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
2020年6月,海淀区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教研组整合了大中小学思政课资源,建立了一体化教研机制。为了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主动作为,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海淀区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清华大学浸润式研修班”,以骨干教师为关键突破口,持续探索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师资培训有效路径,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海淀区思政课教师队伍。
本次研修采用浸润式,课程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线上公共课程,已于4月份完成学习;第二部分为集中面授课程,分为两期完成,11月份举办了第一期面授;第三部分为自主选修课程,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开放部分研究生课程、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供学员自主选修学习。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及部分青年教师共计114人参加了学习,实现了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教师研修,推动区域内思政课教师纵向跨学段研修机制建立。
一、公共课程,满足共性化需求
4月13日,海淀区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清华大学浸润式研修正式开班。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刘锌主任介绍了本次研修的现实背景和政策依据,并对后续研修的课程安排进行了说明。清华大学继教学院教育培训中心李涛副主任强调当前全民抗“疫”时期思政课教师肩负的责任,并介绍了清华大学在思政方面的学科优势以及为此次研修班所做的准备工作。
公共课程的第一讲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副教授带来的 “如何讲好‘抗疫’德育故事”。李老师认为,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利用抗击疫情中的各种素材和资源,努力讲好当前时代的“抗疫”故事,并从讲好英雄故事、社会故事和身边故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之后,李老师还为思政课教师面临的线上教学“大考”解疑支招。
李晓东老师在线授课
第二讲是由清华大学肖贵清教授带来的“新时代 新矛盾 新思想 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肖老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发展方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转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四梁八柱”和基本方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和战略安排四个方面系统解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肖贵清教授在线授课
学员认真观看直播课程
二、面授课程,实现沉浸式学习
11月16日,骨干教师集中面授第一期正式开班,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培训中心项目主任张亚生老师主持开班仪式,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田成良副主任参加了开班仪式。田主任介绍了研修班的设计初衷,并对参训骨干教师提出了期望,之后代表进修学校,与学员代表一起接受了班旗。
田成良副主任讲话
班旗授予仪式
学员佩戴清华大学校徽
班委就职宣誓仪式
(一)专家引领,提升专业能力
清华大学殷雅俊教授带来题为“教师的思维:事实、观点与科学理性”的专题讲座。殷教授列举了大量的现实案例引发学员思考,同时分享了自己培养研究生的亲身经历,引导教师区分“事实”与“观点”,培养明辨性思维与科学理性,做到会通中西、会通古今、会通文理,带给骨干教师们极大的思想冲击。
殷雅俊教授讲座
学员与专家交流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政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王苹带来“从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的专题讲座。王老师总结了自己近十年来开展思政课实践活动的经验,认为思政学科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要走出教室,还要走回教室,要处理好学科内容与活动设计的关系,并对骨干教师开展实践活动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王苹老师授课
清华大学戴木才教授带来题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讲座。戴教授带大家一起回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简要历程和中华传统美德的形成过程,指明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价值观主张,分析了中华传统美德注重整体利益和把国家命运放在首位、注重崇高理想和完美人格追求、注重修身为本和践履力行三个特点,并给出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建议。
戴木才教授讲座
清华大学蔡万焕副教授带来题为“当前影响青年学生的网络思潮分析”专题讲座。蔡老师通过大量事实有力批驳了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三种网络思潮,并指出,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分清技术问题和制度性问题、阶段性问题和特有问题、结构性问题和量的限度问题,告诫大家不做被动冷漠的旁观者、愤世嫉俗的批判者,要做理性批判的建设者。
蔡万焕老师讲座
清华大学唐少杰教授带来题为“党史与国史”的专题讲座。唐教授以中国共产党的发生史、形成史、成熟史和执政史为主线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并穿插了大量的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他认为历史就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历史的难点就在于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唐少杰教授讲座
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芳带来题为“争夺不见硝烟,文化潜于无形: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的专题讲座。刘老师首先分析了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之后从国内历史发展、国际两大阵营斗争的角度深入阐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他还详细介绍了近年来的十种错误思潮,刘老师告诫学员一定要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和文化渗透时刻保持警惕,教育学生知敬畏、守底线。
