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下午,海淀进校教育集团组织召开了2020年度专项课题中期交流会。北京师范大学冯晓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玉渊潭中学原校长高淑英,海淀进校副校长林秀艳作为专家进行点评指导。14项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核心成员、海淀进校教科室教研员、集团办公室教师、集团科研名师工作室成员、北京延庆和内蒙古赤峰地区跟岗研修教师共30余人参加了本次中期交流会。会议由教科室杨智君老师主持。
图1 会议现场
图2 杨智君老师主持
【会议背景】
为回应当前疫情对教学和教师研修工作的迫切需要,加强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研员和教师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以课题和项目研究为载体攻坚克难,海淀进校教育集团于2020年3月开始,启动为期一年的紧急攻关项目,即海淀进校教育集团2020年度专项课题。海淀进校教育集团2020年度专项课题经过组织申报、三轮评审、校务会讨论通过,共有15项课题成功立项。3月27日,集团组织召开了网上开题会;7月3日,集团组织召开了线上阶段成果交流会。
中期交流
14个课题组分别从课题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研究计划四个方面进行了汇报。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扎实研究和实践,各个课题组都能够在实践探索和专家前期指导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关键问题,明晰问题的本质,凝练并表达成果产出。与此同时,各个课题组基于实践的反思和基于经验的提炼逐步深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初步形成了实践性成果、工具性成果、理论性成果等丰富的研究成果,并不断明晰下一步研究计划。
图3 14个课题组中期汇报
专家指导
冯晓英教授、高淑英校长和林秀艳副校长高度肯定了14个课题组过去一个多学期取得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实效。专家组一致认为,14个课题组聚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既产出了具有高度站位的理论性成果,也摸索出多条贴合实践需求的可行路线,并开发出了兼具突破性意义和创新性实践的技术工具、手段和方法。
三位专家分别点评了14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并提出了针对性、个性化的研究建议,专家组点评可总结为三个方面:研究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研究成果的深化和转化。
1.研究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紧抓关键问题:在问题中梳理研究目标、明晰研究问题、围绕研究目标和问题开展后续研究,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
关注核心要素:后疫情时代,尤为要关注一个好的教学/教师研修/作业表现出来流程和要素,重点聚焦于“如何开发与学生学习相适应的融合式教学与教研模式”“如何设计与融合式教学常态相匹配的作业和评价”,关注目标导向的评价,探索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手段、评价结果的多种呈现方式等。
善用已有成果:借鉴国内外成熟的研究成果、研究框架,在实践应用中对成果进行转化和再次开发。例如,评价学生参与和投入可借鉴加拿大学者兰迪·加里森提出来探究社区理论模型(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简称CoI模型)。
2.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问卷设计:问卷的设计要科学、规范,要契合研究主题和研究目标;问卷分析完后要有结果性产出,并反馈到下一阶段的研究中;关注前后测等等。
模式构建:从基于经验的策略提炼到模式的构建,建议采用设计性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简称DBR)的研究范式进一步提炼融合式教学与教研模式,在设计、实施、评价、再设计、再实施、再评价的反复迭代中,不断优化设计框架和流程,以此提练、建构兼具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的教学与教研模式。
3.研究成果的深化和转化
成果落地:关注一些“小而美”“能落地”的探索,一以贯之地聚焦、落实研究主题,把阶段性成果做深、做实。
凝练成果:着重梳理前期阶段性研究成果,致力于提炼、总结出更具有普适价值和推广意义的模式、策略、方法和原则等。
成果应用:开设推广应用试点,小规模地将阶段性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中,在教学反馈中迭代、修订成果。
图4 冯晓英教授点评
图5 高淑英校长点评
图6 林秀艳副校长点评
本次中期交流会持续了3个多小时,节奏紧凑、内容丰富、实效性强。大家有实践、有思考、有成果、有实效,各个课题组深度交流、互相学习,很多思考和问题是共性的,成果和经验是可以互相启发借鉴的,三位专家具体、有针对性的指导适时地帮助大家明晰研究中的困惑与瓶颈,精准助力课题的推进与实施。
紧急攻关项目虽为期一年,时间紧、任务重,但各个课题组经过半年多的扎实实践,系统地梳理出了一些优秀经验和案例,产出了丰富的研究和实践成果,研究成果高质量服务于教学与教研工作,也为探索融合式教学与教研模式做出了先行示范。后疫情时代下,融合式学习将成为新常态,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应用成果,哪些成果还可以继续转化并迭代升级。希望各个课题组继续深化研究,凝练成果,将研究继续做精、做深、做实。
图7 参会人员合影
文:教科室
图:王立辰、张烨
编辑: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