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件精神,积极推进《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音乐教学中的顺利实施,值此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建校50周年之际,推出“践行课程标准,聚焦学业质量,助力教师发展——海淀艺术教研名家指导系列(小学音乐)”,以此推动基于《艺术课程标准》下的美育教学生态建设,推动课堂教学、社团建设、作业研究,提升音乐学业质量,达到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助力学校美育建设的目的。
2022年11月10日下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以线上直播形式召开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研讨活动,海淀区小学音乐教师、经开区小学音乐教师等637人参与了此次活动。
腾讯会议直播情况
出席本次活动的有,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高洁教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助理马耀国,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史渊萍等艺术学科教研员。
会议议程
吕燕东主任
本次活动由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吕燕东主任主持。吕主任对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为理工附中小学部提供平台展现音乐教学表示感谢,并介绍了到场嘉宾和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
展示分享
万千情思系和田,支教路上谱深情——记录我用音乐温润和田孩子心灵的故事——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
郭静老师分享了从2020年到2022年,两年期间去新疆和田支教的经历。在这两年时间里,郭老师有付出更有收获。她践行音乐育人目标,用音乐温润孩子们的心灵,她得到了孩子们最纯真的爱,同时感受着支教赋予她生命的精彩。
新疆好——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
通过欣赏歌曲《新疆好》,感受民族音乐之美,积累听觉经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同时,通过音乐、舞蹈、地理等多学科融合,多角度感受新疆的民族文化特色,了解新疆的音乐风格、民族乐器,拓展学生视野,形成民族文化自信。
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
通过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的学习,掌握具有新疆音乐特点的节奏,并用载歌载舞的方式表现歌曲。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情境,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艺术学科核心素养。
美丽的夏牧场——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
通过演唱、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等音乐活动学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学生感受具有新疆特点的节奏和旋律,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用歌曲传达情感和风土人情。王老师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专家点评
高洁教授
高洁教授首先对海淀音乐教研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对此次活动中的教学从育人目标、聚焦核心素养、重视艺术体验、体现学科综合、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教学指导。并赞赏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颁布之际、党的20大胜利召开之后的这次活动,具有特殊的意义。
教研员讲话
音乐教研员刘晓敬老师介绍了此次活动的主题选择、内容思考和期待解决的问题等。这次活动以“新疆”民族音乐作为海淀区艺术教研活动主题,是为了积极推进《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研究,并基于新课标转化形成实践教学,符合新课标的精神,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民族观。
领导总结
校长助理马耀国在最后总结中肯定本次活动的三个特点:设计先行:整个活动基于以美育人、以美培元的设计原点,以学校援疆音乐教师的育人实践为起点,再到三节新疆民族音乐课的推出,整个活动从结构设计,到所传递的育人思想,融合、契合,设计精心。 素养立意:本次活动聚焦艺术课标的转化落地,扎根课堂教学实践,以深度研究,引领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以儿童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素养发展,注重学科思维的培养,注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 文化自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课堂教学始终凸显育人功能。三节课,教师从教学设计到活动推进,注重知识传递,又注重过程育人,培养孩子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课堂实践中,在孩子的真真切切的互动体验中,彰显艺术学科的培根筑魂价值。
师生感言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马佳老师:郭静老师作为援疆老师中的一员,是国家“文化润疆”大团队的践行者。音乐学科研究课的分享,以培养学生艺术核心素养为目标,结合课程学习内容,注重艺术体验的多样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一场3个小时的音乐教研活动,给予了一线教师很多的养分和力量。
北京农业大学附属小学 关杰老师:感谢进修学校搭建平台组织这样一场音乐教研活动,为音乐教师们的成长赋能。郭静老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远千里,克服种种困难到新疆和田支教,为新疆的孩子们带去优质的教学资源,值得我们学习。三节研究课以素养为导向,落实新课标,培养孩子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升民族自信心。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王萌同学:通过学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后,我们不仅了解了哈萨克族的音乐特色,丰富了对这个民族文化的认识,提升了我们民族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意识,增强了保护和传承“阿依特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念。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王涵墨同学:我们学习了《美丽的夏牧场》这一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新疆哈萨克族放牧的好地方——“夏牧场”的美景,聆听感受活泼欢快的歌曲,学习新疆的文化,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阿依特斯”,坚定了我们中华民族间团结友爱的决心,并要保护和传承我们各民族的文化遗产。
文:刘晓敬、赵燕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