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开元(中国)
海淀区小学“未来名师成长计划”系列活动——柏春庆老师教育教学研讨会成功召开
2023-04-13 16:21

活动背景:为加强海淀区名师队伍建设,分享和展示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新课标精神的典型经验,发挥骨干教师教学示范、教研带动和学术引领作用,总结、交流名师成长的理念、思路和方法,搭建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一科推出海淀区小学“未来名师成长计划”。

2023年4月11日上午,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一科、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隆重召开海淀区小学“未来名师成长计划”系列活动——柏春庆老师教育教学研讨会。会议以“循理语文 科学实践”为主题,展现了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主任柏春庆老师的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之路,通过研讨会全方位展现一位优秀学科骨干教师的成长过程,探讨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有效路径和育人模式。


海淀区教委吴谨副主任,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罗滨校长、林秀艳副校长、马耀国校长助理,北京师范大学吴欣歆研究员,北京教育学院李怀源副教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张立军主任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海淀区小学语文教学干部,海淀区市区级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小学语文组导师和学员等400余人现场参会,北京市和海淀区的小学语文教师,以及来自云南、内蒙、山东等21个省市的3000余名教师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观摩了活动。会议由海淀区教委基础教育一科科长燕海霞主持。


燕海霞科长主持


柏春庆

KY.COM小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教育部“国培计划”课程开发及教学指导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名师领航工程海淀进校基地实践导师。主持并参与多项教育部及北京市重点课题,著有《让阅读真实发生》,合著《小学语文有效学习评价》,编写了《第一学段海淀区学业标准教师指导用书》等,多篇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

领导致辞

会议伊始,吴谨副主任代表海淀区教工委、教委致辞。吴主任着眼“十四五”时期海淀教育工作的整体布局,指出海淀区小学学科建设和教师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施“未来名师成长计划”就是给更多的小学名师搭建平台,引领小学教师队伍共同发展。 


吴谨副主任致辞

吴主任提出柏老师是未来名师的典型代表。柏老师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的专业研究能力,在海淀进校的平台上辐射引领全区小学语文教师,为海淀语文学科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做了重要贡献。

未来,吴主任希望一线教师能够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忠于事业、勇于创新、勤于思考、乐于研究,借助校级、区级和更大的平台,聚焦课程育人,着眼学生未来,为海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之后,大会以短片、专题报告、工作坊、教师沙龙、专家点评和领导讲话六个环节,全面立体呈现了柏春庆老师的成长经历、教育研究和育人实践。 

短片

大会播放了柏春庆老师的主题短片《聚力·向上——柏春庆老师印象》。短片以生动的镜头记录了柏春庆老师作为一位海淀区教研员日常工作的一天,老师们在短片中亲切地称柏老师为教学工作的“主心骨”。从清晨到深夜,柏老师奔赴在课堂、学校、办公室、录课教室……在教育研究和学科发展的不同场域,探索语文教学专业问题、引领青年教师成长、指导学科团队发展,柏老师普普通通的一天工作,是她27年教育工作的缩影,更展现了一位海淀教研人的使命与担当。


专题报告

柏春庆老师以《循理语文 科学实践——我的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之路》为题,从三个方面讲述了她27年在语文教学上的探索和实践。

 

一、循理语文之源——成长路径

从入职初期的困惑和迷茫,渐渐明晰语文育人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能力,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从一线教师、教学干部到教研员,并成为市级学科带头人,柏老师在身份的转变中潜心研究,追求卓越,思考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把握语文学科本质、尊重学生学习规律,在循理语文的道路上进阶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循理语文之意——教学主张

