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开元(中国)
转化·融合·赋能(三)
——海淀进校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工作方案优化与分享
2021-03-31 08:10


3月28日下午至29日上午,大会围绕 “示范区应用方案优化与分享”单元展开。本单元包含案例分享、“示范区成果应用方案的优化与完善”工作坊研讨和示范区的集中展示交流。参会代表深度参与研讨,在共话和畅谈中分享经验、交流思想、碰撞智慧。


会议现场


一、案例分享

马耀国校长助理主持

案例分享环节围绕“‘引智’入区 助力发展——‘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成果推广应用行动计划”主题展开,由北京市房山区教委副主任、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郭冬红做精彩分享。这一环节由KY.COM校长助理马耀国主持。


郭冬红校长做案例分享

郭冬红校长首先谈了对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的价值认知,之后从八个方面详细阐释了房山区“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成果推广应用的行动计划。

应用基础分析:从应用基础、改革现状、现实问题、未来发展等几个方面做深度分析,聚焦成果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成果核心价值梳理:从核心内容到区域改革的价值赋能对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找准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和关键内容。

推广应用目标:基础性目标聚焦区域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发展性目标聚焦教师专业发展,创新性目标聚焦成果生成。

推广应用任务:一是借鉴5+M+N的教师研修课程理念,构建起区域教师学科研修的课程体系;二是借鉴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开展房山区初中学科教研基地建设项目;三是借助成果的推广运用,构建起区域三级联动深度教研模式。

推广应用策略:做好顶层设计,坚持科研带动,依托专家引领,坚持拓展创新。

推广应用进度:在三年应用过程中规划好时间表和任务图。

推广应用保障:在组织保障、政策保障、研修保障、宣传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上都建立了能够赋能、能够促进实验区进一步落地的政策保障机制。

推广应用评价:建立了五个维度、四级指标的评价体系,以评促建,推动项目的转化落地。

最后,郭校长表示,“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这项成果在房山的推广应用,是推进房山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机遇,房山区将立足实际,遵循规律,创新机制,激发动力,全力推进成果的消化吸收和本土创新。


  专家点评与指导

基于房山区的案例分享,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高淑英副秘书长和北京师范大学梁威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与深入指导。


高淑英副秘书长点评

高淑英副秘书长对房山区的成果推广应用行动方案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点评:

价值认同、充分理解:房山区的行政管理部门、教科研部门、中小学校等对成果达成了高度认同,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了区域推广应用行动方案,这对推广应用工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形成共识、精准对接:房山区深度剖析自身特点,精准对接成果内容,选择契合本区特征与需求的推广应用任务,从目标、任务、策略、保障等各维度出发,设计成果推广应用的区域行动计划。

创生再造、深度融合:在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注重新经验的创生再造,通过基于转化与融合的实施,形成适合示范区的丰硕成果。

聚焦目标、顶层设计:以可落实、可测量的结构性目标为统领,做好行动方案各要素之间高度一致的顶层设计,是房山区成果推广应用行动方案的突出优势。

注重转化、生成经验:从个性化的成果中提炼共性,在实施过程中形成转化、融合的经验,让成果具有生命力。



梁威教授点评

梁威教授首先指出,“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是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文件的有效落实,各示范区应充分认识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性。

之后,梁教授认为,海淀区“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这项成果的水平高,而房山区作为成果的应用示范区,所设计的应用推广方案站位高、目标准、可落实。最后,梁教授基于房山区的分享案例,提出各示范区开展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应该做好顶层设计,分层、分步、分类地形成示范区的推广应用行动方案;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开展成果的推广应用,以科研带动实践改进;把重点放在研究课程和建设基地上,深入挖掘自身特点与优势,形成契合各示范区发展需求的行动方案,生成更为丰富的区域实践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主题工作坊 示范区成果应用方案的优化与完善


张晓副主任与谭文明老师主持

工作坊由谭文明老师和师训部副主任张晓共同主持,聚焦主题“示范区成果应用方案的优化与完善”,11个示范区的代表们按区域分组,进行回顾反思、深入研讨和交流展示。


工作坊现场分组讨论

对房山区案例的反思:大家认为,房山区的成果推广应用方案能够学以致用。方案的规划全面系统,体现区域特色,以终为始,准确定位,目标明确、具体可测、层级清晰、可操作性强,三级联动、五级推进,双微驱动、科研带动,工作任务分工到位。

