向学生发展的评价量规,建构服务于特色课程群开发与实施的体制机制。特色课程群评价: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在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体验与收获,把学生纳入课程群设计、实施与评价的主体,以终为始,建立清晰的、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标准。
陈晓波老师点评
总结讲话与期望
唐建东科长指出,工作坊是聚焦关键问题、以任务为驱动、指向实践改进的有效研修方式。在前期通识类培训基础上,两次特色课程群建设分类工作坊活动,聚焦不同创建途径下特色课程群建设,引领海淀区普通高中进一步聚焦关键,找准突破点,以特色课程群建设促进区域特色发展有序推进。
唐科长谈到,自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颁布以来,海淀区各学校课程意识逐步提升,课程建设能力不断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育人目标从初步理解已走向系统落实,从集中力量实施好国家课程,发展到全面关注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建构。尤其是在当前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多样化特色发展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各校要以特色课程群为着力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特色发展促进学校育人质量的整体提升。
唐建东科长总结讲话
活动最后,罗滨校长作总结讲话。罗校长指出,本次活动聚焦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背景下的特色课程群建设,行政顶层规划、教研专业支撑、学校深度参与,充分体现出“三好”特征。1.内容好:“特色课程群建设”是当前各普通高中学校的“刚需”,是推进特色发展创建的核心与重点。2 .形式好:通过专业化引领的专题报告+不同类型学校的案例分享+任务驱动的工作坊研讨+细致入微的专家指导等环节,带动参会教师全程深度参与。3.合作好:行政、教研、学校三方紧密合作,同质化的小组内聚焦共同问题开展深入研讨,异质化的工作坊内展示互动,借鉴彼此有效经验,促进选择不同创建途径的学校共发展。
罗校长谈到,通过本次工作坊,深切感受到学校在课程建设中表现出的旺盛生命力,也期待各学校在推进特色发展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优化。在整体中做好局部,基于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背景,把握好宝贵的发展机遇,在课程、教学、评价、资源、教师队伍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实现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理清多样化特色发展的基本逻辑,理清学校发展特色定位的逻辑,理清特色课程群建设的逻辑,理清教与学方式变革的逻辑,理清评价与改进的逻辑,理清资源支持与保障的逻辑。 开展“问题牵引式”的工作坊研修,随着特色发展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区域与学校建立起多主体协同的专业研修共同体,充分利用数字化、智慧型研修空间,持续开展以关键问题为牵引、指向实践改进与优化的工作坊研修。
罗滨校长总结讲话
本系列特色课程群建设分类工作坊聚焦特色发展创建途径下的核心创建任务,是推动特色发展深入开展的一次创新性探索。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创建,要立足学生发展,以特色课程群建设为核心,系统规划各项创建任务,通过特色创建实现学校整体发展。未来,海淀进校课程指导中心将继续在海淀教委基教二科的指导下,结合海淀实际与学校需求,持续服务全区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与教师课程能力发展,为区域基础教育质量再提升贡献力量。
全体合影
文:课程指导中心
图:孙菲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