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8日,海淀进校组织召开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集中开题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德军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李春密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徐斌艳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崔嵘副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曹培杰副研究员、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研管理研究所所长宋永健、海淀进校副校长林秀艳全程参与指导,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核心成员、海淀进校教科室教师共20余人线上线下同步参与,深度交流。本次开题会由海淀进校教科室董伟光老师主持。
开题会现场
董伟光老师主持
开题汇报
4位课题负责人分别代表课题组,围绕研究背景、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计划与人员分工、预期成果等方面做开题报告陈述。4项课题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围绕课程建设、学科教学、教学评价、课后服务等方面展开研究,基于前期扎实的研究和实践基础,深入探索特色实践模式和有效路径,回应了核心素养和“双减”背景下对课堂教学提质、教研提质的新要求。
课题负责人汇报开题
专家点评指导
五位专家高度肯定了本次参与开题论证的四项课题,认为四项课题具有“时代性强”“科学性强”“可行性强”的特点。时代性强:四项课题的选题都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研究与实践,推动教学与教研提质取得新发展和新成效,体现了海淀教育对未来的深刻洞察力。科学性强:开题报告结构规范、务实求新,有明确清晰的研究目标、扎实全面的文献综述、适切有效的研究方法,凸显了海淀教研员极高的学术素养和专业能力,体现了海淀教育的气派和风格。可行性强:研究设计系统严谨,将大的研究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和子任务,围绕具体可操作的研究内容,精准设计研究思路和实施路径。并且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均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好的研究和实践基础,可行性极强,体现了海淀教育人的务实求真。
专家团队针对四项课题的开题报告和陈述提出了针对性的点评,并提出了接下来的改进方向:聚焦研究关键问题:进一步明确所选主题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难点和难点,多角度剖析关键问题和核心概念,理解深层次的内涵、意义和性质。关注研究设计的一致性:注重研究题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之间的一致性和关联性,以扎实有效的研究内容和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促进研究目标的达成。深化丰富研究内容:对接本职工作优化研究方向,结合已有研究基础,充分发挥教研员专业特长,解决课堂教学和教师发展的真实问题。
五位专家点评和指导后,专家组经过合议,宣读了反馈意见,同意四项课题顺利开题。
杨德军研究员点评指导
李春密教授点评指导
徐斌艳教授点评指导
崔嵘副教授点评指导
曹培杰副研究员点评指导
领导讲话
海淀区教育科研管理研究所宋永健所长首先恭喜了海淀进校成功立项了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的4项课题,位列全区前茅。4项课题研究范围广、针对性强,具备很高的研究价值、应用价值和成果推广价值。宋所长还高度肯定了海淀进校的研究能力和教科研管理水平,海淀进校的市级在研课题数量位居全区第一,研究质量高、成果转化多、影响力大。
接下来还要重点关注四个方面:1.强化过程管理,高水平完成课题研究全流程;2.持续众筹智慧,依托专家资源不断优化课题研究;3.关注改革热点,根据改革发展方向及时跟进研究;4.加强成果导向,产出更多优秀成果反哺教育教学实践。
宋永健所长讲话
海淀进校林秀艳副校长首先代表教科室和各课题组对专家们的指导和鼓励表示真挚的感谢,感谢课题组成员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一下午的学术大餐给大家带来了满满的能量。
各课题组将在专家的指导下,继续细化研究问题,优化研究设计,在四个方面下功夫:1.在课后服务支持系统的实施方面下功夫,尤为关注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充分基于通用技术学科特点,在培养学生必备品格方面下功夫;3.学科教学实践层面,在教学实施效果评估方面下功夫;4.基于海淀多年扎实的研修课程的实践探索,在区域研修课程的创新方面下功夫。
林秀艳副校长讲话
顺利的开题是做好研究的第一步,专家们专业、精准、建设性的意见帮助课题组更加聚焦研究方向、更加明晰研究路径,在多个层面拓宽研究内涵和边界。各课题组通过研究解决问题、获得能力、带领团队、形成成果,研究让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近年来,海淀进校在课题立项数量、课题研究效果、研究成果转化、科研管理规范等方面都持续发力,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体现了海淀教研员高涨的科研热情和强大的科研实力。海淀进校将持续用科研的方法做教研,在研究中提升教研品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师研修课程,为海淀教育高品质发展贡献进修力量。
文:教科室
图:张烨、耿雅静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