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背景
为提升海淀区骨干教师的综合素养,打造国际化的海淀教师队伍,推进海淀区骨干教师国际研修项目的持续开展,海淀区教工委、教委和海淀区名师工作站于2021年8月,启动了“海淀区骨干教师专题跟进式线上国际研修”项目。本次研修以“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项目式教学法”为主题,来自美国德保罗大学教育学院的Dite教授和Donnelly教授担任授课教师,海淀区64所学校的77名骨干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展了为期27天的线上国际研修。
本次研修分为在线自主研修、线上直播研修、小组研讨汇报、教学实践跟进四个环节。在线自主研修环节中,学员通过专家讲授、课堂观摩、案例展示、拓展探究等形式理解项目式教学法的核心理念、理论框架、实施原则与适用范围;线上直播研修环节中,学员在教授的指导下,以跨学科的形式开展探究学习和案例研讨;小组研讨汇报环节中,学员以任务为载体开展研讨和交流,通过分工协作形成当天的小组作业报告,并在全班进行汇报和交流;教学实践跟进环节中,学员根据研修所学在课堂中开展实践,专家团队进行跟进指导,促进学员学习成果的本土转化。
本期国际研修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的项目式教学案例和视频资源,最后共评选出教学设计一等奖7项,教学设计优秀奖29项,形成研修成果集、作业案例集各一本。
为了对本期国际研修进行总结和研讨,海淀区名师工作站于2021年12月21日,以视频会议的形式组织召开了“海淀区骨干教师专题跟进式线上国际研修”总结会。会议围绕“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项目式教学法”这一主题,分享了学员的研修成果,汇报了本期国际研修相关工作。海淀区教委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郝萍科长、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林秀艳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郑葳副教授以及本期国际研修的全体学员和项目组成员共80余人,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海淀区名师工作站苏明义主任主持。
苏明义主任首先介绍了此次研修的背景和基本情况,海淀区教工委、教委和海淀进校多年来持续推进我区骨干教师专题跟进式国际研修项目,研修学员均为各学科骨干教师,综合考虑学术水平、学段、学科和学校均衡等因素,经过全区范围内严格筛选,每一位学员都能在学校和区域层面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在此次研修中,每位学员都认真参与,深度实践,并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领教师团队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将学习成果迁移应用,形成了一大批具有海淀特色的案例资源,以教学模式的创新推动了海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领导讲话
海淀区教委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公室 郝萍科长
郝萍科长介绍了海淀区教工委、教委多年来致力于海淀基础教育国际化培训的多项举措,并对本期研修学员提出了两点希望——
1.迁移转化,促进教学创新和质量提升
开展骨干教师国际研修,是加强海淀教育与世界交流对话的重要渠道,也是拓宽海淀教师国际视野、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方式,希望各位老师通过学习,把深度学习的理念和项目式教学的方法融入到海淀的教学改革中,让课堂发生变化,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提质增效,助力“双减”等举措的有效落实,同时也要通过本土融合与创新,向世界输出海淀课程体系、教研模式和评价方式,向世界讲述海淀教育故事。
2.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素养和理解力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印发,明确提出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希望通过此次国际研修项目,老师们能够在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国际素养和国际理解力。
专题报告及案例分享
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 岳巍巍老师
岳老师以《PBL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为主题进行分享。岳老师以四年级(上)Unit5 Safety为例,通过提出驱动性问题“如何提高安全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完成与真实生活相关的单元任务,帮助学生强化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规则意识,并带动他人提高安全意识,避免意外伤害。岳老师在整个项目式教学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学习能力,还特别关注了英语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给每一位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 谢鸿玲老师
谢老师以《一滴水的旅行》为主题进行分享。谢老师通过项目式教学法的案例设计,鼓励学生团结协作,通过实地考察建立水路模型,了解学校用水系统的原理和用水现状,完善学校的节水措施,同时带动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一起落实节水行动,树立节水意识。谢老师在项目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和享受课堂。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李颖老师
李老师以《项目实践 我们与世界零距离》为主题进行分享。李老师在参加本次国际研修后,带着对项目式教学法新的理解和思考,特别是对真实情境的理解应用,通过“为学校操场建造指挥台”的工程项目,引导学生经历工程建造的系统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工程建设的认识,为学生搭建了连接世界的桥梁。此外,李老师将自己对项目式教学法的理解和收获与学校的教研团队进行了分享,引领身边的教师共同开展实践探索。
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 王靓老师
