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5-6日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三次学术年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KY.COM教育集团组织集团内干部教师共40余人参加了本次年会。
海淀进校教育集团参会代表合影
会议概况
本次论坛以“发展中国特色优质基础教育:聚焦育人方式变革”为主题,共举办了4场学术报告、1场学术沙龙、3场基于育人方式变革的优秀教学成果和现场教学展示、12个平行分论坛、3个平行DPD特别论坛,以及11个平行微论坛。
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马欣,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韩立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学会顾问王湛,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葛道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十一学校总校长李希贵做主旨报告。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厅、南京市委市政府、南京大学、相关学会、协会有关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基础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校长、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共1200余人到场参会,550余万人通过线上直播平台远程参会。
大会现场
发言专家
本次大会议题广泛,内容丰富,紧紧围绕育人方式变革的目标,聚焦和展示了中国基础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优秀教学成果推广、考试评价改革、教师教育创新等多方面的积极探索、生动实践与重要经验。海淀进校教育集团参会干部教师认真学习了基础教育改革中区域与学校的优秀成果和创新实践,观摩了体现育人方式变革的课堂教学展示,并结合专业兴趣和工作需要,积极参加分论坛和微论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行一起交流研讨,共同成长。
海淀进校教育集团干部教师积极参会
分论坛盛况
此次年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深度学习: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分论坛,包括主旨报告、案例分享、深度对话、会议小结四个环节。论坛围绕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汇聚了来自全国200多位教育同行共同参与,并有1万余人通过直播同步在线观看。论坛现场研讨氛围热烈,现场参会代表积极发言,与专家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本场分论坛由海淀进校常务副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申军红主持。
分论坛现场
申军红常务副校长主持
首先,南京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陈履伟校长致欢迎辞。陈校长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希望通过承办本次分论坛与各位专家、教育同行交流学习,共同促进。
陈履伟校长致辞
第一单元 主旨报告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罗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杨晓哲副教授做主旨报告,三位专家从多个维度明晰“深度学习”的意义价值、理论框架、实践模型和技术应用。
从“课改”到“改课”的跨越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以《从‘课改’到‘改课’的跨越》为题做主旨报告。“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实践途径。深度学习指向学生学习,让学习真实发生。
“深度学习”深在何处?
1.“深度学习”深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深度学习”深在让学生对学科核心知识有深度的理解和加工;
3.“深度学习”深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整;
4.“深度学习”深在以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追求。
刘月霞副主任做主旨报告
深度学习:课程育人的一线实践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罗滨以《深度学习:课程育人的一线实践》为题做主旨报告。
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深度学习实践模型2.0:
四个核心要素: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引领性学习主题、挑战性学习任务、持续性学习评价;
一个支持要素:开放性学习环境;
一个过程要素:反思性教学改进。
“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引领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的全方位变革,要凝聚全国教研的智慧与力量,以“深度学习”项目为抓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助力教师群体迅速成长。
罗滨校长做主旨报告
技术赋能深度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杨晓哲副教授以《技术赋能深度学习》为题做主旨报告。杨教授指出,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要构建多维度的真实情境、师生互动探究的学习工具,以及过程性进阶的学习评价。
杨晓哲副教授做主旨报告
第二单元 案例分享
来自成都、江苏、北京的三位校长结合学校实际,为大家分享了课程育人视角下的“深度学习”在学校实践层面的探索。
改革课程结构 促进深度学习
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杨斌以《改革课程结构 促进深度学习》为题分享学校的实践探索。锦城一中通过整合三种课程结构,推进深度学习的分类分层;促进“整合•结构•时间”的螺旋互生,推动深度学习向纵深发展。
杨斌校长做案例分享
情境体验 整合融通 思维进阶
苏州市第十中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周颖以《情境体验 整合融通 思维进阶》为题分享实践案例。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驱动,创设情境,融通教学内容,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在情境体验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进阶,落实深度学习。