工作坊成果回顾以及新思考:大家走走看看,对前面三场工作坊的成果产出海报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对海淀成果以及推广应用进行再思考。代表们反馈,对海淀的成果有了更加全面、系统的理解,将结合本地区实际,由易到难,有选择地开展成果推广应用,也特别期待得到海淀区、房山区的专业支持。

各示范区优化完善成果应用方案各示范区优化完善成果应用方案:各示范区回顾了成果应用方案的6个关键要素和特征,分组讨论各自区域成果推广应用的工作方向,调整、改进和细化原有工作方案的框架及内容。

交流展示与反馈指导:各示范区代表围绕方案背景、指导原则、工作目标、任务设计、预期成果、保障措施等6个关键要素,交流展示本地区成果应用方案优化的整体思路和重点。


工作坊现场交流展示

专家点评


高淑英副秘书长点评指导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高淑英对工作坊进行点评指导。高淑英副秘书长认为各示范区的方案基于本地区实际,考虑了已有基础和成果推广应用之间的关联,工作目标和任务具体,整合了行政和教研的力量。建议方案研制要以终为始,充分考虑目标、重点任务、具体工作和保障机制之间的一致性。


齐渝华院长点评指导

北京市西城区教师研修学院原院长、特级教师齐渝华进行点评指导。齐院长认为各示范区的成果应用要吃透海淀成果的精髓,把海淀的经验、各地已有基础以及发展点碰撞、融合,找到切入点和着力点,整体系统推进,以项目为载体,借助专家资源,充分发挥教研的力量,团队集中攻关,众筹力量,实践过程中及时反思调整,解决各地面临的实际问题,最终形成有价值的推广经验。


三、集中展示交流

集中展示交流环节围绕成果应用方案的实施和完善,由10个地区分成两组进行精彩分享。这一环节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林秀艳主持。


林秀艳副校长主持


活动现场

第一组

河北石家庄:基于海淀教研成果的“赋能”,在本地区创建高效教研机制、建设优质教研基地、提升学科学业质量,通过培训转化、启动申报、课题引领和强化保障,打造精品教研课程、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河北石家庄的代表展示分享

贵阳市云岩区:借力海淀的成果,通过学科教研课程和学科基地校建设提升行动,探索适合本区域的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学科教研课程,建设学科教研基地和教研团队。


贵阳市云岩区的代表展示分享

山东威海:以“融合+创新”为关键词,通过素养指向、分层培养,提高育人成效和教学质量。最终形成成果推广应用推进的实施策略,建立优秀成果推广应用的有效路径和机制。


山东威海的代表展示分享

广西柳州:将以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为契机,组织系列培训,建立区域教研网络,进行成果验收和发布。最终旨在建立“市级-联盟-学校”三级教科研网络、完成评价标准、形成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广西柳州的代表展示分享

新疆阿拉尔市:通过建立“项目合作共同体”联合攻关,依托海淀进校教研平台的高端引领,组建“校级教研联盟”,抓好队伍建设,通过混合式、伴随式主题教研推动教研方式创新,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的深度理解,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形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典型示范成果。


新疆阿拉尔市的代表展示分享

专家点评与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威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熙对第一组五个地区的交流分享进行了点评。


梁威教授点评

梁威教授将三天的培训研修工作比作“种庄稼”,经过前两天的“播种和浇灌”,今天进入“收获”的初步阶段。梁教授评价五个团队:1.有工作激情。既有方案内容,又体现教育理想、工作作风和教育者的责任。2.有实干精神。将两天高强度、高密度的培训所得迅速转化应用。3.有实践落地。针对本省市实际需求,方案规划实现质的飞跃。

之后,梁教授对各地的成果推广提出两点期待:1.以海淀的成果为载体,结合本地实际来分析需求,实现本土转化、为我所用。2.针对不同省市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在融合、转化和创新工作上下功夫。


张熙副院长点评

张熙副院长点评五个团队是“思想共识、团队共生的有力量的队伍”。

张熙副院长认为一个好的规划行动方案应该具有四个关键点,希望各个省市主动对标、发现问题,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将“海淀的影子”和“本土的风采”完美融合,解决真问题,实现真发展。

规划性:有目标才能有方向,以前期的规划引领后续工作的高标准、高质量。

科学性:重视成果推广实施过程的专业性,以实践工作为基础,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现实需求。