刘芳老师授课
(二)实践观摩,开拓社会视野
为了让老师们更深切地感受时代变化、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本次研修班还组织了现场教学,带领教师们走进社会“大课堂”,参观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企业科大讯飞。学员们观看了人工智能技术成果与应用展示,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在了解企业文化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便利。之后,企业相关负责人专题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及未来趋势,进一步加深了学员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认识,也让老师们意识到了国家加快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参观科大讯飞
(三)团队协作,碰撞智慧火花
为了加强学员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实现更有效的团队协作,本次研修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各组教师设计了组名、组徽、口号、创意合影等,学员们集思广益,设计了各具特色的作品,在全班进行了展示。
各组组名、组徽、口号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培训中心班主任总监朱俐娜采用行动学习的方式,带领各组学员进行小组主题研讨。通过团队列名,各组确定了最感兴趣的研讨主题,之后采用团队共创方法开展研讨,最后各组在全班进行了展示。学员们不仅群策群力,智慧共享,对所研讨的主题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行动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流程,可以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主题研讨交流
研修最后,各组进行了学习成果汇报,学员们普遍认为本次培训契合了思政课教师的实际需求,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视野和思维,都得到了充实和更新,很多内容已经直接应用到了自己的课堂中去。
研修成果汇报
三、选修课程,提供多样化选择
为了拓展骨干教师的知识视野,提高综合素养,本次研修还设置了选修课程。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放了部分研究生课程,继教学院开放了部分教师培训课程,供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比如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陈明凡教授的社会历史人物评析等课程,刘敬东教授的“百年中国的三个时代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方位”、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的“近期国内外重大问题剖析”等专题讲座,丰富的课程资源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选修课程
结业典礼
12月7日下午举行了研修班结业典礼,师训部刘锌主任参加活动并讲话,她介绍了此次研修的设计理念与目标,期望思政课骨干教师能够将研修所学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同时发挥辐射作用,带动更多老师发展。清华继教学院教育培训中心李涛副主任与刘锌主任交接班旗,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50名思政课骨干教师顺利结业,第一期面授培训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领导讲话
班旗交接与颁发结业证书
集体合影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将继续举办第二期集中面授,同时,清华大学继教学院也会继续提供丰富的在线课程,供骨干教师自主选修。“海淀区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清华大学浸润式研修班”,借助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强大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培训资源,帮助海淀区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夯实理论功底,提升育人能力,推进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建设。
学员感悟
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张丙元:不管是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讲好“抗疫”德育故事,还是分析当代学生的网络思潮,还是从党史到国史到走进现代科技企业科大讯飞参观学习,都使我们从思政“小课堂”走到社会“大课堂”,立足事实,明确观点,进行科学理性分析和判断。回到学校,学以致用,将思想政治课讲好,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好,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十一学校周永霞: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清华大学唐少杰老师讲的“党史与国史”。唐老师谈到自己的经历影响了自己的研究,他用了大量的数据和史实来说明自己对党史阶段的划分,提出要从党史看国史,从国史看党史。他的大历史观让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命、执政等都有了超越意识形态的深刻而广阔的认识。
海淀实验中学李颖:在本次培训中,最大的感觉就是自己在沉淀中有一种想要更加开放的强烈愿望。每一位老师都是用他们的热情在讲着自己最热爱的学科,我想,这就是我们“立德树人”的信念支撑,也就是我们思政学科的“认同”所在。老师们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殷切地教导着我们,教育是科学的,是“知行合一”的。同时,又用他们做学问的态度明示我们,要多读书,要一直学习,要有智慧地教学,要做有趣的、善于反思的老师。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李越:本次培训中的主讲专家和身边的海淀骨干教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清华的专家们文韬武略、满腹才华,提升了思政教师的视野高度和家国情怀,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学习方法,都使我眼界大开。身边的优秀教师们教学理论功底深厚,关注学科前沿,与他们交流学习,是智慧的碰撞,是精神的享受。总之,这次培训让我感受到了思政学科活力满满,有着这么多优秀教师的不懈努力,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文:郝国强
图:清华继教学院、学员、郝国强
编辑: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