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创建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于2018年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被全国10个省市11个示范区选择为推广应用成果,河北省石家庄市和云南省安宁市均为推广应用示范区。2021年10月12日和15日,“海淀进校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培训会”分别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和云南省安宁市召开。
一、石家庄市召开“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推进会”
2021年10月12日,石家庄市召开“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推进会”。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市玉渊潭中学原校长高淑英,海淀进校小学教研室副主任牛玉玺,海淀进校成果推广应用办公室耿雅静老师一行3参加会议并做专业指导。
会议简介
为全力推进石家庄市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助力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石家庄市教育局召开“石家庄市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推进会”。本次大会持续一天,分为项目推进会和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研讨会两个阶段。
大会现场
第一阶段:项目推进会
10月12日上午,项目推进会在石家庄市第一中学召开,分为开幕式、主旨报告、领导讲话三个部分。会议由石家庄市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马建国主持。现场百余名市领导、教研员、校长参会,另有三百余位教师通过线上直播平台观看。
会上,石家庄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赵立芬致辞,石家庄市教科所副所长宋辉做前期工作总结。宋所长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完善方案,明确时间表和任务图;注重科研引领,全方位多渠道促进推广应用三个方面对“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成果推广应用”前期工作做详细介绍,并明确下阶段重点工作和任务。
赵立芬局长致辞
宋辉副所长做工作总结
随后,与会专家、领导为109所参与北京市海淀进校、重庆市巴蜀小学、北京市清华附小、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四个国家级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项目的实验学校授牌。
授牌仪式
一、主旨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市玉渊潭中学原校长高淑英以《研训创新促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创建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为题做主旨报告,详细解读了成果内涵与海淀区成果推广方案。
1.成果内涵解读
海淀进校由教研员牵头,与高校专家、一线骨干教师组成教研共同体,历经7年,创建了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全方位改进教学。该体系包括四个要素:研制体现学科能力进阶的学业标准;构建标准导向的“5+M+N”学科教研课程;基于标准开展学科能力发展的评价反馈;提供问题导向的多样化教学改进指导。
2.推广应用方案介绍
高校长介绍了海淀进校“C-G-S”双主体精准教学行动计划,并列出了接下来“三年四阶段”推广应用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安排和工作保障。引导石家庄市把握政府引领、学校主导、教研支持的发展着力点,落实双主体融合、研究性实践和新机制构建行动路径,创生出适合石家庄发展需求的本土化研究成果,助力教师精准教学。
高淑英校长做主旨报告
二、领导讲话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缴志清代表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所对石家庄市的示范区建设工作表示肯定,提出石家庄市要以此为契机,从明确目标、建章立制、搭台拓道、 统筹指导、培精选优五个方面加强谋划,狠抓落实,力争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成果培养、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取得创新与突破,助力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发展。
缴志清所长发言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张东燕副秘书长通过视频首先对成果持有方和示范区前期工作的不懈努力和初见成效给予肯定;随后从提高认识、加强保障、紧密互动、搭建平台四个方面对示范区和实验校的建设做出工作指示,最后张秘书长期待石家庄市能够在成果持有方的支持下不断创新,让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张东燕副秘书长发言
第二阶段: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研讨会
10月12日下午,成果推广应用研讨会在石家庄市草场街小学召开,来自5所实验校的校长、副校长分享了其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的阶段性成果。研讨会由石家庄市教研所主任杨亚伶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市玉渊潭中学原校长高淑英,海淀进校小学教研室副主任牛玉玺两位专家进行了精彩点评。
石家庄市校长分享
杨亚伶主任主持
汇报后,牛玉玺主任肯定了各实验校在学科教研基地建设方面做出的扎实有效的研究,结合五位校长的发言从微团队的组建和微项目的开展做出有针对性的点评和建议。
1.微团队的组建
