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指导
海淀区中学教学干部2021年系列培训
——初高中课程建设工作坊第二期专题研修
2021-06-02 14:56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以及国家、市区关于课程改革的系列文件,提高海淀区中学课程建设的质量,提升区域教师课程建设的能力,2021年5月26日至27日,“海淀区中学教学干部2021年系列培训之初高中课程建设工作坊第二期专题研修”顺利开展。本次研修活动由海淀区教委基教二科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课程指导中心联合举办,聚焦“学校课程特色的建设与实施”主题,来自海淀区15所初中校、15所高中校的干部教师以及大兴区、怀柔区的教育同仁参与了第二期研修活动。

领导致辞

海淀进校林秀艳副校长、海淀教委基教二科唐建东科长出席活动。初中工作坊研修活动由海淀进校课程指导中心主任助理刘丽丽主持,高中研修活动由课程指导中心柯珊主持。


图1 刘丽丽老师主持初中工作坊

图2 柯珊老师主持高中工作坊

淀教委基教二科唐建东科长对参会的领导和老师表示欢迎,并指出:课程是学校育人最基础、最重要的载体,清晰的课程建设思路决定着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教师队伍建设等重要环节的质量。海淀进校课程指导中心在前期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工作坊的方式,对各校课程建设开展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聚焦问题,解决问题。各校也可通过工作坊等丰富多样的方式开展教师研修,提升教师课程育人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该做到“开齐开足开好”,各个学校的课程建设要依据国家、市区级课程方案与各学科课程标准,明晰学校课程建设的价值追求,关注学生学情及不同阶段的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研究、建设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

普通高中学校,应根据各校办学基础、特色优势、发展方向等研制各校的课程规划,提升学校课程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丰富学校课程选择,合理满足学生选课选考以及个性化发展需求,以课程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最后,唐科长指出,课程建设工作坊,是以研究的态度,有针对性的破解难题,希望各校能够深入探索、贡献智慧、共建共筹!


图3 唐建东科长致辞

主旨报告

海淀进校课程指导中心李辉老师以“特色·创新·优化——学校课程特色的建设与实施”为题做主旨报告。李老师从初中教育当前所处的教育改革背景以及区域初中学校课程建设存在的典型问题入手,清晰阐明当前学校为何应聚焦课程特色,并进一步厘清课程特色与特色课程的内涵及联系。最后,李老师为初中学校课程建设从规范到特色进而走向优质发展提出具体可落实的策略。


图4 李辉老师做主旨报告

海淀进校课程指导中心李俊鹏副主任以“从规范到特色——高中学校课程特色进阶之路”为题做主旨报告。李主任基于全区高中学校课程方案调研情况,深度分析了区域高中学校课程建设存在的典型问题。基于问题,结合当前高中教育改革的方向,明确了课程特色是高中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载体。为帮助学校明确课程特色建设的思路,李主任对课程特色与特色课程给出清晰界定,并提出学校课程特色发展的行动路径。


图5 李俊鹏副主任做主旨报告


案例分享

为进一步帮助学校明晰课程特色建设与实施的实践路径,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和北京市八一学校分别做案例分享。十一学校一分校刘艳萍校长做题为“课程顶天 课堂立地——向真实的学习要质量”报告。刘校长谈到,为实现“建设一所受人尊敬的家门口的好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明确建设思路:

1.课程改变,学校改变:凝练学校核心价值观,做好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确立学校育人目标,提炼“龙娃成长标准”,围绕目标,建立“龙娃成长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联动、五育并举、全员育人。

2.向课堂要质量:要将好的课程设计转化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所谓“高质量”,即:从知识走向素养,第一,从知识到素养,中间断层需要寻找桥梁;第二,素养难以一课一得,需要单元整体教学;第三,素养不是教出来的,需要学生发生真正的“学”。

3.让育人效果可见:建立“过程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关注学校育人的全方面,让离散的教育力量相互链接。


图6 刘艳萍校长做案例分享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用技术教研组长、北京市特级教师李作林老师做题为“课程为体素养为本——人大附中高中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路径选择”报告。李老师首先提到,对人大附中2020级的高一学生而言,劳动课程已成为他们每周都要上的必修课。李老师从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前期调研、新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体系化开发、实践效果及深化劳动教育的思考三个方面详细分享了人大附中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过程以及对未来优化改进的思考。通过教师团队的不断积累与探索,人大附中已形成“一核心,四模块”劳动课程体系,劳动课程体系是学校整体课程的一部分,是落实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


