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开元(中国)
战“疫”中的海淀进修人(二)
2020-03-31 14:38

延期开学已经六周过去了,近2000个微视频的“海淀·空中课堂”资源,是怎么研制出来的?

疫情防控延期开学阶段,根据中央、市、区工作要求,结合海淀实际,海淀进校主动思考、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团队协作、全力以赴,研发了面向学生的学习资源,为区域教师“量身打造”网络研修课程,精准施策开展教学管理指导,高质量服务学生的居家学习,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间区域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为海淀教育的抗“疫”战发挥了高水平的专业支撑作用!

在这些工作成绩的背后,是海淀进修人扎扎实实、点点滴滴的心血与智慧的付出。本期报道,继续走近战“疫”中的海淀进修人,感受他们的奉献精神与专业智慧,听听那些质朴的细节与感动!

 

努力,让每一个资源都成为精品

中学物理教研员崔琰

崔琰老师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作为中教研主任助理,他协助统筹初三教研工作,牵头中教研资源研发工作,参与学校会商机制例会等,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他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厘清、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做到一日事,一日毕,保障工作高效推进。作为高一物理教研员,在资源研发和在线教学指导工作中,他聚焦学科特点深度思考,既重视技术指导,更强调教学策略指导的重要性,因为线上教学很难“抓住”学生,互动性会受到制约。基于此,崔老师和中心组的老师群策群力,聚焦于打磨引导性问题或任务,重新梳理授课思路,使学生爱听、愿意跟着老师思考,而且听起来要“有趣、不累”。

面对疫情期间工作的挑战,崔老师坦言:“累并快乐着!在这个特殊时期能为助力海淀教育发展做贡献,是教研人的职责所在,义不容辞。我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每一个资源成为精品,服务海淀师生。”

 

在疫情面前,每个人都是战士

中学地理教研员吉小梅

毕业年级的教研工作可谓重中之重。高三地理教研员吉小梅从假期初就开始了24小时全方位奋战的工作状态,全力保障高三课程资源建设。从先期调研征集意见,到制定二轮复习整体规划,再到自己参与资源录制并指导老师如何使用。吉老师基于专业判断为老师们排忧解难,耐心与一线教师交流并指导如何选择和使用适合本校学生的资源。白天整理看课中发现的问题,当晚立即进行反馈,对于吉老师来说,早已顾不上正常的生活起居。得益于她未雨绸缪的规划,高三地理课程资源建设一直有条不紊地落实。今年北京市的高三适应性测试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忙于研磨评分细则的吉老师又度过了几个不眠夜。

吉小梅老师说道:“在疫情面前每个人都是战士。作为教师自然要坚守岗位,为学生做好资源,我们责无旁贷。”

 

每天,都要和十几个人进行多次沟通

中学数学教研员李大永

“利弊共生总相伴,挑战机遇在应对;趋利避害思对策,办法总比问题多”。疫情之下,面对陌生的教学和教研场景,每一位教师和教研员都面临巨大的挑战。李大永老师就是用这句话鼓励自己,也鼓励身边的每位老师。

学生居家学习,教研需要开发主题引导式的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李老师将高中课程进行了整体性、融合性地梳理与思考,提炼出超越于教材编排、新的学习主题。基于这些思考所构建的系列课程,融合了新旧知识,抓住了不同章节内容背后的、本质的、一致性的思维脉络,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内涵。

谈到这两个月的工作,李老师说:在这样规划之下的微课录制工作,实际上非常辛苦,从确定微课方案到视频的观看、批注、反馈,从早到晚,一天需要和十几人次进行沟通。但是看到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微课资源录制完成,参与录课的中青年教师获得成长,使用资源的老师和学生对课程积极反馈,我和一部分老师开始思考实现校本化课程的新途径,这些收获让我既满足又兴奋。

 

解教师之惑,供学生之需,暖家长之心

小学英语教研员闫赤兵

从大年初二开始,闫老师便始终忙碌在“教研前线”。教师在线研修课程录制、学生空中课堂指导以及本学期6个单元24课时的教学规划,无不倾注了闫老师的心血。她强调学生课程要聚焦“三个关联”,关联学生居家环境、关联真实问题解决、关联跨学科融合,并创新主题式探究中lapbook的学习方法,将语言学习和手工制作相结合,实现了对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训练,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闫老师每天与22位教师在线沟通,从主题确定、思路设计,到课件制作、语言脚本和视频录制,她全程跟进、悉心指导。此外,闫老师还为延庆地区和进修附小工作室提供教研支持。

