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7日下午,KY.COM召开第四届教科研年会,大会围绕“研究方法的适切选择与有效应用——内容分析法”为主题,展开案例分享、专家讲座、分组研讨与交流等活动。本次年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海淀进校全体研训人员共150余人线上线下同步参与。北京师范大学胡定荣教授、海淀进校校长罗滨、副校长林秀艳、工会主席赵杰志、校长助理马耀国现场出席了本次年会。活动由海淀进校教科室杨智君老师主持。
教科研年会现场
杨智君老师主持
案例分享
化学学科基于考试试题的编码分析
海淀进校中学化学教研员尹博远老师以《化学学科基于考试试题的编码分析》为题,介绍了基于内容分析法,依托现有评价理论对化学学科考试试题进行编码和系统性分析。
对考试试题的编码要注意把握三个关键点:选样:要充分考虑到样题的实效性以及与新课标的匹配性,把握好方向;编码:是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灵魂”,要充分关注内容和水平两个维度如何架构,为分析和应用服务;分析:灵活应用内容和水平编码,开展聚类分析、统计频次、建立关联,横向关注结构,纵向关注进阶。
对考试试题的编码在实践中的有效应用: 基于编码分析不同水平试题的差异,明确结构化复习策略;基于编码间的关联探索学科实质性关联,为命题指引方向。
尹博远老师分享案例
海淀区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方案的文本分析——以10所学校三年课程方案为例
海淀进校课程指导中心柯珊老师以《海淀区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方案的文本分析——以10所学校三年课程方案为例》为题,从针对30份课程方案文本的分析切入,通过研制分析工具,明确分析标准,对方案进行编码和分析,进而回应了“学校课程方案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迭代特征”这一核心问题。
在几个轮次的编码框架修订的基础上,对文本材料的整体性、关键词的词频和词序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课程方案进行分析的过程与步骤:明确研究问题、确定研究方法、研制分析工具、开展文本编码、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柯珊老师分享案例
专家点评及专题讲座
教育中的内容分析法——一种非介入性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定荣充分肯定了两个案例,他指出,应用内容分析法对高考试题和学校课程方案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出题人背后的价值导向和意图,比较各学校课程设计的思路和差异,这对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也体现了海淀区教研员对教科研的热忱,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推动教学,进而促进海淀区高质量教育发展。
胡教授以《教育中的内容分析法——一种非介入性研究》为题,从三个研究案例切入,为大家分享了在教育研究中内容分析法的内涵、操作程序以及应用范围。
在教育研究中,内容分析法是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以文字、图像、声音等为载体的有意义的资料内容进行客观系统的描述,目的是获得教育事实,并结合资料内容和解读者的背景来推断教育的效果、意图和价值。
内容分析法具有六个操作步骤:包括确定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取样、编码、评判记录、统计分析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和报告。其中确定研究问题是内容分析法的出发点,编码则是利用技术分析手段寻找内容意义和背后价值的关键过程。
在教育活动中,可以利用内容分析法对教材内容、教师教学日志、教学设计、教学课例、学生作业、教育期刊、文学作品等进行内涵和价值的判断与分析,进而揭示研究内容变化的趋势以及作者的态度和价值。
胡定荣教授点评并做专题讲座
分组研讨与交流展示
案例分享和专家讲座之后,现场参会老师分为4个研讨小组,共研内容分析法在“5+M+N”学科教研课程方案、考试试题、教学课例和政策文件分析中的应用实践,交流编码思路和结果,分享研究思考。随后,各小组代表在大会上做交流。
分组讨论
