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精神,总结区域课程建设典型经验与成果,提高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校干部教师课程育人能力,2021年12月29日,“海淀区中学教学干部2021年系列培训暨首届中学课程方案优秀成果表彰与专题研讨会”顺利开展。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五育并举下学校课程建设的规划与实践”,会议由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二科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课程指导中心联合举办,采用“线下+线上”的方式开展,来自海淀区初中、高中校的389位干部教师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参加会议。
活动现场
活动介绍
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史怀远、海淀教委基教二科科长唐建东、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林秀艳、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马耀国、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郑葳、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陈晓波、海淀教委基教二科解淑娟副科长出席活动。会议由海淀进校课程指导中心副主任李俊鹏主持。
李俊鹏副主任主持
海淀进校林秀艳副校长首先对本次会议的背景与相关情况做介绍。她表示,本次会议是海淀区中学教学干部系列培训会之一,也是本学年中学课程方案优秀案例评选的总结与交流。整体评选工作历时3个月,经过标准研制、案例初评、专家复评等多环节,最终评选出44份优秀案例,初中组、高中组各22份,获奖教师319位。向所有获奖学校和深度参与的老师们表示热烈祝贺。
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育人质量。本次会议设置了专题报告、案例分享、专家点评等多个单元,旨在提高五育并举下学校课程建设的规划与实践能力,解决“双减”“双新”背景下学校课程建设面临的难点与重点问题。希望各校能够认真学习,并着重关注三个方面:
1.找准发展方向:学校要全面理解、把握政策要求,同时立足学校自身的发展基础与条件,找准发展方向,并让全体教师了解、认可,形成全校师生的共识。2.关注体系建设:学校课程体系各类课程的有机融合和有效联结。学校不仅要关注整体课程体系的建设,也要关注特色课程群的建设。3.加强课程管理:学校要形成稳定、动态发展的课程管理机制,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中,并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林秀艳副校长表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学校课程建设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希望各校充分重视、提前思考、全局规划、稳步推进。课程指导中心将始终与各校协力同行,更好服务区域学校课程优质发展。
林秀艳副校长讲话
领导致辞
海淀教委史怀远副主任对参会的专家和老师表示欢迎,对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
他指出,质量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学校教育质量与课程建设密切相关。他结合毕业年级调研工作,对当前各中学扎实有序地推进教育教学工作表示肯定,对全体教师的辛勤付出表示敬意和感谢。
本次会议针对学校课程建设的重点问题开展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交流,对于促进“双新”“双减”背景下学校课程优质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希望各校:贯彻、落实系列文件精神,加强学校课程设计,优化学校课程方案;以教师课程能力提升为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堂教学主阵地,实现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教研是保障海淀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是海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密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面向“十四五”时期,建设教育强区、提高海淀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是海淀教育发展的三大目标。希望教研能够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各校课程建设迭代发展,海淀教委也将继续做好支持保障工作,与各校协力,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富活力、更具特色的海淀教育。
史怀远副主任致辞
颁发证书
海淀教委史怀远副主任和海淀进校马耀国副校长为“首届中学课程方案优秀成果”获奖学校代表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
初中组获奖学校代表
高中组获奖学校代表
主旨报告
海淀进校课程指导中心刘丽丽老师以“海淀区初中课程方案优秀案例的分析与反馈”为题做主旨报告。她首先对初中课程方案评选结果做汇报,并结合课程中心持续多年的调研分析,肯定各校课程建设迭代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其次,围绕获奖成果所具有的特质进行专业“画像”,强调清晰、准确的课程目标,合理的课程结构、可执行的实施路径以及基于研究推进的思路等是优秀课程方案具有的特点。最后,她指出学校课程建设要立足时代发展需求“再出发”,立足内涵发展优化学校课程方案,基于问题解决开展课程建设,同时加强研究破解课程建设难点问题。
刘丽丽老师做主旨报告
海淀进校课程指导中心柯珊老师以“海淀区高中课程方案优秀案例的分析与反馈”为题做主旨报告。分享了本次获得优秀案例的高中学校课程方案的突出特征,并针对如何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实现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给出指导与建议。包括:深入理解多样化特色发展的政策定位与要求;加强校情、学情、师情及已有课程建设经验与问题的梳理;加强特色课程群的体系化建设,支撑学校的特色发展;聚焦需求与问题,规划学校课程建设具体项目,将课程建设落到实处;形成课程建设的团队与机制,有序开展各项课程建设工作。
