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学习一月有余,海淀区广大一线教师面对线上教学新态势,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融合多种平台工具,发挥线上教学技术优势,克服种种困难不断提升线上教学质量,努力保障同学们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海淀师生的学习成长伙伴,海淀教研员们,也一直在主动承担,与老师们、同学们在一起,共同探索,分享经验,做出了为疫情期间的教学质量提升做出了贡献。
今天,我们把他们之中的几位代表请到台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张鹤老师:善用“自媒体”的思维教学引导师
这一轮线上教学的开始,恰逢初三复习最为关键的时间段,需要总结前一阶段中考复习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复习课的质量正是这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初三毕业班线上教学所要面对的问题更加具体且紧迫:如何在线上解决一模考试所暴露出来的教学的问题?如何通过线上的教学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何让教学质量不受线上这种形式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初三教师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
善于利用自媒体公众号引领数学思维与教学探索的数学教研员张鹤老师在5月5日,本轮线上教学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在他的公众号上发表了《如何让线上教学能吸引学生》一文,提出了“为了让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一样吸引学生,首先在教学方式上要做适当的改变”的教研建议,主张“变讲题为研究问题”,鼓励老师们把选用的“成题”改成课堂教学问题的形式。具体操作上可以只给原题目的题干部分,也可以把题干中的条件拆分,按照原题干的逻辑顺序分别给出,在此基础上提出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这样的设计更遵循解决问题的逻辑,即先理解问题、对数学问题中的研究对象的性质或关系进行分析,再寻找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
为了让线上教学能吸引学生,张老师希望老师们要在研究教学上下更大的功夫,研究如何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如何通过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帮助一线数学教师认识到:线上教学缺少真实的课堂环境,教师和学生面对的是无形的网络,师生之间以知识为载体所开展思维活动的需求反而要比线下课堂教学还要迫切。
在文章的最后张老师还激励老师们,要有勇气突破自己,通过改变自己的教学, 把所教授知识的价值发挥的更大一些,让学生的思维成长在网络的空间中有更大的发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思维活动营造出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数学的思维之美充满网络学习的空间。
田树青老师:跨校分组教研的积极组织者
学校样态多元是我们海淀区中学教育构成的一个特点。本届高三生物学科教师过百人,他们各自所在学校规模大小不同,教师人数不同,其中有24所学校本届高三只有一位老师,从生物学科看,这些学校的师生比均值为1:40。这些单人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常面临生源分化较大、缺乏同伴互助、跨头教学任务重等困难;加之今年是“四新”的第一年,毕业班所有教学资料几乎都要从零开始,老师们的工作负担和压力可想而知。
为解决这些问题,高三生物学科教研员田树青老师在教师研修活动中尝试设计“跨校备课组”工作模式。从进入高三的第一次培训起,田老师便请单人校老师申报本学年规划的研究主题方向,然后按照研究主题方向分组,最终形成了四个跨校备课组,每组规模从4所学校到11所学校不等,分别由北师大三附中徐宝华老师、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张春菊老师、建华实验学校李杨昕老师和中国人民大学西山学校王立强老师担任跨校备课组长。
田老师指导跨校备课组采用协商机制,建立相对固定的备课组活动时间,备课组长带领老师们确定备课组工作计划、研讨本组资源研发体例、分享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等。由于老师们来自不同学校,所以在线研修成为跨校备课组的常用研修方式,利用这种灵活、方便的形式,不同学校的老师在云端相聚,共研共享。一年来,参与跨校备课活动的单人校达20所,占单人校总量的83%。5月以来的线上教学工作中,跨校备课的优势也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
