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背景
为提升海淀区骨干教师的综合素养,打造国际化的海淀教师队伍,海淀区教委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人力资源科和海淀区名师工作站于2022年4月,启动了第二期“海淀骨干教师专题跟进式国际研修”项目。本次研修以“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项目式教学法”为主题,授课教师来自德保罗大学教育学院和巴克教育研究院,来自海淀区52所学校的58名骨干教师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跟进式国际研修。
德保罗大学教育学院Dite 教授
巴克教育研究院Violeta Nadurille 老师
本次研修分为在线自主研修、在线直播研修、教学实践跟进三个阶段。在线自主研修阶段,学员通过专家讲授、课堂观摩、案例展示、拓展探究等形式理解项目式教学法的核心理念、理论框架、实施原则与适用范围;在线直播研修阶段,学员在教授的引导下以跨学科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学习和实践,通过探究学习、案例研讨、沉浸式项目体验,学员在教授的带领下体验项目式教学的各个步骤,逐步完善作业设计,确保涵盖关键问题、核心要素、评估标准等;教学实践跟进阶段,学员根据研修所学在课堂中开展教学实践,专家团队跟进指导,促进学员学习成果的本土转化。
老师们在课堂开展项目式教学实践
本期国际研修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的项目式教学案例和视频资源,最后共评选出教学设计一等奖14项,教学设计优秀奖20项,形成文科班、理科班研修成果集各一本。
研修总结
为了对本期国际研修进行总结,海淀区名师工作站于2022年11月28日,组织召开了海淀骨干教师专题跟进式国际研修研讨会。海淀区教委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郝萍科长、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林秀艳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郑葳副教授以及本期国际研修的全体学员和项目组成员共60余人,通过线上的形式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海淀区名师工作站苏明义主任主持。
海淀区名师工作站苏明义主任主持
苏明义主任首先介绍了本次研修的背景和基本情况,海淀区教工委、教委和海淀进校多年来持续推进我区骨干教师专题跟进式国际研修项目,综合考虑学术水平、学段、学科和学校均衡等因素,研修学员均为各学科骨干教师,每一位学员都能在学校和区域层面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在本次研修中,学员认真参与、积极合作、深度实践,并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工作,带领教师团队积极开展项目式教学研究,将学习成果迁移应用,形成了一大批具有海淀特色的案例资源。
领导讲话
海淀区教委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公室郝萍科长讲话
郝萍科长以“敬意、希望、坚持”三个关键词,进行了分享交流:
一、敬意
感谢海淀区名师工作站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学员老师们克服工学矛盾,认真高效完成了自主学习、线上学习和跟进实践几个环节的研修任务,在研修期间通过小组团队开展合作学习,恢复线下教学后积极开展课堂实践,对老师们的求知精神感到敬意。
二、希望
希望研修结束后,各位老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国际理解力,积极利用友好学校资源,共同探索开展项目式教学等相关主题的教学交流与合作,真正发挥海淀区“行政牵头、教科研引领、学校主体实施”的国际教育机制优势,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
三、坚持
未来,海淀区教工委、教委将继续从政策、经费、资源等方面给予支持,使项目持续稳健、高质开展,共同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努力。
专题报告及案例分享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清河分校张伊潇老师发言
张伊潇老师以《如何理解鸦片战争博物馆建馆意义》为主题进行分享。
张老师以“虎门销烟”这一教学内容提出了“如何理解鸦片战争博物馆建馆意义”的驱动性问题,让学生在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脉络同时,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项目式教学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而且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借助项目式教学推动深度学习的发生,联结课内、课外知识,落实道德与法治的学科育人目标。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刘丽丽老师发言
刘丽丽老师以《教学可以变得更有力量》为主题进行分享。
刘老师通过项目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区分,从厘清概念、明确边界、行动路径三个方面表达了自己对项目式教学法的再认识,强调项目式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方式,是完整的课程设计,不是“点”上用力,是课程视域下的系统设计。刘老师围绕“最美家乡味”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享,以“家乡味道美什么、为何美、如何更美”作为问题驱动,以“发现家乡美食”“探究家乡美食”“讲述家乡美食”学习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团队协作、探究实践过程中对家乡美食及文化形成理解和认同。最后,就项目设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交流了自己的反思。
中关村第二小学郑翔宇老师发言
郑翔宇老师以《将“真实的力量”带入课堂》为主题进行分享。郑老师详细介绍了项目式教学法设计案例“会‘说话’的毕业纪念册”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何引导学生根据需求完成毕业纪念册设计,自主或以小组为单位录制视频,表达对母校、老师、同学的毕业寄语,并通过电脑软件剪辑,形成AR视频源,用增强现实软件扫描观看,最后形成一本完整的会“说话”的毕业纪念册,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的能力。
育英学校张艳君老师发言
张艳君老师以《开展项目研究 教学提质增效》为主题进行分享。张老师通过“改良土壤酸碱性”“种下一片花海、寄托一份希望”“制作简易制氧机”等案例,从项目式教学法的概念理解、案例设计、课堂实践和研修收获四个方面分享了她的所学所获。张老师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真实问题出发,小组分工协作,综合运用化学、数学等学科知识,推进项目的完成。通过视频展示,学生表达了他们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能够更自主、更主动地探究真实问题,获取了解决问题的创新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专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郑葳副教授点评
郑教授首先对本次高质量的国际研修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海淀教师作为教育先行者勇于开拓、挑战自我、敢于创新的精神表达了敬意。郑教授对四位发言老师的实践案例进行了点评。
一、在研修中认识“深度学习”与“项目式教学法”的关系