柯珊老师做主旨报告
案例分享
为发挥优秀经验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明晰五育并举下学校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与实践路径,本次获奖的4所典型校分别从学校课程整体建设和学校课程贯通、融合设计做分享交流。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周建华校长做题为“‘双减’背景下初中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报告。他围绕“双减”下学校开展的课程提质行动,从课程建设目标、课程结构与体系、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经验成果等6个方面做详细介绍。他强调,“双减”下的课程建设让学校课程视野更开阔、课程目标更整合、课程内容更融合、课程实施更适切、课程评价更个性、课程文化更自觉、课程绩效更丰富,真正实现让学生在校内学会、学好、学足,充分而有个性地发展。
周建华校长做案例分享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海霞副校长做题为“为生命注入自主发展的活力——‘双新’背景下高中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报告。她从学校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实施成果等方面全面介绍了首师附中“成达四修课程体系”以及学校在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面的系统规划与实践举措。
任海霞副校长做案例分享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闫振副校长做题为“指向‘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贯通设计与实施”报告。她介绍了首师附属育新学校开展“五育并举”贯通课程建设的背景以及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整体规划,以学生发展指导课程为例,详细介绍了贯通课程的设计思路与实施策略。最后,闫校长谈到,如何实现从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课程整体性向立德树人、素养导向的育人整体性转变,是首师附属育新学校未来的探索方向。
闫振副校长做案例分享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王海霞校长做题为“指向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融合设计与实施”报告。她从“疫境救援”多学科融合课程案例切入,生动展现了融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特点。围绕融学科课程设计模型、课程设计路径、课程建设组织保障、课程建设机制保障以及学校“未来小镇”学生成长支持系统等多个角度全面介绍了学校在多学科融合课程设计的创新探索与实践经验。
王海霞校长做案例分享
专家点评
北京教育学院陈晓波副教授对海淀课程建设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祝贺,对各校在课程建设中的实践与发展表示赞赏。她点评到:
1.区域课程中心专业引领
区域课程中心专业领导力强,通过扎扎实实做调研、基于调研出标准、依据标准促发展、研究案例提炼规律,提供了区域课程专业引领的有效路径。
2 学校课程建设脚踏实地
课程方案在学校课程实践中有效执行,是让孩子们有实际获得感的课程建设,充分体现了学校在课程建设上的专业实践智慧。
针对学校课程建设如何从规范走向卓越,她结合学校课程开发的关键要素,提出如下建议:
1.增强学校课程要素的融合和关联
特别是要建立课程目标与课程评价之间的一致性,基于学生发展的预期成果设计课程目标,依据课程目标建构评价标准,再基于目标、标准逐步细化、落实课程发展各要素;
2.关联考虑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一是将学生鲜活的生活经验纳入课程内容中;二是体现学校本身的发展特色与个性;三是从教转向学,以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任务呈现学习内容。
面向未来的课程建设,希望听到更多学生参与课程建设的声音与故事,希望学校课程方案是超文本的链接,呈现出学校丰富的实践智慧。
陈晓波副教授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郑葳副教授在点评中谈到,近年来,在持续参与、关注海淀区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各学校课程建设质量的提升,也对在此次课程方案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的获奖学校表示热烈祝贺。
她指出,面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时期,从区域到学校,要实现政策与实践的统一。海淀区在落实好国家、北京市各项课程改革政策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创新性的实践路径,在更广阔范围内,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实现区域层面的体系化创新,有三个关键要素: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利益相关者,要以主体身份深度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对于提升其课程实施质量至关重要;关注课程评价,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应是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不断解决问题、实现突破的过程,通过课程评价建议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效果。
最后,她针对学校课程建设提出两点建议:进一步加强区域和学校的互动,从区域层面统筹各学校的优质课程资源,惠及区域所有学生;学校课程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应明确重点工作,尤其是学科课程的建设,这是学校课程建设深入推进的关键。
郑葳副教授点评
“海淀区中学课程方案评选活动”是海淀教委基教二科和海淀进校课程指导中心联合开展的品牌活动。海淀进校课程指导中心将进一步总结区域学校课程建设典型经验,发挥优秀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全区学校课程建设水平,促进海淀教育高质量发展。
文:课程指导中心
图:张烨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