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海淀区名师队伍建设,发挥名师辐射引领作用,海淀区教工委、教委从2011年开始实施“成长中的教育家工程”,为教育教学成绩卓著、社会广泛认可的教育名家举办教育教学实践研讨会,总结、宣传和推广他们的教育理念、教改成果和育人经验。“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已经举办13位名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研讨会,这些教育名家的成长经历和教育教学成果,为更多的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为我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育名家。
2020年12月11日下午,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委、海淀区教委在鑫泰大厦隆重召开周曼云、邵文武教育教学实践研讨会,会议以“教研创新:赋能海淀师生”为主题,展现了两位北京市特级教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的学科探索和育人实践,通过研讨会聚焦教研员的角色与成长,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教研的使命与担当。
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林剑华,海淀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尹丽君,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委主任王方出席会议,会议由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屠永永主持。海淀区各中学教学主管校长,各中学语文、数学学科教研组长,海淀区名师工作站中学语文与中学数学组全体导师、学员,以及特邀的专家及教育同仁参会。活动还通过研直播平台进行了同步直播。
周曼云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高中语文教研员,语文教研室主任,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导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中小学特级教师工作室”项目实践导师,海淀区名师工作站中学语文组导师。
邵文武
基础数学博士,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数学教研员,数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名师领航工程海淀进校基地实践导师,北京市名师发展工程实践导师,海淀区名师工作站中学数学组导师组长。曾获海淀区教师基本功比赛特等奖等多项荣誉,人教B版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多次参与北京市会考命题工作,多篇文章在核心期刊发表。
领导致辞
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林剑华
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林剑华在致辞中向周曼云、邵文武两位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对与会的专家、校长和老师们表示诚挚欢迎。他表示,教育是海淀的命根子,教师是海淀教育的第一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开展基础教育专家教育教学实践的系列研讨,是海淀区加强名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希望广大教师以海淀名师为榜样,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忠于事业,勇于创新,勤于思考,乐于研究,在教书育人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校长,认真研究教师成长规律,培养更多的基础教育名师和教学研究专家;希望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不断改革创新,深耕教研员队伍建设,发挥全区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师资培养的“智库”作用,为海淀教育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
大会播放了短片《向着光亮那方奔跑》,短片以平实的镜头记录了两位教研员的工作日常,从“深耕课堂”“创新教研”和“铸魂育人”三个层面,讲述了两位老师作为教研员助力与陪伴教师成长的故事。之后,以名师报告、微论坛、圆桌论坛、专家点评、校长讲话五个环节,全面、立体的呈现了两位名师的成长经历、学科探索和育人实践。
周曼云《深潜精研 做教师成长的陪伴者》
周曼云老师回顾了自己29年的从教经历,从一线教育实践中的成长,到从教师到教研员角色转变的重塑,再到教研中深潜精研为教师和学生成长赋能,每个阶段都是一名教师一步步走向卓越的过程。在教研工作中,她坚持问题导向,转化个体经验,促进5+M+N研修课程实施;不断开发整合,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攻艰克难,提高基于标准的课程评价能力。周老师说,教研员就是要站在教师身后,走在教育改革前面,扎根一线课堂教学,站位高远,甘为人梯,能够为助力师生成长而感到幸福和快乐。
邵文武《潜心研教伴良师 共育英才》

微论坛以“擦亮‘金名片’的人”为主题,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田园老师主持,微论坛的嘉宾是八一学校语文教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王建稳老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李大永老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数学教师吴文庆老师,首师大附中北校区语文教师焦悦老师,一〇一中学语文教师刘丹妮老师,八一学校2007届毕业生曹梦漪同学,几位嘉宾在现场或以视频方式,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自己眼中的周老师和邵老师。
在几位嘉宾的眼中,他们是当年鼓励自己前行、影响自己一生的老师,是一见如故全心全意帮忙的教研员,是心思细腻、充满温度的教育前辈,也是用实际行动分担工作、分享智慧的同事,是做事理性、为人真诚的同伴,是温婉而有力量、灵动而有才气的教育人。“温暖”“进取”“真诚”,是学生、同事、同行眼中两位老师的共同点,他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与实际行动,擦亮了海淀教育这块金色名片。
圆桌论坛
教研的力量
圆桌论坛以“教研的力量”为主题,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支瑶副校长主持。圆桌论坛嘉宾是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李卫东老师,首都师范大学张景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张彬福教授。



问题1:从两位老师身上,感受到了怎样的教研力量?
