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上午,海淀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名师大讲堂”活动顺利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的博士生导师、王杰教授以“学传统文化学什么”为题开坛授课,就新时代教师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提升师德修养进行了高屋建瓴的讲解和阐释。海淀区、云南省怒江州、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和科右中旗等地区的3000余名中小学骨干教师通过网络直播方式聆听讲座。本次活动由海淀进校校长助理、师训部主任刘锌主持。
面对当下传统文化复兴与国学热潮,王杰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人生哲理,对于我们修身做人、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对于教师而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学什么?王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思考,从“修身做人”“读书学习”“欲望管理”“家风孝道”等四个话题进行了精彩分享。
关于“修身做人”,王教授通过列举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观点、历史文化故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告诉我们做人的核心在于品行、德行和操守。他特别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从传统文化的视角阐释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内涵,提示每位老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不断提升师德修养,为学生做出榜样和表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关于“读书学习”, 王教授通过列举孔子、王安石、吕蒙的历史典故,以及介绍习总书记作为知青下乡时,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求知若渴、坚持读书的感人故事,向大家阐明读书学习对人成长进步的重要性。他勉励教师,应该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养成终身学习的生活态度,并对中小学开展读书会、建设书香校园提出诸多前瞻性建议。
围绕“欲望管理”的话题,王教授从老子、庄子等先秦诸子的思想观点,到儒释道不同宗教流派的核心价值,再到苏东坡、陶渊明等文化圣贤的人生智慧,向大家阐明了如何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来控制和管理人的欲望。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智慧结晶,可以作为精神向导,来指点当下迷失在“欲望”中的人们。
关于“家风孝道”的话题,王教授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孝文化”入手,列举了大量新闻媒体报道中有关“孝道”的正反鲜活案例,并引用《诗经·小雅》中的“蓼莪”,惟妙惟肖地解释了“孝”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他认为由“孝道”衍生出的忠孝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行为方式,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他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活动最后,海淀进校校长助理、师训部主任刘锌谈了自己对王杰教授精彩讲座的收获和感受。她认为,王杰教授的讲座紧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古文诗词、历史典故、名言警句信手拈来,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案例,为中小学骨干教师上了一堂生动的国学课,也很好地向大家诠释了“学习传统文化学什么”的问题,建议广大教师重视学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主阵地的作用,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更加全面系统地理解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不断提升萃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能力,把教育教学实践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背景: “名师大讲堂”是海淀进校师训部面向海淀区中小学骨干教师特别设立的高端研修活动,属于骨干教师公共课程,旨在通过专家的思想引领,为中小学骨干教师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图:王永祥
文:李海刚、王永祥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