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背景】
2019年12月12-13日,第六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暨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成果交流会在北京海淀举行。会议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KY.COM承办;中国教研网、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十一学校、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协办。
本次大会围绕“实施深度学习 推动课堂革命”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来自全国81个研修机构、近1000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截至12月13日14:00,共有65万人次通过研直播平台观看会议内容。大会历时一天半,分为六个单元:开幕式、专题报告、经验介绍、学科课例展示与研讨、学科专题报告和研讨交流、考察交流。
【“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背景】
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2013年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开始研制“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2014年在实验区启动实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团队,研究开发“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将其作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和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实践途径。经过五年的研究与实验,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此次的研讨交流活动,通过总结各地的实验经验和研究成果,示范展示优秀典型案例,为广大教研员和教师提供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脚手架,推动项目的深入探索和研究。
会议现场
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专题报告及经验介绍
开幕式环节,出席的领导嘉宾有:教育部教材局局长、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田慧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巡视员王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中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莫景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若冰,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教学处副处长何成刚,海淀区委教工委书记尹丽君,海淀区教委主任王方。其中,张若冰副区长、方中雄院长、田慧生局长、王岱副巡视员为大会致辞,刘月霞副主任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与会领导
开幕式领导致辞
专题报告一 深度学习教学改进与教研转型
专题报告环节,刘月霞副主任以《深度学习教学改进与教研转型》为题,从背景意义、项目特点、推进及阶段成果、教研转型四个方面为与会者带来精彩的讲座。
一、为什么研发“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
通过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实施,推动课堂教学关系的深度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引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等全方位的变革。
二、“深度学习”项目“深”在何处
1. 指向学生的学习,让学习真实发生
2. 指向教师教学,让教学更有深度:解决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
三、项目推进及阶段性成果
1.坚持研究先行、实验为重、集中研修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2.形成了深度学习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实验模型,出版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丛书”;上千余名教研人员、实验学校校长及骨干教师参与了研究与实验,创造和积累了数百个教学实践案例。
四、新时代教研的转型发展
1. 新时代教研应在职能定位上转型;
2. 新时代教研应在主要任务上转型;
3. 新时代教研应在教研方式上转型。
刘月霞副主任做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二 深度学习与课堂教学革命
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作题为《深度学习与课堂教学革命》的专题报告,剖析了深度学习的性质、内容、过程和目的。
一、深度学习的性质:教师领导下的主动学习
1.教依赖于学的存在而存在;
2.“教”存在的唯一价值与意义,是引发学生的学、服务于学生的学;
3.教师是教学的第一关键人。
二、深度学习的内容:有挑战的学习单元
1.整体把握:从“课”到“单元”,从“知识单元”到“学习单元”;
2.通过“学习单元”的设计,帮助学生“联想与结构”;
3.回答“教什么”或“什么东西值得教、需要教”的问题,必先回答什么东西不需要教。
三、深度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养
1.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水平出发,带领学生 “模拟地”“简约地”经历知识探索、发现、发展的“典型”过程;
2.深刻体会知识发现、发展过程的情感状态、思维方式;
3.丰满符号不能表达的复杂意涵、把握学科本质、体会学科的基本精神。
