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
点亮 成长
——申军红教育教学实践研讨会成功召开
2021-06-15 09:36

为加强海淀区名师队伍建设,发挥名师辐射引领作用,海淀区教工委、教委从2011年开始实施“成长中的教育家工程”,为教育教学成绩卓著、社会广泛认可的教育名家举办教育教学实践研讨会,总结、宣传和推广他们的教育理念、教改成果和育人经验。“十二五”以来,海淀区共举办19位名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研讨会,这些教育名家的成长经历和教育教学成果,为更多的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为我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育名家。

2021年6月11日下午,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委、海淀区教委在鑫泰大厦隆重召开申军红教育教学实践研讨会,会议以“点亮•成长”为主题,展现了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常务副校长、正高级教师申军红老师的德育探索和育人实践,通过研讨会聚焦一位名师的成长过程,探讨德育的价值内涵和实施路径。


会议由海淀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尹丽君和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屠永永主持,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委主任王方出席会议。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职员工,海淀区各学校德育副校长、教学干部,北京市骨干班主任,“绿色成长”学科德育实验学校负责人,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德育心理组导师、学员,以及特邀的专家及教育同仁参会。

尹丽君书记主持

屠永永副书记主持


申军红

KY.COM常务副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常务副校长,正高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领航计划”培训团队授课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期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海淀进校培养基地德育学科导师,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德育心理组组长、导师。长期从事德育、教师教育等工作。主持编写《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手册》,出版著作《中小学新任教师培训指南》《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指南》。“创建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三获奖者)。

大会播放了短片《点亮》,短片以平实的镜头记录了申军红老师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成长的全过程。从她陪伴和鼓励学生成长,到研究和助力教师发展,讲述了申老师“以德育德”的育人故事。

<点击播放视频>

之后,以名师报告、微访谈、圆桌论坛、专家点评、校长讲话五个环节,全面、立体的呈现了申军红老师的成长经历、德育探索和育人实践。


一、名师报告

《点亮•成长 从‘德育’到‘育德’》

申军红老师回顾了自己29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从“发展性学生观”“浸润式德育观”“融合式学科德育实践”“进阶式师德培养实践”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德育价值和内涵的理解,以及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育人目标和育人理念。从一线班主任的成长,到德育研究者的重塑,从“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中落实学科育人,到教师培训中构建师德修养的进阶,每个阶段都展现了一名教师一步步走向卓越的过程。 在班主任工作中,她真诚对待每一名学生,陪伴和帮助学生成长;在德育研究工作中,她坚持问题导向,转化个体经验,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带领团队开发整合,挖掘学科中的德育要素,以课例为载体,通过《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手册》探索学科德育实施的路径;攻坚克难,推进教师培训范式的转变,从关注教师知识、技能走向特别关注教师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从“德育”走向“育德”。

申老师说,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点亮学生的未来,点亮教师的成长,这就是德育的力量!


二、微访谈

擦亮“金名片”的人



微访谈以“擦亮‘金名片’的人”为主题,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赵岩老师主持,微论坛的嘉宾是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主任、市级骨干教师刘锌老师,北京市育英学校班主任、北京市骨干班主任郝杰老师,浙江省嵊泗县初级中学班主任、浙江省德育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范群老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务委员卢海军老师,几位嘉宾在现场或以视频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自己眼中的申老师。在几位嘉宾的眼中,申军红老师是用责任与担当点亮团队文化的领导,是用专业精神引领成长的导师,是用一线立场和实践智慧服务教师成长的项目负责人,她严谨、细致、温暖,是做事理性、为人真诚的同伴,是温婉而有力量的德育人。她用自己的职业修养、担当精神、专业素养、实践智慧,将铸魂育人的德育工作落在了实处,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与实际行动,擦亮了海淀教育金色名片。


三、圆桌论坛


德育的力量

圆桌论坛以“德育的力量”为主题,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研究员主持。圆桌论坛的嘉宾是西北师范大学李瑾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啸教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董红军校长。

李瑾瑜教授发言

王啸教授发言

董红军校长发言

问:1.如何理解德育力量的内涵和本质?

李瑾瑜:德育应该有规范约束力、共情影响力、价值引领力和实践行动力。有力量的德育要放在“五育并举”的系统思维中实现,要回到“我”,即建立“德育即我 我即德育”的命题,要确立德育学习这个概念,最后还要实现价值引领。

问:2.“德育”的力量和“育德”的力量有何联系和区别?

王啸:当“德育”行为本身,发生感染、共鸣,继而点燃他人,传递美德的时候,“育德”就发生了。从“德育”到“育德”就像一束光被点燃,不仅点亮自己,也点亮他人,不仅点亮当下,也点亮未来。

问:3.基于校长的视角,德育力量的外在性和内在性如何统一?

董红军:生长就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我们要启发学生有内在的思考——我想做一个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人生?而外在的表现就是有使命担当、有生命活力、有自我觉醒。

问:4.申老师身上的德育力量来自哪里?