周颖校长做案例分享
聚焦深度学习 变革学习方式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苏纾以《聚焦深度学习 变革学习方式》为题分享案例。中关村中学将深度学习理念内化与实践,建立可操作模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
苏纾校长做案例分享
第三单元 深度对话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任董洪亮三位专家围绕如何通过“深度学习”实现从基于知识的教学到基于素养的教学、一线教师在应用“深度学习”实践模型改进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展开了深度对话。
深度对话现场
刘月霞副主任发言
尹后庆会长发言
董洪亮主任发言
达成的共识:
1.深度学习是学生在与真实场景持续性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创生意义的过程,这也是学生素养逐步形成和建构的过程。
2.“深度学习”实践模型不只是一个模式,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思考的方法和路径,要关注目标、内容、活动、评价四个关键要素的内在逻辑,整体进行“教-学-评”设计。
现场参会的教师结合自身实践中的困惑与问题,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评价设计等问题与专家进行了互动交流。
现场互动交流
第四单元 会议小结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罗滨校长用三组关键词进行会议小结:
1.爱与责任。大家今天共同聚焦深度学习展开深度研讨,源于对学生、对教育的深深的喜欢和热爱。全面深化课改,提升初中教育质量,校长、老师、教研员都已经行动起来,重任在肩。
2.专业与赋能。论坛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研究与实践相融合、技术与教育相融合、教学与教研相融合,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赋能,为教师赋能,也为项目团队的每一个成员赋能。
3.继承与重构。“深度学习”继承了基础教育已有的帮助学生获得基础素养的经验,继承了教学的基本规范,继承了教研专业支持的力量,继承了中国一线实践者的专业精神状态;选择性地重构教学内容,发展性地再造学习流程,使学生在主动完成任务中发展素养。
“深度学习”指向核心素养的落地实施,超越“传递”,走向“探究”,让学科教学回归育人本位。面向未来,让我们更有理想、更有追求、砥砺前行,应时代之需、应师生成长之需,手挽手、肩并肩,共同承担起学生生命快乐健康成长的责任,探索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方案。
罗滨校长总结会议
专家合影
赴南京名校交流学习
此外,12月4日上午和下午,海淀进校教育集团干部教师分别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南京外国语学校交流学习。两所学校分享了在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研究、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集团校老师积极参与,热烈讨论。
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交流学习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学与教研事务部杨军主任以《邂逅美丽青春》为题,介绍了学校的辉煌历史、优秀现状,及开拓性、有意义的超前探索。杨主任介绍到,在地区经济发达、教育均衡、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提出“高品质教育战略”,坚守“诚朴”校风,牢记“嚼得菜根 做得大事”校训,锐意进取,为学生打造园林化、现代化、实验化的学习环境,在成长路途中邂逅美丽青春。海淀进校教育教师集团干部教师就竞赛招生、微课资源建设、校本教研机制等提出具体问题,开展互动交流,收益良多。
赴南京外国语学校交流学习
南京外国语学校邹正校长对海淀进校教育集团干部教师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学校基本情况、办学理念与实践思考。学校围绕“文化基础和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力、现代人格和社会行动力、家国情怀和全球胜任力”4大核心素养,设计实施了“基础类课程、拓展性课程、荣誉性课程”三级课程,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搭建了生涯规划立交桥。周弋副校长与海淀进校教育集团干部教师围绕课程建设与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外语教学特色建设、学科德育等问题,细致坦诚交流了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困惑难题与思考展望。
林秀艳副校长对两所学校的热情接待与深入交流表示感谢,两所学校各具特色,水平高端,对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校有借鉴和学习意义,双方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面临许多共性的困惑与挑战,希望后续加强联系与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发展。
学习收获
经过三天大容量、高密度的学习,海淀进校教研员和海淀进校教育集团干部教师们纷纷表示开阔了教育眼界和视野,打开了思维,收获颇丰,感受良多。
未来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变化是要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探索或与同学合作探讨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学要改变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融合使用传统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索使用丰富的网终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
——海淀进校附属地质中学 褚春江
全国获奖案例的展示,让我更加感受到学生的学习要在真实情景中完成挑战性的任务中学习,通过任务完成的过程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创新能力,高阶思维训练。最后就是非常非常精彩的两节课,培养核心素养、传承中国文化,教师不拘泥于知识、不拘泥于考试,而是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语文课精彩地方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品格如何在学习文章中被传承!
