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背景:2022年3月-5月,海淀进校学前研修室扎根实践,带领全区各类型幼儿园和社区办园点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各园保教管理者在区教研员引领下不断加深专业理解,积极开展实践探索。
5月25日-30日,学前研修室教研员(全覆盖项目片区负责人)组织联片教研,通过31个真实、生动的实践案例展现海淀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双减”背景下提升幼小衔接质量的实际行动。
五场联片教研围绕《幼儿园入学准备指导要点》中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丰富的幼儿园教育案例。通过案例分享与专家指导,帮助保教管理者和教师掌握入学准备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科学开展幼小衔接教育,为幼儿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阶梯。
第四场
第四片区负责人教研员张瑞芳主持第四场联片教研,284名保教管理者和1345名教师参与研修。
学前教育研修室张瑞芳
研修现场
园所案例分享
北京明天幼稚集团佟磊老师以《把最好的教育奉献给儿童》为题,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原则、三类群体、四点策略”呈现出集团在幼小衔接工作的理念与实践,强调以儿童终身发展为核心实施幼小衔接,致力于让衔接更科学、快乐、自然、有效。
北京明天幼稚集团 佟磊
海淀区颐慧佳园幼儿园教师刘磊、海淀区美和园幼儿园教师汪旭娟、海淀区恩济里幼儿园教师任雅娟、海淀区美和园幼儿园智学苑分园教师胡雪冰围绕支持幼儿入学准备的语言教育分享了《探秘昆玉河》 《争当倾听小标兵》 《烦人的兔子》《游戏中的创意前书写》4个教育活动案例。
《探秘昆玉河》活动展示出幼儿多次走进并逐步深入探索昆玉河,多种方式表征自己的发现和经历。教师和家长鼓励并支持幼儿的充分表达,逐步支持幼儿讲述从零散、简单到有序、完整、丰富和生动。
《争当倾听小标兵》活动中教师从分析幼儿的倾听表现和原因出发,循序渐进地开展针对性活动,使幼儿建立倾听意识、形成倾听习惯、发展倾听能力。
《烦人的兔子》活动中,教师以绘本为载体,开展阅读、辩论与续编等系列活动,支持幼儿深度阅读和自主阅读,助力幼儿从阅读习惯、方法与能力等方面获得发展。
《游戏中的创意前书写》教师通过三个生动的案例,深入分析游戏中幼儿自发前书写的价值、特点,支持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写画的有趣和有用,保护幼儿前书写兴趣,积累前书写经验,做好学习准备。
专家点评
1.海淀区作为幼小衔接试验区,坚持系统推进幼小衔接工作,关注幼小衔接系统中的各类群体及相互关系,构建良好衔接生态。2.坚持儿童立场、尊重儿童权利,多角度支持儿童自主发展。3.做自然的幼小衔接,将入学准备融入日常生活游戏,给予幼儿全面的支持。
1、有温度:尊重儿童发展特点,体现衔接教育自然及教师的教育情怀。 2、有深度:开展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探索,与新课标倡导的素养导向一致,体现发现、探究等学习方式。3、有法度:系统规划体现全面性,采取立足儿童特点的多种方法,提供灵活多样的工具支持。4、有效度:帮助幼儿获得受益终身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主持人总结
本次研修活动体现内容信息量大、专家高位引领、参与者热情专注及共同反思成长的特点,希望大家继续坚持标准引领,深入理解文件内涵;坚持儿童为本,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支持儿童自然衔接;把握关键问题,突破难点困点,探索解决途径,共享优秀经验。
第五场
海淀区学前研修室副主任李峰主持第五场联片教研(第七片区和第三片区),300名保教管理者和1278名教师参与研修。
学前教育研修室副主任李峰
研修现场
园所案例分享
中国人民大学幼儿园郑宇红园长以《家园协同促幼小衔接 多元共育为成长赋能》为题,分享了“秉承人本、注重人文”的幼小衔接工作思路,从“聚焦需求共话成长、园校共育筑梦同行、口述日记赋能家长、育儿周刊协同成长”四个方面结合生动的案例展现园所开展家园共育的策略与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幼儿园 郑宇红
教育案例分享
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业务园长宾晓亮分享园所开展的《大班幼儿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的调查研究》、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幼儿园业务园长段卫分享《过渡环节中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的研究成果;海淀区富力桃园幼儿园教师李雁、清华洁华幼儿园教师许芹分别分享了《爱上整理》《值日生成长记》两个教育案例。
《大班幼儿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的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幼儿在生活习惯与自理的发展水平和不同表现,发现幼儿在生活准备中需要提升的关键点,以及家长教养观念与行为对幼儿生活准备的重要影响,通过家园共育提高入学准备教育质量。