张彬福:教研员的力量体现在三个善于:善于教学,有教学成功体验的积累;善于研究,研究一线教学中的真实问题,提供策略、方法和资源;善于引领,直面挑战,破解难题,以身作则为教师服务。
问题2:怎样才能让教研的力量迸发出来,赋能海淀师生?
李卫东:一是研究,关注国内基础教育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贴近现实需求,集中力量开展研究,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二是孵化,孵化出模型、标准、工具,让教和学都有方向、有依据;三是支撑,基于模型、标准和工具,开展持续性的听课、评课调研,基于证据指导教师开展作业设计、考试命题和学业质量评价等。
张彬福:首先要有领导班子的前瞻定位,作为“大脑”的智慧引领,带领团队勇攀高峰,用更高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来思考海淀教育的发展;其次要接地气,扎根学校,立足课堂,把脚跟站稳。
问题3:怎样才能成为有力量的人?
李卫东:热情,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从事的学科、工作的对象;勇气,在实践中不断革新、不断打破自我;智慧,在课堂中积累实践智慧。
张彬福:锻炼心智,锻炼教书育人的能力,努力做这样的老师:学生因为你而喜欢这门课。
专家点评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文喆先生对大会做点评。他首先肯定了多年来海淀教育和海淀进校所取得的傲人成绩,其次指出,此次大会让所有与会教育同行有两个深刻感受:
文喆先生点评
两个深刻感受:教育是一门实践的科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探索、总结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帮助他人、促进学生成长。实践的过程就是积累经验的过程,就是促使我们走向成功教育的过程。教研员需要担大任、站高位、谋大局。既要“急今天老师之所急”,又要“想未来国家之所想”,思考学科教育“育什么人”的问题,以培育“学科专业研究者”“专业技术人才”和“具备科学和人文素养的人”为目标,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罗滨校长认为,周曼云、邵文武两位老师是众多海淀教研员的优秀代表,他们让大家看到了教研员的工作对于老师和学生生命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罗滨校长讲话
让教师更优秀是海淀教研员的专业担当:以研究开路,用实践落地,海淀教研员用无数个课题和项目,带领无数个研究团队,在解决问题中为老师赋能;让学科教研课程丰富可选择,通过必修、必选和自主选修相结合的“5+M+N”教研课程,让课程内容多元自洽,教研方式更加丰富;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通过学科教研基地建设、三级联动深度教研,解决教研到课堂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让自己更优秀是海淀教研员的专业自觉:坚持高标准给教研员群体画像,用标准引领成长,用标准勾勒出优秀教研员的专业内涵;坚持十年封闭式暑期研修,每年聚焦一个专题,集体研讨、众筹智慧、共同成长;坚守并践行海纳百川、协同创新的进修精神,保持开放的姿态,勇担重任、各方协作,发挥海淀教研的力量。
尹丽君书记总结讲话
大会最后,海淀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尹丽君进行了总结讲话。尹书记指出,周曼云、邵文武两位老师用自己的行动,从实践层面精准诠释了教研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教研员的使命和担当。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教研员,他们是推动海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区域教学水平、促进学校和教师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未来,希望广大教研员发挥进修精神,用专业智慧与倾心付出,指导全区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希望海淀进校进一步构建科学化、专业化的教研工作体系,引领教育需求,凝聚教研力量,不断创新教研范式,赋能海淀师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