老师们说这是抱团取暖,不再因为一个人上高三而感到孤独。老师们一年来的相互支撑和陪伴,每个跨学备课形成的众筹式资源库、完成的共同研讨的任务是以往任何一所单人校都很难实现的。老师们的共享、众筹式研究成果也自然而然地在课堂教学、线上教学中落地,广大学生也享受到了更丰富、更优质、更多元的教育资源。从学校建制的大中小规模的备课组,到“单人校”跨校备课组的建立,让我们见证了合作的力量和同伴的智慧。
田老师也感受到了更多职业幸福,她用包含深情的语言向每一位坚守于线上的一线教师致敬:
我是微光,我有不灭的倔强;
我是微光,我有指引的梦想;
我是微光,我有温暖的热情;
我是微光,我有汇聚的渴望。
崔琰老师:直面高三考生的贴心人
在几次考试中,都有一些同学暴露出了答题规范的问题,由于作答不规范,很多原本能拿到的分数却白白丢掉了。作为高三物理教研员,崔琰老师在组织一模和二模评卷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些问题,很为同学们着急。崔老师对同学在答题规范性上存在问题做出了归纳:一是书写的规范性,二是答题思路的规范性,如:答题顺序、时间分配不合理;作答时遗漏物理量单位、计算错误等问题。
崔老师认为这种由于规范性而失分的情况是非常可惜的,同时也是在高考前能够花少量精力就可以突破的问题,必须引起广大考生的重视。所以他不仅和老师们交流,希望老师们不断对广大考生提出要求、严格督促,而且在二模阅卷结束的当天晚上,便根据两次模拟中同学们暴露出的问题,按照高考试卷题型特点,组织海淀高三中心组老师一起分析各种规范性问题的成因和对策,由崔琰老师执笔写出了一份《写给高三考生的物理答题注意事项》一文,以教研员的身份直接面对全区考生,殷殷嘱托、谆谆提醒。希望自己和老师们能帮助广大高三考生在最后冲刺阶段,从答题的规范性角度继续有效提升,在高考中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取得让自己满意成绩。
任兴来老师:分享一线智慧的传播者
为了了解线上教学状况,分享一线经验,海淀进校的教研员们每周都会对多所学校进行线上调研。在线上教学开展的前两周,任兴来老师便对进修附属实验学校、二十中学、理工附中、清河中学的高一思政课教学进行了线上调研听课,尤其关注了近两年新入职青年教师的线上教学情况。
通过调研,任老师发现:与两年前相比,这次的线上教学质量有所提升,同学们的学习质量得到了保障。任老师对本轮线上教学中几所学校的青年教师表现出的优势做了如下归纳:
1.平台更加多样。老师们选用的线上平台主要有ClassIn、腾讯会议、钉钉等,大多数老师要求学生全程开启摄像头,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状况,利用平台技术随时记录学生发言,学生在讨论区及时反馈学习效果,显示教学融合信息技术水平有显著提升。
2.资源更加丰富。老师们在用好统编教材的同时,注重增强教学的时代性。教学素材鲜活,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比如,在讲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时,积极融入社区防疫抗疫故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3.教师更加从容。这次居家线上教学,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注重师生互动,及时反馈。更加注重表扬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教师眼中有学生,心中想着学生。
4.学生体验更好。有些学校在线上教学中也有上下课铃声,有些学校安排了“在线自习室”,更多的学校通过线上班会、线上团日、线上升旗仪式等活动进行教育活动,给学生居家学习营造“在家如在校”的环境感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质量。
任老师通过教研课程将这些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学校、更多的老师,并对线上教学质量的继续提升提出了新的建议:一是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真在线”,对于提问时个别学生没有声音、甚至人不在线的现象,及时关注并积极督改,还要探索学生参与在线学习的多种方式。二是不妨以学生原来线下学习时的教室为背景,让学生在线上学习时,看到自己熟悉的讲台、黑板、教室,增强线上教学的亲近感。
无论是毕业年级还是非毕业年级,海淀教研员始终和老师们在一起,和同学们在一起。教研云上相伴,师生在线成长,海淀教育人永远在探索,一直在努力!
文、图:赵岩、田圆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