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7日,KY.COM在北京市教师发展中心、市教委人事处指导下开展了海淀区“十四五”时期校本研修交流展示活动。本次活动是市级校本研修系列展示活动的第三场,旨在贯彻落实《“十四五”时期北京市中小学干部教师培训工作方案》与《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意见》,展示典型区在推动校本研修指导与管理上的经验做法。
海淀区“十四五”时期校本研修交流展示活动
参会现场照片
会议以“标准导向 团队赋能 协同提质——构建海淀高质量校本研修新生态”为主题,采用“现场+线上”的形式,现场参会的领导和专家有: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事处一级调研员李海燕、北京市教师发展中心基础教育教师(含干部)发展部科长梁文鑫、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汤丰林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田国秀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宋萑教授;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吴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罗滨。现场还有来自北京市各区教师培训机构主管教师培训工作的院长、师训主任,以及海淀区和各区县学校负责教师培训工作的干部、教师培训者共计230余人。海淀区对口援助地区,如新疆、西藏、内蒙、云南、丹江口等地区的教育同行通过单位集体组织和个人自主参会的方式齐聚云端,共计5000余人在线观看直播。会议由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人力资源科科长左滨主持。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人力资源科科长左滨主持交流活动
领导致辞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吴谨指出,海淀区相继发布《“十四五”时期海淀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方案》《“十四五”时期海淀区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指导意见》,依托校本研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融合育人,落实“双减”政策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以“双新”为抓手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当前,“十四五”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到了关键时期,海淀区教委会加强政策、机制等保障,区教师专业发展机构加强专业指导与管理服务,全区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强化主体责任与规划落实,系统设计,重点突破,改革创新,携手共同构建海淀特色的高质量校本研修新生态和新格局,为推进我区教师队伍建设,建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教育强区力争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吴瑾作领导致辞
主题报告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助理刘锌以“标准导向 团队赋能 协同提质——打造海淀高质量校本研修新生态”为主题,汇报了海淀区在推进校本研修方面的系统化思考、实践与成效。主题报告分成了三个部分。
1.系统化思考——背景与挑战:海淀区校本研修区域层面的整体推进,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基于政策背景、现实需求,采用区域、联片、学校、学科组三级四层联动校本研修工作机制,进行系统化的思考与设计。
2.全要素构建——实践与探索:在校本研修的实践与探索中,基于校本研修五个基本要素,统筹规划,建立机制;队伍建设,细化操作;平台资源,交流分享;主题内容,聚焦关键;方式方法,促进深化,五条工作主线构建了全要素多链条一体化的高质量校本研修的新生态。
3.持续性深化——反思与展望: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未来要基于五条工作主线,进一步完善机制、深层互动、丰富资源、迭代化升级主题、循证式优化方法,实现学校发展,教师成功,学生成才,让校本研修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助推器。
KY.COM校长助理、师训部主任刘锌作主题报告
专题汇报
专题汇报1 人工智能助力的教育集团一体化联研
KY.COM副校长林秀艳作专题汇报
KY.COM林秀艳副校长介绍了自2019年5月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成立以来,在人工智能助力一体化联研上的实践探索。一体化联研是以课例为载体的跨校跨地区教研新样态,以“聚焦关键问题的解决、依托教研员的专业指导、各校组成稳定的校本研修共同体、明确的主题和清晰的流程、深度互动的技术平台、综合运用各种智慧工具”为重要特征,旨在打破时空壁垒,实现各校优质资源共享和教师集群成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以“人工智能助力的教育集团一体化联研”为大主题,先后开展了12个系列、40余场联研活动,共有7个学科的双师课堂探索,覆盖集团内9所学校,500多位教师深度参与,每一场联研活动均有具体的主题和系列化的阶段探索过程,呈现三级四层联动的创新实践。
专题汇报二 深耕校本研修 赋能学校提质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校长宋继东做专题汇报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校长宋继东介绍该校校本研修的实践探索以及达成的效果。首先,深入调研,匹配需求,找出培训思路。其次,深耕模式,关注转化,实现研训一体。采用学习式研修和实践式研修方式,特别是采用“小课题•微课堂”的模式,抓住研修关键,推进研修转化;学校借助“建设有标准的课堂——三声课堂”等品牌研修项目,建设“多彩课程”。学校精益求研,实践以修,追求实现真正进步的价值链,赋能学校提质。
专题汇报三 基于“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学科校本研修
KY.COM附属实验学校科研主任明欣做专题汇报
KY.COM附属实验学校科研主任明欣以“基于‘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学科校本研修”为题,介绍学校学科研修的实践探索与思考。在近十年来,学校将深度学习项目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框架,在管理工作中关注建设教研氛围,搭建成就教师的平台和机会;完善学科教研机制,建设研修共同体,营造开放共享的团队教研文化;尊重学科特点,聚焦关键问题,鼓励学科特色研究;重视学生视角,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习的真相;搭建交流和反馈平台,助推教师发展。
专家沙龙
专家沙龙
专家沙龙由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汤丰林教授主持,嘉宾包括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田国秀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宋萑教授、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校长刘晓昶。四位专家以“落实‘双新’‘双减’的校本研修新作为”为主题,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对话。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汤丰林主持专家沙龙
问题一:海淀区校本研修的特色亮点有哪些?