——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 曾辉
上午专家报告、沙龙论坛的高端引领,下午精彩纷呈、深度学习的现场课展示,让我们切实拥有了“顶天立地”的课程现场感,令我们获益匪浅,赞叹不已。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正如专家所指导的,即刻回归学校,走进课堂,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学生解放空间,引导他们走进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中进行体验学习;为学生解放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主动学习。
——海淀进校附中(科大附中) 宋方
教育的课堂改革就迫在眉睫。可是目前的大多数课堂还是知识传授比较多,思维引领比较少。要发展优质教育,首先要改变的是教师的育人思想和理念。教育工作者只有认识这种变革,迎接新的挑战,才能改变目前的教育生态。听到和看到无数专家、教师在一线的探索和实践,新基础教育、情境教学、差异教学、“活教育”、生涯教育等等,他们的实践都是关注学生、研究学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生长路径。
——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香山分校 马秋利
参加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三次年会《深度学习: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分论坛的学习,对核心素养有了更深的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是结构化的,不能直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完成情景,探索任务和项目等要素来实现提升的,要想真正做到学生素养的提升,教学需要改变以前知识碎片化,记忆性的学习,改变教学方式,要以“学生的学为主”,要关注结构化知识意义和知识背后应用和文化精神,结构化的学习本身就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本身是学习方式完整的体现,渗透创新内容和方式同步改革。
——海淀进校附属玉渊潭中学 张丽苹
今天的讲座可以说是一场教学改革的盛宴。上午的讲座,各位专家从各个角度对育人方式变革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为我们打开了视野。下午的两节课堂教学观摩令我们大开眼界。徐长青老师的《重叠问题》课堂教学,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景,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带领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数学知识,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启发。王崧舟老师的《爱莲说》课堂教学,让我们真正认识到了什么是大家风范!入情入境的朗诵,潜移默化的熏陶,连台下的老师都陶醉其中。今天的学习充实、丰富,受益匪浅。
——海淀进校附小 谢鸿玲
今天的学习,参加了分论坛“做数学”,通过专家们所做的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案例的分享,深深地感受到了,做数学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上的作用和意义。做数学可以调动学生手脑的共同协作能力,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在平时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也应该加强数学活动设计,通过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让学生的学真正的发生。让课堂,从关注知识的教学转变为关注思维和素养的教学,实现育人方式的改变。
——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香山分校 孟立美
在分论坛“全球胜任力”在中国理论重构与实践探索学习到了一个新概念:全球胜任力。在我看来,全球胜任力的基础是先学好自己的文化,本质是具备家国情怀,最终引领学生走向国际,面对国际议题,解决现实问题。全球胜任力的不是高高在上的理念,更不是精英阶层的专属,而是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应该具备的能力素养。
——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 冯薇
深度学习要使学生从死记硬背、鹦鹉学舌、心不在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转化过来。提倡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从知识技能获得到核心素养发展 ,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单一测试到成长综合评价。深度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应从单一知识到结构性知识转化,形成大短文知识体系,知识内容的结构化,知识内容与情景(生活、经验、科技)整合从细枝末节的知识到学科核心内容, 从浅表性知识到学科思维方法到学科本质。从简单记忆到深度思考,从个性学习走向共同学习合作交流。
——海淀进校附中(科大附中) 李志红
在南师大附中参观过程中最明显的感受就是优秀生培养,通过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平台创建等诸多机制来实施和保障。其中“竞赛”的开展是面对优秀生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搞学科竞赛,最终进入省队、国家队的学生都是那几所牛校的事,其他的普通校或者差一点的重点校似乎就是在陪考。但不必这样悲观,竞赛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试探学生的“天花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思维的碰撞,教学相长,让学生和老师都在成长,重要的是过程,那个结果,如果太看重,那就显得有些偏执了。
——海淀进校 琚鑫
学校推行的全科阅读使我很受启发。全科阅读打通语文阅读与其他各科之间渠道,建构了更加开放的语文阅读课程体系。然而,长期以来在老师们的认识里阅读只是语文学科的事,与其他学科少有关联;不管是课本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往往只是限于文学作品,丢掉了和世界相关的丰富素材,这使得阅读的内涵被严重窄化了。
——海淀进校 林忠慧
落实核心素养,聚焦育人方式变革,是这次论坛关注的主题。单元整体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各地都在研究的热点。单元是微课程,要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课程要有综合性、要结构化、要体现教育方式变革,要让学生在生活真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核心素养。
——海淀进校 王小磊
文:张晓,王果,王刘依,付丽,王海芳,谢鸿玲,陈可新,杨智君
图:张烨
编辑: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