四、深度学习目的:培养能够创造美好未来的社会主人
1.教育从来都是面向未来的;
2.教育的内容虽然从历史中来,但教育的意图是为往未来去——继往开来,但又要重视学生的现在;
3.培养能够创造美好未来的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郭华教授做专题报告
项目推进经验介绍
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推进经验介绍环节,KY.COM校长罗滨、广州市南沙区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巫祥、徐州市云兴小学副校长赵莉分别介绍了海淀区、南沙区、徐州市的探索经验。
罗滨校长以《通过成果转化促进深度学习》为题,做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推进经验介绍。2014年,北京市海淀区成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实验示范区,海淀进校着手制定项目方案、组建团队、明确任务、先行先试,从区域层面整体推进,辐射引领。项目组系统思考并实践“深度学习”四要素,持续追问两个问题“学科知识的素养功能到底在哪里?”“如何通过教学实现素养发展?”。五年以来,海淀区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改进,通过成果的转化进一步促进“深度学习”项目的实施。
一、将“个体实践”转化为“群体探索”
1.协作分工,由点到面突破难点
2014年,最先从初中6个学科开始,切入点和侧重点各不相同。随后经过多轮次研讨,教研员、学科团队深度互动,开展“工作坊”式培训,“浸入式”研究等,逐步突破学科重难点问题。
2.范围扩大,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探索:从初中学段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从六个学科到所有学科;从三所学校到全区所有学校。
二、将“学校案例”转化为“区域实践”
1.加强校际研讨:区域层面搭平台,促进区域内的交流分享和反思改进。
2.多种形式转化:基于研究课的现场研讨;12个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教育论坛;成长中的骨干教师论坛。
3.核心项目关联:与学业标准、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等项目相关联,共同实践,互相支撑。
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重点理解单元教学的内涵,探索主题的整合途径,明确深度学习的关键特征。
三、将“实践案例”转化为“教研课程”
在教研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原先的教研活动逐步优化升级为教研课程,构建了海淀区“5+M+N”研修课程体系,教研目标更加明确,教研内容更加结构化,对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更为关注。项目成果应用于“5+M+N”课程的实施中:“5”是必修课程,面向全体教师解决共性问题;“M”是必选课程,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分专题、可选择、个性化、跟进式;“N”是联片任选课程,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发展层次教师个性化需求。
四、将“实践成果”转化为“行政文件”
为了更好地将成果应用,通过文件和教研工作形成合力,帮助学校、教师进行教学改进:
1.海淀区教委2018年颁布了《海淀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如何做好单元整体设计,海淀区学科教学设计模板在日常教学实践和各类评比中应用落实,并不断优化;
2.海淀区政府2019年印发《海淀区关于新时代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全学段、全学科推进“深度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新起点:2019年,海淀区成为了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研基地,也承担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普通高中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教学改进》的研究任务。
罗滨校长介绍海淀经验
学科课例展示及研讨
12日下午,大会进入现场课展示及研讨环节。来自北京、广州、重庆、浙江、江苏、河南、山东等7个省市深度学习实验区的20名教师进行学科课例展示,22位专家深度参与,进行现场点评与互动交流。全国3万余名中小学教师在教研网直播平台同步观看。
其中,海淀教师承担了7节现场课展示,超过本次展示课的三分之一,覆盖了小学、初中、高中3个学段,语文、数学、化学、生物、历史5个学科,充分展现了海淀教师在多学科、全学段上开展深度学习教学改进的专业探索与优秀实践,得到现场听众与专家的高度肯定。
展示课现场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课例展示与研讨在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举行。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的田桂梅老师以《数据的表示与分析——复式统计图的理解与应用:比赛派谁去》为题执教一节五年级数学课。KY.COM小学数学教研员付丽老师对该内容进行了说课。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主持本场活动。
小学数学展示课现场
田桂梅老师这节课在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下特点:通过一个真实活动“比赛派谁去”,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学习过程;学生在思考、表达与交流过程中,体会数据的表示与分析的作用,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在多角度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学会理性、客观地看待数据,尊重并平和地面对不同见解。
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田桂梅老师执教
KY.COM小学数学教研员付丽老师说课
专家点评