刘晓昶:海淀校本研修做得扎实,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系统推进,使“双新”“双减”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作为校本研修的实践者,学校在区教委和进修学校指导下,以研修助推学生全面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校有特色和内涵式发展。
田国秀:海淀区校本研修搭建了很好的交流体系,形成了独有特色的一套创举,有很多独具匠心的思考与做法,鲜活、丰富、多元,很落地、接地气。不仅讲做了什么,还介绍了背后的理论依据,表现出学术自觉或研究自觉。
宋萑:五个“新”概括海淀区校本研修——回应新课改要求;落实新素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以教师素养提升作依托;新技术助力校本研修,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新生态营造,区域—联片—校级—教研组形成系统,关联、互动性强;以及依靠新治理方式来实现以上四“新”。
汤丰林:海淀校本研修体现四个“强”:强组织,发挥示范引领和统筹作用;强整合,建立整合资源的有力机制;强设计,整套设计扩大效益;强实效,从区域到集团联片到学校,效果好。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田国秀参加专家沙龙
问题二:理想中的校本研修是什么样?
田国秀:校本研修应分层分类回应需求,要关注人,即教师和学生,最终都是落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汤丰林:校本研修要基于学校的真实问题,具有生成性、实战性和增值性。
宋萑:文化是校本研修的核心。强调批判性合作,既开放又包容,充满关怀,允许失败,允许“出格”的探索。
刘晓昶:好的校本研修要关注这个世界和国家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校本研修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立足学校,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紧密联系,同时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宋萑教授参加专家沙龙
问题三:校本研修还可以怎么做?
田国秀:增强学术逻辑,形成具有专业引领性、世界影响力的海淀理论模型与成果,对世界教师教育做出贡献。
刘晓昶:希望海淀教育不仅引领海淀学校高质量发展,而且能够引领全国学校高质量发展。
宋萑:回到真问题,回应真需求,产生新知识,不断迭代,发生真学习——有教师真实学习的发生。
汤丰林:校本研修以校为本,让人人都成为培训者;让研究成为工作常态;让学习成为人生样态。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校长刘晓昶参加专家沙龙
领导讲话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事处一级调研员李海燕作领导讲话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事处李海燕处长在交流展示活动最后进行总结讲话,充分肯定了海淀区校本研修工作顶层设计、整体推进;过程指导、标准引领;队伍建设、细化操作;案例引领、促进实践;联片研修、区校协同的工作机制与实践策略。高度认可海淀区在落实市教委校本研修文件要求所做出的努力。最后,李处长借用市委教育工委游钧书记在全市主题教育党课上的话“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作为勉励,希望海淀区不断积累经验,在全市的教师培训工作起引领作用,取得更大的成绩。
海淀区校本研修交流展示活动合影
本次交流展示活动,体现了海淀区从区域到集团和学校,再深入到学科组开展校本研修的做法、经验与成效,参会的专家和领导也对海淀区校本研修未来改进方向给予了专业指引。未来海淀区会继续在北京市人事处、北京市教师发展中心、海淀区教育两委的领导支持下,结合区情、校情,深耕校本研修,构建高质量的校本研修新生态,努力建设海淀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助力学校、教师、学生持续发展。
文:马萍、王秀英、李珂、迟淑玲
图:张治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