第一组:中学数学教研室主任邵文武老师代表一组汇报。一组老师头脑风暴出“5+M+N”学科教研课程方案的一维、二维关键词,以归纳法整理出一维、二维指标,构建4×4课程方案分析框架,并初步应用于学科教研课程方案的分析。最后,邵老师分享了对本次文本分析的思考:大样本、连续年份等更加规范的分析,立足本学科的跨学科的交流和分享,关注对内容分析法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软件的熟练操作,关注内容分析法在工作中的应用,期待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基于实证的分析。
第二组:高中教研室主任助理、中学语文教研员田圆老师,小学教研室副主任、英语教研员左小玉老师,中学历史教研员杨红丽老师以《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导向的多维整合模型编码方法在人文学科评价中分层赋分的应用》为题进行“组团式”交流和分享。老师们认为,编码目的在于为分层赋分提供新依据,指导从讨论主题走向思考层次,从主观感知走向科学分析。此外,分层赋分也要有新的意义,即依据学科能力的明确区分度来提供反馈评价、以更有效的真实证据提供反馈教学。最后,二组老师们立足于本学科核心能力的分层框架,分析试题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促进作用。
第三组:教科室王瑞雪老师代表第三组进行分享。三组成员以现有理论和指标框架为基础,持续研讨,明确了“技术支持下课堂教学实施的评价指标”,包括学习内容与资源组织、学习活动实施、学习评价与反馈三个一级维度和10个二级维度。基于评价指标分析微格教学片段,发现技术支持课堂活动实施的亮点和不足。三组老师们表示后续持续学习,期待能够在工作和研究中持续探索内容分析法的应用潜力。
第四组:资源中心吴健伟老师以《“教师专业素养”视角下国家政策变迁》为题代表第四组交流分享。四组老师围绕“国家政策文件映射出‘教师专业素养’产生了哪些规律和变迁?”这一研究问题,以教师专业素养编码表为分析框架,分析了来自不同年份的7份教育政策文件,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推论出“始终关注教育教学本体,教育能力和学科教学能力要求占比高”“更加关注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与‘运用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对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与‘技术整合’能力的关注和要求逐阶段提高”等研究结果。
小组汇报展示
领导总结
海淀进校副校长林秀艳做总结讲话。林校长围绕“内容分析法”这一主题,提出四点:
1.出发点是研究问题。运用内容分析法首先一定要清楚,是针对什么问题采用这个分析方法。或者说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法。
2.焦点是研究对象。所谓内容分析,内容是研究对象,分析是方法,所以要针对研究问题,指向研究目的,聚焦再聚焦,选准研究对象。
3.难点是编码类目表、分析框架的确定。编码分析的类目和框架最能体现研究者在某个研究领域的学术素养,它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研究结果和研究价值。
4.学术制高点体现在基于证据的研究结论和研究讨论上。教研员是将理论扎根于实践的人,希望教研员既能在认识、了解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科学分析数据,也能提出有学术影响、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结论。
林秀艳副校长总结讲话
海淀进校罗滨校长感谢专家的高位引领、感谢全体教研员老师们的倾情参与,并高度肯定了现场开放的研讨氛围和丰硕的研讨成果。罗校长以两句话来勉励老师们把握当下、逆境生长、持续耕耘,结出硕果。
“时间如流水一路向前,努力把握每一段时间,不负年华,不负自己”:要扎根工作岗位,保持学习和研究的状态,持续解决问题,不断向上。
“逆境是磨练人的最高学府”: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大小逆境、大小困难,在流水一般的时间里要努力克服、逆流而上,最终定会收获一段美好的回忆。
罗滨校长总结讲话
4个小时高强度、高效率的学术分享与交流研讨,为教研员们提供了一个深度学习、互相赋能的专业化平台,使得教研员们对于有效运用“内容分析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期待。会后,教研员们纷纷表示,“本届年会的主题很有意义”“觉得内容分析法和编码框架的研制并不那么遥不可及”“在接下来的工作和研究中特别愿意使用这个方法”……一年一度的教科研年会真正成为了教研员专业成长的加油站!海淀教研员将持续用研究的思路开展工作,提升教研工作的有效性,高品质服务海淀教育!
文:教科室
图:张烨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