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8日,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召开了2021年海淀区八、十一年级“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业发展水平评价”项目启动会。会议由姚守梅副校长主持,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质量评价中心教研员和相关学科教研员参加会议。
图1 海淀区2021年学业发展水平评价启动会现场
一、阶段总结,提炼反思
启动会上,质量评价中心教研员张荣慧首先对过往学业发展水平评价项目进行了阶段总结,回顾了该项目的实施背景,项目进展以及相关反思与展望。
自2015年以来,在质量评价中心与各学科教研员的协作下,相继完成面向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六个轮次的学业发展水平评价,并开展增值评价的探索工作,共在4个方面取得进展:
一是评价指标体系从能力立意到素养导向,基本形成了以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方法、 问题解决能力、迁移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稳定框架的一级指标,并在细化二级、三级指标的过程中关注年级进阶。
二是开发了一系列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发展水平评价工具,并研制相应学科教与学方式的调研问卷,有效反应学科教与学现状的同时,便于与学科测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为教学诊断与改进提供更丰富的证据。
三是持续使用项目反应理论开展数据分析工作,对数据实现精准性、丰富性和连续性分析。
四是科学分析、精准归因,完成学业发展水平评价报告,建立“区域-学科-学校”三级反馈机制,指导学校开展基于证据的教学改进,积累了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改进案例,并在学业评价反馈会上推广经验。
针对前期工作,张老师认为在优化评价指标、评价工具、强化评价结果的使用、增加专项评价(例如,阅读素养评价)和学生认知风格调研等方面还存在研究和探索的空间,在本轮次学业水平评价工作的推进中值得关注。
图2 质量评价中心教研员张荣慧进行项目总结
二、积极探索增值评价
质量评价中心教研员王帅鸣就当前海淀区增值评价工作的概况向与会人员进行分享。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全文前后,由质量评价中心牵头,结合过往学业水平评价项目和全区统练等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遴选相关数理模型,做出了大量探索与实践,希望有效回应学生、学校、家长所关心的“如何科学计算增值?”“学生、学校是否增值?”“期望学生、学校增值多少?”“学生、学校在何处增值?”等问题。
王老师介绍,当前海淀区增值评价工作依托学生成长百分等级模型,积累了一定的分析结果和实践案例。在区域、学校层面具有“四看点”,即整体增值、分科增值、跨学科增值一致性和跨年增值稳定性。在学生层面有“两关注”,即关注学生整体和不同学生群体的增值等级分布形态。在分析中还尝试将学业水平评价项目、中考等结果性评价与增值评价分析结果构建关联,进一步探究促进学生实现高增值的原因。
判断学生、学校的增值类型并非开展增值评价的最终目的。质量评价中心会继续探索增值评价与结果评价、教与学方式调研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积累学校反馈案例,为学校教学改进、促进学生增值提供更多证据支持。
图3 质量评价中心教研员王帅鸣介绍增值评价工作概况
三、明确方向,系统规划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质量评价中心教研员王梦介绍海淀区2021年海淀区八、十一年级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业发展水平评价”项目规划,希望项目推进更具有探索性、研究性,重点突破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研究指标修订与工具开发,在指标框架上聚焦学科思想方法的内涵与不同年级指标框架的连贯性,体现年级进阶;在试题上凸显能力导向、真实情境、外化思维、开放展示、现场学习、分级发展等特点,尝试对情境分类与标定开展研讨;在问卷设计中聚焦教与学方式、学科专题研究、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是在报告撰写过程中,用好学业水平数据与问卷调研数据,开展教与学的诊断,聚焦学生学习的优势、问题及归因分析,全面讨论学生学习分析及教学问题诊断。
三是继续落实区域——学科——学校三级反馈机制,进一步挖掘数据,建立学业发展水平评价、毕业年级模拟考试、中高考数据的关联,开展增值评价,助力学校教学改进。
图4 质量评价中心教研员王梦介绍2021年项目规划
姚守梅副校长进一步梳理了学业水平评价项目的相关工作与规划,希望各学科教研员与质量评价中学协同合作,明确任务,高质量完成相关工作。姚校长强调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需要将各学科的学科思想方法、情境因素作为研究的重难点,开展集中研讨和跨学科交流,在固化经验的同时寻求新的突破。
图5 姚守梅副校长阐释2021年工作任务
海淀区2021年海淀区八、十一年级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业发展水平评价”项目的各项工作和研究将陆续展开,期待对调研结果的分析与使用能为教研工作及学校教育教学改进提供更多精准、科学、全面的评价反馈。
图6 会后全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