在《爱上整理》主题活动中,教师分析幼儿在整理活动的感受和问题,引导并支持幼儿在园和家庭中开展整理活动,展现出幼儿积极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生动过程,体现儿童的智慧。
《值日生成长记》讲述了大班幼儿爱上值日生活动的生动故事,体现教师运用马赛克方法赋权儿童的教育过程,展现了幼小衔接视角下生活教育的创新实践。
《过渡环节中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展现了幼儿园对生活活动中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需求、教师教育策略等研究成果,结合案例介绍了过渡环节中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实践经验和具体策略。
专家点评
1.尊重儿童权利,坚持儿童立场,充分体现儿童视角。借助马赛克研究方法倾听儿童、赋权儿童,支持幼儿多种形式的表达和表征,处处都有儿童的声音,体现海淀区在幼小衔接教育中的突破与创新。2.儿童是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的主体,园所和教师开展的活动激发儿童内驱力,使儿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3.分享的实践案例体现实证精神。能够聚焦问题开展调研,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调研儿童、了解家长,教育实践基于实证,体现研究性。
1.遵循幼儿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丰富幼儿感知体验,引导思考、支持表达和创造,为适应小学生活做好生活准备。2.重视幼儿习惯培养和能力发展的进阶,体现教师整体育人思考与实践。3.教师注重开展持续性评价。评价伴随幼儿成长的全过程,展现幼儿深度学习的全过程,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4.教师关注随着社会发展幼儿所需要新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体现疫情期间教师对幼儿入学准备教育的思考与行动。
主持人总结
今天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幼儿园在开展入学准备教育的实践创新与思考。希望大家结合案例继续思考三个问题:对《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的理解仍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从幼儿整体发展和持续性发展的视角来开展入学准备教育?如何理解并能够把握全面准备的原则?
教师要关注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科学理性地思考自身的教育实践,关注幼儿学习特点和发展需要,既要培养幼儿即将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也要重视整体育人,培养儿童能够面对新生活、适应未来的各方面能力。
学习体会
中国科学院第一幼儿园北斗分园 任雅俊:幼小衔接是一种自然的衔接,需要我们捕捉幼儿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发挥一日生活的教育价值,将衔接的目标落实在生活中、环境中,让幼儿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为适应小学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威凯幼儿园 吴佳佳:幼小衔接工作需要渗透于幼儿生活中,入学准备教育要立足于儿童,观察幼儿的行为并思考如何开展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支持,赋权幼儿,和幼儿一起成为活动的建构者。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街道第二幼儿园 李全莉:海淀学前研修室组织的线上研修内容非常丰富,围绕“幼小衔接”四个方面准备进行了实践和案例的分享,带着我们围绕关键问题、实践经验进行研究,帮助我们梳理思路、明确重点,促进我们不断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
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常青幼儿园 刘君君:通过聆听老师们的案例分享,能够看到主题活动从幼儿视角出发,从幼儿面对进入小学存在的好奇、期待、担忧等问题入手,支持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求方法,让幼儿在园感受到爱的教育。
北京市海淀区四海孔子书院社区办园点 王小燕:感谢学前教育研修室为了让我们社区办园点更科学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特邀资深专家和优秀教师带领我们一起研讨学习,从理论讲解到实践分析,让我们更清晰地知道了“幼小衔接”不是一味的在知识方面的提升,而是促进幼儿深度学习、全面发展。
海淀区美林高瞻社区办园点 李玲:通过专家和老师的实践分享,让我感受到科学的幼小衔接要立足儿童、尊重规律,科学的幼小衔接需要三年全时段的持续努力以及一日全过程的培养,要以孩子发展为本,激发孩子内驱动力,培养对孩子一生有积极影响的品质。
文、图:李峰 张瑞芳 马虹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