二者具有同样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新课标”环境下,落实学科育人目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通过研修,学员老师转变了教学方式,掌握深度学习的核心要素,以单元设计为载体,跨学段跨学科创新性地开展项目式教学实践。
二、国际研修给教学带来了力量
学员老师对项目式教学法的理论框架、关键要素有了清晰的理解,并深刻认识到它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四位老师从学科入手设计和实施项目,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重要原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三、在实践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员老师在课堂实践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兴趣点入手,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外化学习的知识和经验,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最后,郑教授对学员老师提出两点期望:一是学员要从质量标准、实践框架、实施步骤等方面深刻理解“深度学习”的核心要素,并且发挥共同体作用,促进自身教学方式的转变;二是要进一步探索项目式教学的关键要素,要理解项目与学科的关系、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关系,形成项目体系,而且注重教与学的平衡,思考如何实现跨学科的项目设计,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等,并且利用团队和区域的协调作用,进行项目的有效管理。
领导总结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林秀艳副校长总结
林秀艳副校长结合四位老师分享的实践案例,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讲话:
一、研修项目
完成国际研修项目后,应以开放的姿态、改革的勇气、创新的精神,实现拓展国际视野、获取先进理念、改变教学行为、取得实践成果的研修目标。
二、研修主题
老师们在学习“项目式教学法”的同时,应同样关注“深度学习”,二者都符合新时代课程育人的要求,并通过综合课程的建构、课程的综合化实施两条路径,推动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项目式教学法的实施。
三、研修方式
跟进式的国际研修,要求学员老师从理论学习到课堂实践后,再回到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横向和纵向的维度通过理论的迭代和升华,进行再创新再实践,使项目式教学走向课程化。
四、研修主体
作为海淀区的骨干教师,完成研修后,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领团队继续探索项目式教学法,形成更多可借鉴可应用的项目式教学案例,在学校和区域层面发挥辐射带头作用。
研修心得
海淀区翠微小学 刘振翠:本次研修与以往不同,教授让我们以学员的身份沉浸在项目式教学法的课堂中,进行小组的分组讨论、汇报和分享,而我们又以教师的身份在启发和辨析中进行项目设计,逐渐明晰项目教学法的各个关键步骤,厘清设计思路。相比倾听式的培训,这样的课堂让我体验更真切,思维更活跃,理解更深刻,也有更多的收获。
北京中法实验学校 刘改玲:在国际研修课堂中,经过成员互评、小组分享、教授点评后,我们在反思总结中对问题的理解无论在深度、广度还是在高度上都达到了螺旋式的提升。更有益的是这种教学方式能调动学习者无限的内驱力,不怕千淘万漉的辛苦,只求遇见狂沙吹尽始到金的惊喜与收获。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 孙海昆:项目式教学法是最佳教学实践的集合,它以项目为载体学习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其中包含传统的课堂及纸笔测试等,也会用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但却不限于此。项目式教学法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所需解决的问题,灵活选用最佳教学方法,促进学习真实发生。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丁晓新:我之前在项目式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忽略了三个重要环节,通过本次国际研修,让我醍醐灌顶。首先,要建立由教师和学习者构成的学习共同体;其次,建立有安全感的课堂、有生生练习的课堂、进行复杂问题解决的课堂;最后,还要将小组研讨和分享应用到项目中,逐步建立乐于分享的文化。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实验学校 黄再丽:本次国际研修其实也是项目式学习的过程,在每一次的小组研讨、小组探究以及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我们亲身体验了项目式学习给我们自身带来的提升和收获,我们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也是成长型思维的培养过程。
北京一零一中学 夏焕春: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项目式教学法理念可应用到很多常规课堂环节中,以改进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有兴趣也能更高效地学习。比如小型项目式教学可经常应用,只要教师用心设计和实践,所谓的课堂容量大、教学时间紧等障碍都可以克服。
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 胡迪:在现行的教学制度下,依据新课标要求,以教材为载体,实施项目式教学法本土化,整合补充教学内容,利用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既能在现有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中深度学习获得学科能力,又能在学习中发展多维的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就。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冯硕:项目式教学法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较深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关的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等,这都是我将来要努力的方向。
玉渊潭中学 史吏:通过此次学习,我刷新了曾经对项目式教学法的误解,原来它并非需要很大的主题或者单元,可以聚焦小而专的问题,只要找到学生感兴趣且教师也熟悉的真实问题,教学设计可以简单而实用,真正达到教学评一体化。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 刘祥志:驱动性问题是一个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的、开放性的、探究性的问题,具有引导性、真实性和适应性的原则。这是项目实践的开端,因此有必要反复打磨和优化。在研修结束之后,我和我的团队对即将实施的项目进行了重新思考,对驱动性问题进行了优化,效果显著。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 廖雯怡:我在实施课堂教学案例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合作中自主探究,使他们在感兴趣的真实情境中主动学习,打破了学生原有动力不足的现象,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图:海淀区名师工作站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