循语文学科之理,坚守学科本质。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融合视角,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语文素养,落实学科育人目标;以浸润方式整合实施课堂教学,激活课程育人价值。循学生学习之理,顺应学习规律。遵循小学生的学习规律,推进教学科学化;丰富学习形式,激发成长内驱力;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循教学评价之理,科学改进教学。对标“新课标”,保证评价的科学性;进行多元化、表现性、过程性评价,促进评价合理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循研修课程之理,引领教师群体“循理”。基于教师需求,促进知识、经验等方面的结构变革;立足真实问题,开展课题研修;聚焦实践成果,发挥辐射作用。 

三、循理语文再思考——成长方向

积淀。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再研究,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真理,改进教学主张和实践方法。辐射。通过高品质的教研,辐射引领全区、全市、全国的教师同行,促进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展望。持续做高质量的海淀教研,做“经师”和“人师”,更要做育人的“明人之师”。 

作业工作坊


工作坊以“撬动评价研究 优化作业设计”为主题,生动展现了柏老师引领团队解决教学情境中实际难题的工作场景。工作坊由柏老师作为坊主,带领海淀区实验小学于明、程润、董美娟,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王峰,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付雪婷和海淀区第三实验小学刘彩昭6位老师,围绕“设计一份指向学生发展的高质量作业”,互相激发,不断开展研讨。

柏老师带领团队,首先追溯作业设计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育人价值,将作业设计细化拆分,关联学生生活实际,强化作业问题设计的导向性,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实现自主学习和建构;其次,根据学生需要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学习过程,做到学习支架因需而设、因需而调、因需而撤;同时,对应作业目标开展真实、持续、多元的评价,真正让评价发挥助力教与学的作用,达成学习目标的实现。

观一隅而知全貌。这样鲜活的教研活动在海淀区每天都在进行着。正是这样一次次的教学研究,引领海淀区的教师们一直走在教学改革科学化探索的路上,让老师们的步履无比从容、无比坚定。




教师沙龙


教师沙龙《凝聚的力量》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李英杰老师主持。


李英杰老师主持教师沙龙

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学学院李怀源副教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闫勇老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教研员郝婧坤老师、海淀区中关村一小张海宏副校长、海淀区上庄中心小学姜兰芹主任和线上同步参与沙龙的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学员、温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林乐珍校长6位嘉宾,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与柏老师之间的故事,全面展示了柏老师在海淀区、北京市乃至全国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的多个侧面。

“团结之力”——郝婧坤老师


作为同事,柏老师关注青年教师发展,想他人之所想,主动为青年教师工作铺路;作为一个优秀团队的灵魂人物,柏老师带领教研室共同研究,不断探索语文学科教学本质问题,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效指导和专业路径。

“进取之光”——张海宏副校长


柏老师身上如海般的进取之力和敬业之情让人敬佩。作为名师,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教育的爱与敬,对于教学的精与专,对于青年老师的包容和厚爱,是她能够凝心聚力,带领小学语文教学团队不断进取向上的源泉和基础。

“均衡之心”——姜兰芹主任


柏老师关心海淀北部薄弱学校发展。她始终站在一线,用热爱和鼓励拥抱每一位老师,用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将老师们凝聚在一起,引领薄弱学校持续开展教学研究,为农村学校发展给指导、搭平台、提质量。

“创新之智”——闫勇老师


作为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10多年来柏老师几乎参加了北京市所有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项目。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她的专业性和奉献精神是海淀教研人的真实写照,也让全市和全国更多老师听到了海淀教研的声音。

“同行之愿”——林乐珍校长


作为教育部首期名师领航工程的实践导师,三年来柏老师与学员一路同行,她总是说“没事儿,我们一起”。开展属地调研、指导跟岗实践、梳理教学主张,有问题共同研讨、有困难一起解决,实现导师与学员教学相长、共研共进。

“育人之情”——李怀源副教授


在全国的平台上,柏老师用她的教育情怀去成就教育的新高度。为学生学习做设计,为教师发展做研究,勇于突破创新,不断照耀全区、全市和全国越来越多的老师,不断擦亮海淀教研的品牌,谱写了新时代的教育之歌。