王老师以《真实的学习 自然地发生》为主题进行分享。在引导学生解决商品过度包装问题的项目设计中,王老师将学到的项目式教学法的基本要素应用其中,取材于真实生活,倾听学生的声音和选择。在课堂中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鼓励学生互相点评,取长补短。王老师还尝试运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辅助学生学习。在项目的真实情境中,学生主动体验着真实的学习,在团队合作中自然成长。
专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 郑葳副教授
郑教授对四位老师的汇报给予了高度肯定,并进行了点评。1.项目式教学法的发展由来已久,对项目式教学的应用需要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更新教学理念,转换教学方式。2.经过研修学习,学员老师们深入理解了项目式教学法的概念和实践方法,应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把握核心要素,明确教学改进的方向,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真实发生。3.未来,老师们应坚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信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习观,结合本土教育需求探索项目式教学法的有效实施。
领导总结
KY.COM 林秀艳副校长
林校长充分肯定了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对本期国际研修的整体设计与用心组织,对学员们的研修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她以三个“改变”对本次国际研修进行了总结——
1.教学方式的“改变”
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力。
2.教学内容的“改变”
跨学科的教学内容是项目式教学法的难点,也是亮点,对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育人目标的“改变”
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了多元的评价方式,有助于以目标为导向落实学生核心素养,达成全面育人目标。
最后,林校长希望研修学员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作为种子教师,带动学校的同事、海淀的同行,在学校和区域层面将研修成果的实践应用持续开展下去。
结语
在海淀区教委国际办的引领下,海淀区名师工作站结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政策,面向海淀区中小学骨干教师,从学员的教学实际需求出发,针对学员在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专题跟进式国际研修项目,有效提升了海淀教师的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国际素养,让教师看到了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多元样态,促进了海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融合。
研修感受
李宝玲(交大附中):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教师,项目式教学法启发我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设计项目情境,如何将学科核心内容与真实的世界联系,如何培养终身学习的学生。
刘璟(海淀实验二小):项目式教学法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学生在面对一个个真实的生活问题或者现象时,通过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探究现象的缘由经历的一种完整的学习过程。
杜宇(翠微小学):利用项目式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像是一场梦想照进现实的穿越之旅,提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某一岗位的运作。经常体验项目式教学法模式的学生会形成强大的问题解决能力及批判性思考的习惯。
宋溪(首师大附属玉泉学校):在文科课程的项目式教学中,应引导、激励学生完成项目中的阶段性任务,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思维和内容的交流,并最终形成丰富的成果,搭建学生展示的平台,以达成项目的最终结果。
黄悦(一零一中学温泉校区):项目式教学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在信息交换和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审视、判断和评价,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李效庆(育鸿学校):21世纪的关键技能不是知识本身,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需要具备合作、沟通和语言表达等各项能力,项目式教学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实现知识与技能培养的融合。
胡志丹(十一学校龙樾分校):项目式教学法能有效推动从教走向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进行参与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而教师则要引导学生思维不断进阶发展,为学生未来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陈晓菲(玉渊潭中学):项目式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是真实情境资源库的导师和评估者,学生是解决问题的同行者,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项目式教学法的教学评价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终身受益。
许志国(五十七中学上庄分校):项目式教学法让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能在项目中学到事实性知识,学会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
王洁(五一小学):项目式教学法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技能发展。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反思能力、批判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责任感。
文:海淀区名师工作站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