各实验校在微团队组建方面具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借助行政力量,形成上下联动机制;二是团队教师有较强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三是具有研究热情,能够做到爱学生、爱研究、爱创新、爱学习,以上特点都为学科教研基地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关于微团队建设的建议:遴选专家,助力研究——邀请专业性强、有权威的专家开展理论和实践指导。控制规模,明确核心——明确团队核心成员,形成学习共同体。分工合作,目标管理——团队分工要细致明确,阶段性目标要具体可操作。搭建平台,分享交流——建立自媒体平台,定期分享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2.微项目的开展
牛主任针对项目主题、实施方式、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对微项目的设计与开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明确项目主题:深入挖掘项目主题的内涵和价值,基于师情、学情和数据找到研究突破点。
转变实施方式:建设目标清晰、形式多样、任务具体的研修课程;采用众筹式、体验式工作坊的研究方式,激发团队热情和智慧。
建立保障机制:确立研修文化,激发教师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形成例会制度,促进项目的有效推进。
希望各实验校的教师能够加强学习,努力做到从浅研究到深研究、从粗规划到细落实、从听教研到做教研、从范研究到精研究的转变,建设具有石家庄特色的学科教研基地。
牛玉玺主任点评
高淑英校长首先对石家庄市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实验校校长表示深深的敬意;随后对各实验校在短时间内抓住项目核心、明确项目思路、取得阶段性成果表示肯定;最后针对学科教研基地下一步的实施提出七点建议:界定研究主题的概念和内涵;梳理相关文献并确定研究思路;借鉴并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编制学科教研基地三年发展规划;对标国家课程标准建立学科课程体系;围绕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高淑英校长点评
二、安宁市召开 “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工作培训会”
2021年10月15日下午,安宁市基础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召开了“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工作培训会”。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陈晓波在线做远程主旨报告。
会议简介
“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工作培训会”聚焦于教研课程设计,旨在有序开展安宁市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工作,提升各学校教学、教科研管理团队的课程领导力。参会人员有安宁市各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以及基础教育发展中心全体研训员。
会议现场
海淀进校成果推广应用办公室杨智君老师受罗滨校长和林秀艳副校长的委托,对安宁市积极探索并大力推进高质量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的工作表示肯定,并期待未来能更加细化学科教研课程和学科教研基地实施方案,促进项目的转化与应用。
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陈晓波以《从“讲座”到“课程”:和老师们聊聊如何设计教师培训课程》为题做主旨报告,分别从课程概念、课程建设和研修课程的设计路径三个方面重点介绍了教研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陈晓波副教授做主旨报告
陈教授首先带领与会人员从理论层面理解教学与课程的关系,详细解读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取向和模式,提出课程的运作包括理想课程、文件课程、感知课程、执行课程和经验课程五个层面。
课程运作的五个层面
随后,陈教授着重介绍在基础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两个实践场域中如何规划和建设学生的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及教师的研修课程。
最后,陈教授以《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解读》课程方案为例,对教师研修课程的设计路径做出具体详细的介绍和说明。陈教授强调要具备“目标-标准”和“活动-任务”的课程设计意识,掌握课程方案六大研制流程和九大路径要素。
课程方案的研制流程:确定课程目标和适用对象、开展实践调研和理论分析、撰写课程内容要点、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开发工具与资源、设计课程评价方案。
课程设计路径要素:
培训活动最后,安宁市基础教育发展中心王蓉副书记进行了总结,感谢陈教授提供的丰富的学习内容,希望与会老师们深刻领会讲座内容,将自己的收获落实到学科教研课程和教师校本培训课程的建设中。
本次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培训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和云南省安宁市顺利召开,这是海淀学科教研基地和教研课程成果的一次具体展示,也进一步推进了示范区教师专业发展和团队建设。海淀进校将与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双主体协同推进,切实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成果推广应用的本土化落地,实现再创新再提高,持续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文:耿雅静
图:石家庄市教育局、石家庄市教科所、安宁市基础教育发展中心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