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永远跟党走
——海淀区“绿色成长”学科德育现场会成功召开
2021-06-18 14:38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探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在各学科教学之中开展学科德育的研究与实践;聚焦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的功能,有效落实各学科育人目标,加强对学科德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新时代教师育德能力提升。6月16日下午,聚焦“新时代教师育德能力提升”主题,永远跟党走——海淀区“绿色成长”学科德育现场会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成功召开。


图1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的指导单位是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支持单位是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会议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KY.COM主办,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承办。

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有: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副主任刘韬,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何建宇,海淀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尹丽君,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长罗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常务副校长申军红,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方妍。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吴欣歆,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副教授李蕉,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北京市各区县的代表,海淀区中小学教学干部、德育干部、骨干教师代表以及海淀区“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组成员3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海淀区教委基教二科科长唐建东主持。 


图2 唐建东科长主持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永远跟党走:“绿色成长”学科德育主题研究课、项目主题报告、专家沙龙、项目实验校颁牌及优秀案例颁奖、领导讲话。


领导致辞

海淀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尹丽君在致辞中向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领导、专家一直以来给予项目的专业指导与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向与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图3 尹丽君书记致辞

尹书记对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4年来推进“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取得的显著成效表示高度肯定。项目的推进实施,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采用“研究、实践、改进”螺旋上升的项目推进机制,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深入研究与实践学科德育,破解学科教学的育人难题,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海淀区委教工委、教委将继续支持“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持续深入开展,希望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继续全面、高效推进项目的研究与实践,提升教师学科育德能力,促进海淀学子的健康成长。


清华附中学科德育工作介绍

清华附中副校长白雪峰以“做人·健体·为学”为题,介绍了学校的学科德育工作。


图4 白雪峰副校长介绍学校学科德育工作

学校的德育工作理念:做人——厚德自强,做博雅君子;健体——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为学——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成长,为领袖人才奠基。

学校注重全体教师的三全育人意识的培养,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以“学科育人”为核心,开展以育人为中心的学科教研、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


学科德育主题研究课展示

清华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邱晓云、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胡月、北京市育英学校历史教师孔祥吉分别以现场展示课和说课的形式,展示了以“红船精神”为主题,立足本学科课堂教学,融合党史教育,进行学科育人的成果。

邱晓云老师现场执教七年级语文课《太空一日》,引导学生通过对太空意外发生时杨利伟心理或举动的精读分析,感受“航天英雄”的精神品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太空意外后续事件,阅读相关材料,体会航天人的团队精神。作为航天人家属,邱老师还将教材内容与自身生活经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更真切地感受航天人的家国情怀,深入理解航天精神的内涵。最后,引导学生回归自身成长,将航天精神、红船精神与学生自身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畅想自己未来将站在什么地方,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怎样的贡献。


图5 邱晓云老师现场课展示

胡月老师进行了六年级语文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展示。胡老师打通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外貌、神态和言行,揣摩人物内心情感,感受李大钊担当民族大任的崇高使命感,面对危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以及坚定的革命信念,并通过查阅资料、制作纪念册、走访故居等方式,加深对历史背景、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厚对李大钊品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关注人物细节悟品质,传承红船精神跟党走。


图6 胡月老师说课展示

孔祥吉老师进行了高一年级历史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说课展示。孔老师引导学生绘制中共中央驻地、历次党代会会址和两次工作重心转移的路线图,阅读史料,结合历史背景解释不同时期地点转移的原因,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革命时期的表现;运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解释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制订政策的依据,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的历程;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所取得的成绩,体会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初心,始终坚持创新的理论魄力与实践智慧。


图7 孔祥吉老师说课展示


项目主题报告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常务副校长申军红代表项目组做题为“融合式‘学科德育’的实践与思考”主题报告。


图8 申军红常务副校长做项目主题报告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科德育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直接体现。

四年来,项目组整合资源,建立系统、开放的工作机制和多路径运作模式,保障项目扎实有序、有效推进。行政与业务形成合力、研究与实践形成合力、学科之间形成合力、校际之间形成合力,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形成合力,协同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学科德育研究机制不断完善建立了扎根课堂的实践研究机制、合作互助的团队协同机制、分层分类教师研修机制、不断迭代的成果输出机制。

2.学科德育内涵本质逐步厘清学科德育就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思政。它是一个有意义的教与学过程,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促进其知行合一。其基本原则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实施基础是把握学科本质,体现学科思想方法;应有形态是教学与德育的相融共生。

3.学科德育内容范畴持续丰富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的德育内容和各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提出了“5+X”德育范畴。项目组对每一个学科的德育范畴都进行了具体的内容阐释,并提供了具体课例。

4.学科德育方法策略愈发适切学科德育的有效实施要抓住四个关键要素:体现素养导向,学科与德育自然融合的学习目标;关联学习与做事、做人,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找准迁移关键,设计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进知行合一,体现核心素养发展进阶的表现性、过程性评价。

“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和学习实践中,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专家沙龙

专家沙龙环节由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研究员主持。围绕“新时代教师育德能力提升”主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副教授李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吴欣歆,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长罗滨,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图9 谢春风主任主持专家沙龙


图10 专家沙龙现场

图11 李蕉教授发言

图12 吴欣歆研究员发言

图13 罗滨校长发言

图14 刘可钦校长发言

1.如何评价海淀区“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四年的实践特色和专业创新?

