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伟光老师主持
杨智君老师主持
结题汇报
14位课题负责人分别代表课题组做结题陈述,并结合课题设计,重点介绍了研究结论、研究成果和研究成效和问题反思等方面。经过3年的研究与实践,14项课题在结合日常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和深化研究内涵,形成了包括典型案例、优质课例、精品微课、教学策略、实践模型、调研工具、研究论文等一系列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回应了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的诸多热点问题,实践效果显著。

课题负责人汇报结题
专家点评指导
三位专家对课题研究予以肯定,一致同意14项课题通过评审、顺利结题。14项课题都展现出了扎实的研究过程、丰硕的研究成果和高水平的研究能力,与日常工作密切结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三位专家对各项课题持续优化提出了针对性的指导建议:第一,关注逻辑性。研究是科学严谨的设计,从研究问题出发,关注研究目标、内容、方法、结论、成果的逻辑自洽。第二,关注层次性。研究成果区别于工作成果,要从具象走向抽象,要有“层次”的意识,可以进一步划分资源类、工具类、实践类、理论类等各类型成果。第三,关注转化性。关注成果的迁移应用,进一步提炼出更有推广意义的成果。
陈晓波副教授点评指导
高淑英校长点评指导
林秀艳副校长点评指导
领导讲话
海淀进校林秀艳副校长首先代表课题组老师感谢专家持续、跟进的专业指导,感谢各个课题组3年来扎实的研究工作,产出了丰硕的成果,并对顺利结题的14项课题表示热烈祝贺。同时,林校长也提出三点希望:第一,成果再提炼。希望各课题负责人继续带领团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提炼梳理,把最有价值、最具亮点的研究成果撰写成学术论文,以期发表。第二,报告再优化。希望各课题组按照结题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和专家建议,继续修改完善结题报告,努力做到文本规范、成果突出。第三,研究再深化。希望各课题组持续开展研究,细化研究问题,使之成为新的研究起点,为下一步市级课题申报打好基础。
林秀艳副校长讲话
常态化的研究型实践是海淀进校的工作特点,研究让工作更前瞻、更科学、更有效。三年来,14项课题,100余位课题组成员,几十项成果,硕果累累的背后,凝结的是课题组成员扎实的实践创新、严谨的科研态度和专业的教研服务。结题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结束,各项目组还将以此为新起点,结合新时代、新要求继续深入研究,发挥教研员的辐射引领作用,卷入更多优秀教师参与,在用好项目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推动成果的转化升级,在研究中提升教研工作品质,更好地服务海淀师生。
合影留念
文:教科室
图:张烨、孙菲、耿雅静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