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推进海淀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搭建助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12月25日上午,由KY.COM主办,中关村第三小学承办的海淀区“成长中的骨干教师”系列论坛活动在中关村第三小学篮球馆成功举行。
此次论坛以“做有思想的体育教育实践者”为主题,分为教学展示、专题分享、专家指导三个单元。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院长陈雁飞,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体育教研室主任樊伟,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书记周志勇,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马凌,KY.COM副校长赵杰志等领导和专家,全区200余名中小学体育学科骨干教师现场参加活动,近4700名教师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参与了线上研修。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胡永恒老师主持
教学展示
中关村三小体育社团的篮球和轮滑技能展示拉开了活动的序幕,可爱的孩子们呈现出了良好的运动技能,让大家对接下来的教学展示充满了期待。
随后的教学展示单元中,王海山、李兵、胡云鹏三位教师分别进行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的技巧课教学展示,三节课围绕“整体视角下跨学段主题单元设计”的主线,探索技巧教学“螺旋式递进”的特点。
二年级教学展示:前滚翻成直腿坐
四年级教学展示:前滚翻成直腿坐-肩肘倒立
六年级教学展示:后滚翻-跳转180°-前滚翻
北京市基教研中心体育教研室樊伟主任充分肯定了三位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指出三节课凸显了“衔接”这一关键问题,单元设计清晰有进阶。樊主任认为,系统进行教材、教法纵向研究非常必要,她期待海淀区持续开展小、初、高学段衔接的教学研究,多出可以推广的成果。樊主任建议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要通读全学段教材,就某一学段的教材进行纵向梳理,特别要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第二要尊重规律,特别是要重视有效的复习,因为新动作的学习是要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第三要有效突破难点,认真分析教材的难易度,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要安排充分的学练时间,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
北京市基教研中心体育教研室樊伟主任点评
专题分享
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对专家、教师齐聚三小、共研体育教学表示欢迎和感谢。她介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定位和实践,体育教师“刚”,学生才会“强”。“刚”有两层含义:一是必须保证体育和体育活动时间;二是体育教师要有思想、有专业、重实践。刘校长说,中关村第三小学的学生不仅通过体育获得健康的身体,更重要的是形成勇敢拼搏、不断超越等意志品质。她希望体育教师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担负起重任,她也希望本次的论坛为中关村第三小学的体育教师赋能,为学生的成长赋能。
中关村三小刘可钦校长致辞
中关村第三小学副校长、体育特级教师郭金贵做了题为《聚焦体育发展 探索课程构建》的发言,他介绍了基于“班组群、校中校”这一新型学校生态构建“大家体育”课程的探索,特别介绍了“校园绿色体育”的构建思路。郭校长说,中关村第三小学以“真实的学习”为核心的体育课程促进了体育教师主动转变角色,从经验型转向研究型,从单一知识结构转向多学科知识融合,老师们不断实现自我专业的再造,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北京市体育学科带头人、中关村第三小学体育教师李兵做了《做一名有思想的体育教育实践者》的主题发言,他从原动力、助动力、内驱力和永动力四个关键词切入,讲述了从一名普通的体育教师到市级学科带头人的成长历程,特别呈现了不同发展阶段对“体育”内涵的理解。他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的练习达到育人的目的,以体育塑造人生,身心健康、方能成才。努力成为一名有思想的体育教育实践者,让学生体会运动的快乐,学会在困难中坚持,领会体育的真正意义。
北京市学科带头人、中关村三小李兵老师做专题报告
中关村第三小学的赵晓波老师,分享了身边的优秀教师对他的专业成长所起到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尤其谈了李兵老师对他努力成长为优秀体育教师的影响和激励作用,李兵老师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勤奋努力、严谨治学、创新进取,让他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专家指导
陈雁飞院长就《新时代小学体育教学变革我们如何跟上》这一专题做了微讲座。她指出,新时代要求体育教师改革、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突破,进行单元、结构化整体设计,让学生真正掌握1-2项运动技能;新时代的教育是全人教育,新时代学校体育要坚持习总书记提到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目标,通过学、练、赛一系列活动来实现目标的达成,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体育的育人功能,通过育人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改变过去单一结构、单一知识点、单一动作的教学;面对当前信息化社会中学生出现的撑不住、搬不动、蹲不下等运动能力不足现象,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打开敏感期天窗,重视运动负荷的科学设计和体能内容的教学。陈院长还指出,学校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课程理念,增强构建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衔接的意识,通过系统、深度的研究和实践,真正改变体育课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陈雁飞院长专题讲座
北京市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马凌老师针对教师们提出的“怎样确定大单元中比赛环节的重难点”、“如何定位体操教学的学业标准”、“如何改变重竞技轻教学,重展示轻常态的现象”等问题进行了现场答疑。马主任强调,国家课程、课时、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评优课、展示课是团队智慧的呈现,具有辐射引领作用,日常教学中要关注常态、回归真实、有效实施,教学单元时长的设计要考虑教材难度、课型、学情、教师知识技能结构、学校场地设施等多个因素。
北京市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马凌现场解答教师提问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赵杰志围绕《深度扎根——做智慧型教师》这一话题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他首先感谢各位专家和全区体育工作人为海淀区体育工作发展做出的贡献。他感谢全区体育教师在挑战中探求坚守和突破最佳路径,在聚焦真实问题解决中持续地生长,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实现赋能和共赢。赵校长通过解读海淀区骨干教师问卷的调研数据,介绍了体育学科骨干教师的特点和需要进一步突破的问题:体育教学要从精细设计走向精准构建,体育研究要从基于经验走向科学立体。赵校长希望学校体育工作能够借助全方位、多视角、有进阶的课程为教师和学生更好赋能。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赵杰志副校长总结发言
正是扬帆起航时,在新时代学校体育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海淀体育人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也会更好的抓住机遇。本次论坛圆满落下了帷幕,碰撞出的智慧成果将引领海淀区的体育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实现专业的成长。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体育教研室也将继续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加大研究力度,借助丰富的、可选择的、有内涵的区级教师研修课程,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不断提升海淀区体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文: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体育研修室
编辑: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