李蕉:项目四年的探索令人震撼和敬佩,引领我们更深刻地思考如何做好立德树人的全程工作。三位老师的课堂实践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课内与课外的协同育人,这基于对“课”的深度理解;二是针对性与获得感的有效连接,这基于对“学”的深度理解;三是言传与身教的内外一体,这基于对“教”的深度理解。

2.在学科德育的实践中有什么问题值得注意?

李蕉:要处理好一节好课与一节德育好课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知识和价值的有机统一。今天的三节课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3.在学科德育与学科教学中,什么一直存在?什么可能是不同的?

吴欣歆:好的学科德育课,需要“赤诚”和“绵密”。以今天的课为例,“赤诚”是师生之间的真情,是为家为国的大情怀、大志向、大抱负;“绵密”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触碰真实情感,生成真实的价值观念,进而产生有为的追求和可为的行动。

4.学科德育挑战性、专业性很强,在学科德育中教师的师德和专业水平这两个因素哪个更重要?

吴欣歆:实现师德和专业水平的双优,是教师的最佳状态,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

5.为什么一直抓住“成长”这个关键词?

罗滨:成长给人带来幸福,对于孩子和老师都是这样。“绿色成长”,首先是成长。希望每一节课都能够发挥育人的功能,带给学生成长。同时,它应该是“绿色”的,是健康的,是在良好生态当中的。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成长,感受到学科德育这份事业的价值。一个人努力是酸甜苦辣,几个人一起努力是同甘共苦,一群人共同的努力就是未来可期。

6.如何理解“红色”与“绿色”这两种颜色的教育意义?

罗滨:“红色”是信仰、是精神,是向上的、坚定的、有力量的;“绿色”是生态的、健康的、人文的。“红色”与“绿色”结合在一起产生巨大的能量,让教育、让育人、让教学更有力量。

7.下一步您期待这个项目重点关注什么?

罗滨:一是加强实践案例的系统性;二是更好地促进学科与德育的深度融合,并转化为教师的育德能力,让学科育人更有力量。

8.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学校如何把学科德育的力量注入到师生的心田?

刘可钦:有两条路径:一是基于学科本身,让课堂既“迷人”又“健壮”,把教学过程的迷人和学习内容的健壮加在一起,使得一堂一堂课更好地为学生成长赋能。二是跨学科育人,引导孩子用整体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跨学科学习。

9.如何在小学校善用大思政?

刘可钦:教师要做“大先生”,先做喜欢学生的老师,走进孩子,聆听孩子,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中关村三小通过经典课程“人生大课”,比如“疫情下的中国表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上好大思政课。

对学科德育项目最想说的一句话:

李蕉:立德树人,人人有责。

吴欣歆:希望课例研究越做越实,越走越远,有更大的辐射。

罗滨:大思政课程让我们一起成长。

刘可钦:希望研究成果可复制、可推广,让好的成果进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


项目实验校颁牌及优秀案例颁奖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长罗滨,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为25所海淀区“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第二批实验校颁牌。

图15 实验校颁牌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何建宇、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韬、清华附中党委书记方妍为2021年“绿色成长”学科德育优秀案例获奖代表颁奖。

图16 优秀案例颁奖


领导讲话

最后,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做领导讲话,对现场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今天的会议内容丰富而深刻,特别是三节主题研究课,以情动人、以理动人,体现“红船精神”主题,进行跨学科、跨学段的党史教育,促进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实际行动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 


图17 高书国副秘书长讲话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扎根课堂,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科融合为路径,以小初高德育衔接为载体,通过持续务实创新的实践,破解了学科育人特别是学科德育融合的难题,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主渠道开展德育;二是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推进学科德育;三是紧密结合学科的融合来实施学科德育。项目组研制的《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手册》在海淀区、北京市甚至全国都非常有指导意义。

海淀教育是海淀的名片,未来特别希望海淀区的学科德育项目取得更大突破和成绩,为全国积累经验,提供范例,并将项目的成果在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论坛以及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推广。

本次会议通过学科德育向小初高衔接的系列化的研究与实践,使一线学校和教师对新时代教师育德能力提升的方向、路径与策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育德能力,进一步发挥学科育人功能,为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


图18 合影留念


文:张晓、洪云、许长明、赵岩

图:张烨

编辑:夏玲玉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