李瑾瑜:申老师找到了两个支点,一是生命的支点,关注、交往、温暖,给学生提供安全的状态;二是学科的支点,通过学科让德育能落实到实处。还有就是教育者自身的品行,比如申校长的亲和力、谦虚的态度、开放的学习姿态,这些都是能生发德育力量的源泉。

问:5.网络化时代,德育难在哪里?妙在哪里?

王啸:教育的本质就是德育,育人是教育事业的根基。无论世界如何变化,社会对于一个人品质、德行的要求没有改变,学生的成长、人格的健全依然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李瑾瑜:网络时代确实会造成价值的多元,而价值的多元会导致价值的虚无,价值引领会成为德育面临的挑战。

问:6.怎么理解“点亮”这两个字的内涵?

董红军:点亮学生,教师自己首先要发光。光的源头一是对教育的理解,时刻思考教育的终极目标;二是使命的担当,作为教师的职责是把人培养成人;三是对幸福的体验,一名老师要坚定的认为教育是天底下最好的工作。

问:7.从“德育”到“育德”,什么在变,什么没变?

李瑾瑜:“德”的形成过程是不变的,知情意行缺一不可,但在“情”和“意”的层面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从“德育”到“育德”,可以给老师们提供更多的参与、体验和感悟,会增加更多的可能性。

问:8.如何理解“修道之谓教”的内涵?

王啸:我们从申老师身上,能感受到君子风范,这既是她自身的修养,同时也感染了他人,让别人也向往成为这样的人。从她的育人故事里,能感受到她“遵守规则”与“回归自然”的统一,“守正”与“创新”的统一,这正是“修道之谓教”的内涵。

问:9.申校长身上有哪些成长的密码,可以与一线教师分享?

董红军:第一个就是用自己来教,用自己来影响学生;第二个是对学术、对科学的严谨追求;第三个是心性品行,教师自己要成为人格完善的人。


四、专家点评


北京教育学院原院长、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工作组组长李方教授对大会做点评。李方教授首先对申军红老师表示祝贺,作为深耕一线的德育工作者,申老师具有虔诚的教育信仰和执着的教育精神,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李教授分享了三点——

1.申老师近三十年的德育实践、研究探索和思想凝炼,是对“建党百年”和“百年树人”两个百年交汇意义的重要回应。

2.申老师与海淀教育一生结缘的故事,也是她不断研究、不断求索,不断攀登的过程,用教育情怀点亮学生和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让德育成为照亮全面发展的光源。

3.师德是教师育德的基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教师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文喆研究员对大会做点评。他首先祝贺海淀区德育领军人物不断涌现,后继有人,薪火相传。感谢海淀区为德育名师成长搭建了一个平台。一个老师不仅仅要当学科教师,更要当术业之师,从“经师”到“人师”,是很好的德育教师成长的路径,海淀在这方面形成了很好的经验。文喆研究员认为,申军红老师的德育贡献有两点——第一是身体力行,践行了她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用自己的榜样力量影响学生、影响教师。第二是学科德育的探索,形成了《学科德育指导手册》,代表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很多举措越来越细致,学科德育变得系统化、可操作,这对教师的教学和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有非常大的价值,是值得推广的领军成果。


五、校长讲话

《做家门口的好老师、大先生》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罗滨校长认为申军红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特质,践行和诠释了德育工作的内涵,也为我们带来了三点启示——

1.教师,要努力做一名好老师,做家门口的好老师:“四有”好老师的内涵首先体现在德育工作上,以德施教,传道授业,知行合一,爱教育,爱学科,心系学生,终身学习,善于创新。致力于上好每一节课,从园丁、蜡烛转向引路人、筑梦人。

2.教师,要立志做大先生,做引导学生成人成才的大先生:教师要成为信仰高、修为深、学识深、担大任的大先生。“信仰高”就是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职责和使命;“修为深”就是以德育人,率先示范,用堂堂正正的人格感染学生;“学识深”就是拥有渊博学识、前沿知识、社会知识和融会贯通的能力;“担大任”就是引导学生成人、成才的大任。

3.大教研,核心是育人,专业地支撑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大教研要在高处立,我们要超前思考,多角度审判,围绕关键领域与核心环节,拓宽教研的研究广度,增加研究的深度,增强研究的力度;大教研要向阔处行,敬畏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开展持续的研究和实践,推动学科教学到课程育人。

大会最后,海淀区教工委副书记、教委主任王方进行了总结讲话。

王主任指出,申军红老师是一位拥有教育情怀、追逐教育梦想的专家型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等各项育人工作中,以满腔热情指导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成长,引领全区乃至全国德育工作和团队发展,以一颗初心、一颗仁心和一颗爱心,践行、贯彻着从“德育”到“育德”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2021年是师德专题教育之年,坚持立德树人,必须建立协调各方的共同育人观、育人为本的教师职业观和课程育人的学科教育观。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在未来,希望广大教师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师德专题教育工作为契机,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的价值,践行立德树人,落实学科育人,凝心聚力,共同点亮海淀师生的成长。


文:名师工作站、特级教师研究中心

图:张烨

辑:夏玲玉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