可行性:方案的实施路径应该具体细化、可操作。

一致性:问题与措施、需求与改进、目标和成果应互为关联、紧密呼应。


第二组

重庆市北碚区:通过成立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联盟,探索“学科能力进阶的学业标准及标准导向的教师研修课程”和“全息育人”教学新范式;依靠专业力量,解决教学综合评价难题;设立教学成果推广应用专项课题,用课题解决教研关键问题。预期出版“全息育人”丛书,形成教师研训课程方案、课程资源、评价工具与数据库等系列成果。


重庆市北碚区的代表展示分享

广东东莞:以“转化·内化·优化”为关键词,重点工作聚焦于构建系统化、结构化学科教研课程,打造专业化、特色化学科教研基地,构建科学化、精准化学科评价体系,培育一批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学校、示范教研组、品牌教师和精品课等。


广东东莞的代表展示分享

山东淄博:开展区域学业标准体系建设实践,借鉴“5+M+N”教研课程理念构建本地区教研课程体系,开展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学改进评价策略体系建设实践。期望形成义务教育阶段11个学科学业标准、学科教研课程,开发学业评价量规等工具。


山东淄博的代表展示分享

云南安宁:通过成果推广应用,整体提升安宁市特色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及机制建设。目标是培育具有学科研训课程开发能力的教研队伍和优秀学科名师团队;建立“双微”驱动学科教研基地及评价管理机制;探索“互联网+”教研课程、教研基地建设管理模式。


云南安宁的代表展示分享

湖南汨罗:以“传承 融合 创生”为关键词,指出本地区的目标任务是加强教育科研理论课,建设区域学科教研基地,建设“规范+选择”的学科教研课程体系,建设指向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湖南汨罗的代表展示分享

专家点评与指导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任王飞和北京市西城区教师研修学院原院长齐渝华对第二组五个地区的交流分享进行了点评。


王飞主任点评

王飞主任用高度、深度、宽度、温度四个关键词高度评价了海淀进校的成果推广大会。他认为通过本次研修,各示范区开展成果应用的工作目标更明确、重点任务推进更务实、实施策略更得当、保障机制更有力、预期成果更落地。王主任对各地区的成果推广实施工作提出了三点建议:

行政推动要出彩:有力的行政支持可以保证成果在实践层面的落地,可以提高推广工作的站位,健全推广工作的机制,才能最终保障项目实施的效果。

协同推进要出众:成果示范区在推广过程中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与成果持有方紧密联络,与高校专家紧密结合,多方合力、协同推进。

目标责任要明确:在目标任务分解时不但要有时间表、任务单、路线图,更要有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保证实施的实效。


齐渝华院长点评

齐渝华院长认为各地充分交流和分享了各自的特色经验和具体做法,这对未来方案的实施非常有必要。经过三天的学习和研讨,拿出的方案规范性更强、问题更聚焦、操作上更具体。齐院长认为,在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各地的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细化,需要组织团队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各示范区要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主动参与、全力投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相结合,解决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为地区的教育发展赋能,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来自不同示范区的代表们通过案例分享、专家引领、展示交流等多种形式,聚焦成果应用推广中的关键问题和核心环节进行了深度参与和积极交流,对有效可操作的成果推广应用策略、方法、路径和机制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初步的成果推广应用方案。精彩仍在继续,在后续环节中,海淀进校将针对“海淀教研转型的实践探索”和“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分享,专家将对教研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行解读,领导将对后期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进行部署。请持续关注。


会议背景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2020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启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与应用计划,KY.COM(以下简称“海淀进校”)“创建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被全国10个省市11个示范区选择为推广应用成果。海淀进校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和北京市教育学会关于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与应用计划的相关要求及相关文件精神,从各省市推广应用示范区的实际出发,系统考虑教学成果推广应用以及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关键要素,形成成果推广工作方案,并于2021年3月27-29日在北京市海淀区举办海淀进校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启动暨培训会,大会的主题是“转化·融合·赋能”。

会议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海淀区教育委员会的指导下,由海淀进校主办,中国教研网协办,北京市教育学会、北京市海淀教育基金会对会议的顺利召开给予了大力支持。本次大会历时三天,包含四个单元的内容,共有5个主旨报告、4个专题报告、4场工作坊研修、1次案例分享、1次集中展示交流,会议采取“现场+直播”的形式。


文:柯珊、张晓、张柳、张乃新、鲁春秀、牟长丽

图:张烨、徐磊、张治

编辑:夏玲玉、高琳、袁华


进修开元(中国)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