专家点评

北京教育学院李怀源副教授


柏老师今天的活动是《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区域实践的典范,是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模范,也是一个优秀教研活动的示范。一位教师的成长史就是这位教师的课程史,是这个时代的每一位教师都要回答的命题。写好这部课程史,需要老师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以研究的心态做好日常工作。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智慧都来自于对困难的克服、对问题的解决,要以研究的形态捕捉日常工作的重点。 以研究的方式做好研究项目。教师要关注社会热点和教育热点,与时俱进,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以研究的方式反思自身成长。专业反思是教师成长中的大事,柏老师边工作边总结,边实践边提炼,总结了“循理语文”的教学主张。每一位老师都要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自己工作的价值。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室张立军主任


柏老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态度可以用“光而不耀 静水流深”来概括,她的身上展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变:变瞬间的热度为长久的热情,变 “求好做之事”为“探做好之路”,变“小成功”为“大成效”。 柏老师“循理语文”的“理”可以理解为三个方面:努力追求用理论来解释经验。她不轻视经验之谈,也不忽视理论引领,理论和经验进行了很好的融合。 努力理解学科本质和学生学习规律。一是溯源,研究“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二是寻踪,研究“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三是反思,研究“要做成什么样”和“应该做成什么样”的问题。 努力用对理想的追求实现对现状的改变。柏老师在不同角色转换中始终保持对理想的追求,当老师的时候帮助学生用“理想的学习”实现“学习的理想”,当教研员的时候帮助老师用“理想的教学”实现“教学的理想”。

北京师范大学吴欣歆研究员


柏老师是北京市第五批名师发展工程的学员,这个发展工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提炼教学主张,今天柏老师交出了一份非常耀目的答卷。 “循理语文”教学主张的提出是有源头的,在这过程中有很多的观点、观念提出来,有流变的过程,发展到现在的“循证设计“和”循证评价”,即为学生的发展找到证据,找到真实发生变化的行为表现,这是循理的“用”。一个教学主张有源、有流、有用,那就是立得住的。柏老师教学主张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收总结和提炼的过程。从跟着别人干,到带着别人一起干,沿着评价这条主线,实现从开发评价工具、落实评价理念到建构评价研修体系,实现学科之理、课程教学之理、评价之理的有效统整。 

领导讲话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罗滨校长

罗校长首先对支持柏春庆老师发展的海淀区教工委、教委及各科室,以及各位专家学者,柏老师成长道路上一路同行的领导和同伴表示了感谢。柏老师作为一名海淀区教研员,其精神内涵可以凝练为一个“聚”字。 

探寻“聚”的原初

“循理”的原初起点,未必是一个特别高深的理论或缜密的模型,可以就是教师的现实思考,为什么这一课我的教学效果一般?为什么学生的兴趣总是没有激活?这些鲜活问题的提出就是“聚”的开始。当持续、进阶、系统地思考时,这些原初的问题不断被厘清、分析、解决,循理的成果才逐渐显现,团队的智慧得到增值。 

思考“聚”的当下

技术进步催化教育发展,柏老师的循理之路是对当下教育变革的回应,也是一群热爱语文的人在思考。从雏形到构建再到后续的发展,不断实践、挑战、萃取。每一所实验校,每一位团队教师,每一节循理课堂随时随地都在目标一致地进行“实验变革、智慧生产”的努力,把教师个体的优秀经验转化成群体的优秀经验,循理之路给出了示范。

规划“聚”的未来

循理之路需要结合教研员的定位和使命,借助项目载体形成系列课程,在这样的加聚、整合变化中,会看到更多带有循证特质的教育教学主张应运而生,超越了个人、学科和区域,可以预见一个循证、循理的课程群组的构建,这是“大教研”海淀范式的具体实证。 


与会领导合影


文:名师工作站

图:徐磊 张文博

编辑:夏玲玉



进修开元(中国)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