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开元(中国)
海淀区学科德育小初高一体化课例研讨
2020-12-30 13:29

12月23日,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开展“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跨学段课例·语文研讨活动,活动由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承办。“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组、项目实验校领导与教师参加了现场活动,海淀区初一、高一语文教师通过观看直播的方式在线上参与学习。北京市十一学校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史建筑作为特邀专家全程参与此次活动。会议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常务副校长申军红主持。


研讨活动现场


海淀进校常务副校长申军红主持活动

一、《老人与海》现场教学展示

北京交通大学附中赵孟瀚老师现场教学高一语文《老人与海》。教学中,赵老师以大马林鱼、鲨鱼及海里其他生物与老人的性格、命运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开展小组合作。学生在依据对老人性格与命运的不同影响为海里生物进行分类并阐释理由的学习过程中领会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


交大附中赵孟瀚老师执教《老人与海》


赵孟瀚老师与学生互动

二、领导致辞

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徐新燕首先代表学校感谢项目组给学校发展及教师成长提供机会。接下来,徐校长谈到对“全员德育”的理解,及其现实落地问题。交大附中自2018年加入项目组以来,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一些成绩,今后还将基于学科特点,继续探索有效实施学科德育的路径。徐校长表示要在“绿色成长”项目组和专家引领下,继续推动学校开展学科德育工作,提高教师学科育人能力。


交大附中副校长徐新燕致辞

三、小初高跨学段说课展示

在说课环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杨珖、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周欣露、赵孟瀚三位青年教师分别就小学四年级的《乡村人家》、初一年级的《猫》、高一年级的《老人与海》进行说课。

三位老师着眼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手册》,从教材研读与育人要素挖掘、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说课,重点阐释关于语文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合的思考与实践。三位老师都注重了学习主题、学习任务与语文要素的整体统筹,以关键语句、核心问题、任务驱动为主要抓手,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想象,体会文本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与价值。


清华附小杨珖老师说课


交大附中周欣露老师说课


交大附中赵孟瀚老师说课

四、教研员深度访谈

在深度访谈环节,申军红副校长深度对话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王化英 、赵岩、田圆三位教研员。三位教研员分别指导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展示的语文课,就本学段教师达成语文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合的思考,本次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思,学科德育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交流。


教研员深度访谈现场

王化英老师提出,语文学科德育要把握学科属性,保有学科本性,在语文的行走中关注人的成长。王老师认为杨珖老师的《乡下人家》的教学紧扣关键语句,运用“题目为什么是‘乡下人家’而不是‘乡下风光’”这一挑战性的问题,指向教学目标,挖掘文本深层内涵,在思辨性问题中将看似零散的各个画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场景图。然后链接文本与学生生活世界,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在身边。


海淀进校小学语文教研员王化英老师发言

赵岩老师认为语文学科德育是教师引导学生从言语实践中来,到生活实践中去,促进学生知行合一的社会化成长的过程。赵老师强调语文教师抓住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言语习得与运用的过程中育人。赵老师认为周欣露老师《猫》的教学结合单元主题与学习目标,把一家人养三只猫的经历放在一起先后进行求异与求同的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意识到一家人缺少了对所养动物的天性的顺应,把猫当作了玩物,缺少了对生命的尊重。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态度。此外,教学中注重了由文本的理解到与生活的链接,作业设计体现文本与生活的统一,语文技能与德育要素的统一,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


海淀进校初中语文教研员赵岩老师发言

田圆老师强调语文学科德育要坚持人文主线与任务主线合一,一节真正的好课就是一节真正的学科德育的好课。田老师认为《老人与海》的教学设计主要有几个依据:1.《老人与海》是经典的学习内容,但学生新接触到这部作品;2.学生阅读小说时多有关注人物爱恨情仇与欣赏情节的特点,对《老人与海》这类小说阅读经验不足;3.传统教学中对《老人与海》的解读更多地定位在对硬汉精神的理解,而这部小说还可以有更多解读角度。教研中发现,传统的解读与书名并不能完全匹配。于是引导学生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哲学范畴中思考老人性格与海中生物的关系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突破口。

此外,田老师谈到,学科德育的实效最终要落实到人。教师要有意在笔先,功夫在诗外的智慧,要运用学科的语言与学生进行对话,尊重学情,营造富有学科德育内涵精神的对话场,从而更好地育人。


海淀进校高中语文教研员田圆老师发言

申校长在访谈中适时互动,她提出:学科德育要用“浸润”的方式润物无声;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等待与留白,淡化牵引的痕迹;学科德育要关联学生的生活,促进知行合一;三节课围绕生态文明教育范畴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很好地体现了在德育要素挖掘、育人目标实现上的学段进阶。小学《乡下人家》培育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初中《猫》使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态度,高中《老人与海》关注在思辨中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节课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学科育人特点。


海淀进校申军红副校长主持深度访谈

五、专家点评

史建筑老师高度肯定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学科德育课例展示的活动形式。从学科教育角度逐一对三节课的优点与进一步思考之处提出深刻见解。他充分肯定三节课例,认为老师们的设计与教学触及了作品内核,体现了学科本质,问题设计有梯度,符合认知规律,自洽地呈现学习单元。三节课都是基于学科,以语文学科的特质来实现德育。三节课在三个学段从感性到理性,形成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梯度性认识。同时,史老师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可以再深入思考对作品的解读与运用;2.进一步遵循学习的逻辑,提供必要的学习工具、量规与方法;3.教学中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整合学习资源;4.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科德育的情境,在真实情境中引领学生体验与行动。


十一学校语文特级教师史建筑老师点评

本次学科德育研讨会以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以提高教师学科育人意识,进一步提炼学科德育理念、内涵、策略与方法为主要目标,纵向探讨了推进小初高学科德育一体化的进阶问题,推进了学科德育的实施。


与会部分领导教师合影

文:洪云、许长明
图:张烨
编辑:高琳


进修开元(中国)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