她说,“医者仁心,教者亦是。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教研人要尽最大努力,解教师之惑,供学生之需,暖家长之心。”

 

特殊时期的专业贡献,就是最幸福的事

小学英语教研员樊凯

樊老师是师训部小学英语培训者,除了设计实施面向78名小学英语新任教师的在线研修课程外,还参与了小教研的空中课堂资源建设工作。她负责小学一年级英语学科空中课堂资源研发和教学指导工作,第一时间组建课程团队,规划专题和课时,统一备课思路,指导不同课型教学设计,指导教师录制微课资源。

樊凯老师还是海淀区骨干教师研修项目负责人,她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研修方案论证,学科内部论证、部门整体论证、外请专家论证,三环节论证保证骨干教师研修的高质量。疫情期间,她还参与了《学科德育实施指导手册》的研制工作。虑教师之所虑,予教师之所需,她用严谨的专业精神确保每项工作的高质量,精益求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樊老师说:“疫情当前,自己的工作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居家成长做出贡献,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方法总比困难多

小学体育教研员谢娟

疫情期间如何让学生居家锻炼,成为了小学体育教研员谢娟需要攻克的难题。考虑到学生在家中受空间和器材限制,谢老师与多位一线教师共同研讨,针对不同学段学生选取亲子体能游戏或搏击操等内容,尽量以一看就懂、简便易行的身体素质锻炼为主,让学生和家人都能参与进来。为了教学中不打扰邻居,谢老师也建议老师们使用加厚瑜伽垫。面对一个个困难,谢老师总是积极想办法解决,她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谈及对体育教育的理解,谢老师说:“经此一疫,我们对自然有了更多敬畏、对生命有了更多反思。体育就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更应认识到体育教育对学生人生发展的价值,尽力让每个学生都将体育锻炼变为自觉行为。”

 

家园共育,守护童心

学前教研员周立莉

宝贝延学不缺爱,亲子宅家“疫”样彩。学前教研员周立莉老师率先调研各园所工作情况,迅速策划了“全覆盖教研”项目,组建学区工作坊,设计研修课程,指导“空中亲子乐园”录制。截至目前,周老师共组织各类研修活动16次,组建学区研修共同体17个,还邀请了29位经验丰富的业务园长作为坊主在教研室引导下指导各幼儿园保教工作,有效指导了幼儿园的家园共育活动。

她说,“作为一名学前教研员,帮助园所老师及时关注特殊时期家长和孩子们的情绪状态,提供温馨的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幼儿在欢乐祥和的家庭氛围中平稳度过特殊时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多渠道做好支持服务,让我感到很荣幸

质量评价中心教研员王梦

说起这段时间的工作,质量评价中心教研员王梦谈及最多的关键词是“本职”、“支持”与“服务”。特殊时期,她通过研究去寻求工作的创新与突破,每周都组织召开部门视频会议,围绕学业评价项目总结与启动、增值评价、评价课题研究工作,研讨重难点问题、提炼思路方法、明确任务分工,并组织开展了增值评价线上研讨会,找寻到了评价中心工作的新模式。同时,她主动承担任务,多渠道做好支持服务,如承担了每周12课时的空中课堂资源预览、情况统计、问题反馈工作,以及宣传组的工作。对于每一项工作,她都是认真负责,主动思考,高效完成。

王梦说:“疫情期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和付出,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做好支持服务,我感到很荣幸。”

中国学生的眼中,有一群最可爱的人,叫老师。中国老师的背后,有一群最可爱的人,叫教研员!战“疫”期间,他们不改担当本色,冲锋在前,研究在先,用无私奉献的专业精神与多年积累的专业智慧,指导老师高效开展线上教学,服务学生高质量居家学习,拨开疫情的迷雾,照亮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光!

 

下一期,带您走近更多可爱的海淀进修人,敬请期待!

 

文:王帅鸣 李琳琳 王梦

组稿:王果

编辑:夏玲玉

进修开元(中国)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