图7 李作林老师做案例分享

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中生物教研组长、学校课程建设负责人原牡丹老师做题为“北京市八一学校课程结构与科技教育”报告。原老师首先介绍了八一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从2.0版到4.0版的优化迭代,并明确了科技教育课程与学校整体课程体系的关联。接下来,原老师详细介绍了科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发展课程以及挑战课程三层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最后,原老师聚焦相关文件政策要求,结合学校未来发展规划,从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素养提升及专业发展等方面,分享了学校未来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深入思考。 


图8 原牡丹老师做案例分享


工作坊研讨

初中、高中两场工作坊研讨相继开展。工作坊研讨环节由刘丽丽老师、柯珊老师主持。在正式研讨之前,主持人首先对工作坊拟达成的目标与内容安排做简要介绍,同时,引导各小组开展组内交流,建立各小组的研讨机制。此后,主持人发布工作坊研讨核心任务,包括“您对主旨报告的印象”“基于案例分享的思考”“学校课程特色建设与实施的实践策略”。各小组围绕核心任务,展开深入研讨与思维碰撞,在交流分享中贡献智慧、相互启发。 



图9 工作坊研讨

在分小组的深入交流与展示分享之后,教师们对学校课程特色及特色课程的内涵及二者的关联达成共识,明确了学校课程特色建设与实施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以及优化改进策略,包括学校特色育人目标的进一步凝练、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特色资源的挖掘、教师团队的建设等。并且,学校进一步明确,通过特色课程建设来促进学校课程特色的形成,进一步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凸显,是高中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关键路径。


图10 工作坊展示分享


专家视角

海淀进校中学教研室夏满副主任表示,本次工作坊对学校特色课程与课程特色的建设与发展做了非常清楚的解读,学校实践案例也非常有代表性。

围绕学校课程特色的建设与发展,他谈到三点建议:学校课程特色的建设与实施要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双发展,通盘考虑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与教师校本研修课程的关系,做好“双课程”的建设;多角度分析论证找到课程建设的切入点,结合学校案例,可以有创生之路、生长之路、融合之路、资源之路等,学校要基于本校实际与目标定位,找到课程发展的路径;学校课程发展不能变成“大头娃娃”,课程建设要避免“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实施与评价环节薄弱”的问题。要立足课程目标,并依据课程目标,形成课程建设的标准,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实现学生素养发展。


图11 夏满副主任做点评

北京市玉渊潭中学原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高淑英校长指出,课程指导中心建构形成的学校课程方案评价标准,帮助学校课程发展逐步达成规范。伴随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课程发展要进一步实现优质,需要把握住特色课程和课程特色。

深刻认识课程的意义与价值:好的课程能够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发展学生的素养。要以标准建设、实施、优化学校课程,提升教师课程建设能力。把握住课程建设的难点问题:课程结构决定着学校课程质量与发展水平,要把握住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两大难点与重点问题,凸显学校课程特色并有效落地。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是课程特色发展的重要内涵:包括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安排、评价设计等,都需要大力研究,这是国家课程有效实施、凸显学校特色的重要构成。同时,校本课程建设要逐步从一门课程走向课程群,立足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凸显特色发展。


图12 高淑英校长做点评


领导总结讲话

海淀进校林秀艳副校长首先对参会领导、老师的深度参与、智慧贡献表示感谢,强调学校课程建设要逐步从规范走向优质。

1.课程建设最基本的要求是规范。包括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建设和特色课程建设,都需要以规范为前提。

2.特色课程最基本的特征是优质。既体现在校际比较中的优质,也体现在校内课程中的优质。

3.特色课程承载的功能是综合的。体现在,国家政策、课改要求和学校教育哲学的统一;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统一;学生在校期间和长远发展的统一;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的统一。

4.特色课程强调的是普惠。特色课程面向的不是少数学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平台、资源去学习。

5.特色课程的评价力求持续。评价贯穿课程建设的全过程,要加强课程建设行动研究,用研究推动评价,用评价优化课程。

6.从特色课程到课程特色是学校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从精品、优质的特色课程走向学校整体课程的优质,最终实现学校特色发展。


图13 林秀艳副校长总结讲话

最后,林校长表示,海淀进校课程指导中心作为区域学校课程发展的研究、指导、服务和推广中心,始终以提高教师课程能力、提升学校课程建设质量为核心工作。课程指导中心将与各校携手同行,形成研究、实践的共同体,以专业力量更好服务学校课程发展,不断提升海淀基础教育品质。


图14 初中工作坊全体合影


图15 高中工作坊全体合影


文:课程指导中心

图:张烨、孙菲

编辑:夏玲玉

课程指导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