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充分肯定田老师这节课,他点评到:第一,教师首先要上对的课,然后再上好的课。关于对的课,教师是把力量用在学科本质,把握学科核心内容。小学数学学科核心内容是具有共同要素的内容群,反映学科的关键问题,特征是:具有共同的学科本质、相同的思维方式、相对一致的教学设计要素。第二,深度学习不是孤立的学生学,教师要设计、组织、有效的教学过程,引发学生有效参与和深度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海淀教师很好体现了这一点。第三,教师通过深度学习的方式研究深度学习。教师打破零散知识点的教学,聚焦核心问题解决,以核心内容为线索,设计了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
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点评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吴正宪指出:第一,深度学习有以往教学的共性特质,也有独特性。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把具有共同逻辑关系的知识、凸显数学共同本质的知识,组成知识群,把碎片化的知识点变成清楚的结构和系统。第二,深度学习不是全部深度,在关键的知识点上有深度才是重要的。深度学习一定有一个主问题,它会派生出来许多分支问题,教师要找到深度学习深下去的那个深度点。第三,深度学习是对数学本质的把握,对儿童的把握。深度学习首先得有学习,学习没发生何谈是深是浅。因此教师要触动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兴趣和感受,让学习发生起来。教师心里要有魂和根,对课堂教学中新的学情有效判断,把握住哪些问题与学科本质有关,把握教学核心。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吴正宪老师点评
【中学数学】
中学数学课例展示与研讨在北京市十一学校开展。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张苏老师和北京市十一学校朱燕老师分别执教,KY.COM中学数学教研员黄延林和李大永两位老师进行了说课。来自全国各地的160余名教师现场观摩。首都师范大学刘晓玫教授主持本场活动。
中学数学展示课现场
张苏老师以《数的拓展——有理数够用吗》为题做了一节初中数学展示课。通过梳理数的拓展过程、计算正方形面积、估计新数的大小、归纳新数的特点四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开展无理数的学习,感受数的发展的必要性;通过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熟悉有理数和无理数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数的感知;通过了解数学史中无理数发现的故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张苏老师执教
朱燕老师以《用坐标法研究未知曲线——建立方程,探究曲线》为题做了一节高中数学展示课。教师基于椭圆与双曲线的研究经历,帮助学生梳理坐标法研究曲线的基本方法。针对拋物线的定义,引导学生类比椭圆与双曲线的定义引申问题,启发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聚焦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对未知图形的探究,理解坐标法及其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深刻体验并认识坐标法在研究几何图形中的作用与价值,形成坐标法研究几何图形的系统化经验,熟练掌握数形联系,领悟数形结合思想,发展几何直观、数学运算及逻辑推理素养。
北京市十一学校朱燕老师执教
KY.COM中学数学教研员黄延林老师说课
KY.COM中学数学教研员李大永老师说课
专家点评
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指出,深度学习教学改进的研究给教师提出了挑战。在学习单元内容之前,教师怎样用学生听得懂的话语,让学生清楚后续要学习什么、怎么学,张苏老师在这节课中做了很好的尝试。
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点评
首都师范大学刘晓玫教授充分肯定海淀执教的两节现场课。她认为这是有含金量的研究,开阔了视野,让孩子们学到了他们应该学习的东西,是深度学习课堂应该呈现的样子。
首都师范大学刘晓玫教授点评
【中学语文】
中学语文学科现场课展示与研讨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行,全国各地近200位市区教研员、一线教师和教材出版单位、报刊杂志社的老师在现场观摩。KY.COM语文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周曼云主持了本场活动。
中学语文展示课现场
周曼云主任主持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田圆老师以《“学习之道”单元活动课:在思辨性阅读中学会分析问题》为题执教了一节高中语文展示课。教师精心设计任务活动,引导学生使用思辨性阅读分析阐释问题的方法,分析探究记叙文写作中的许多典型问题,并带领学生仿照课文《反对党八股》为这些问题命名。以学生习作《通关密语》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例文的症结所在,积极寻找写作的增长点,尤其是对“叙议脱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清晰明了。通过文段间逻辑关系的梳理与建构,学生的发现、实证、批判能力得到了训练。学生通过完成真实情境下的挑战性任务——“走出记叙文写作的‘新八股’”,对单元主题“学习之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KY.COM教研员田圆老师执教
专家点评
KY.COM教研员、初中教研室副主任夏满围绕“语文深度学习‘深’在何处”“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度’”两个核心问题进行点评。他指出,田圆老师这节课不蔓不枝,以小口切入,以读导写,引导学生的学习不断走向纵深,帮助学生解决作文写作的障碍点,实现了教学的深度效果。
KY.COM教研员、初中教研室副主任夏满点评
首都师范大学王云峰教授从深度学习“深”的内涵谈起,围绕深度学习教学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点评:
深度学习是指通过教学努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这是教学追求的目标。让学生深入地去理解,深入地去思考,更有效地运用。1.田圆老师很好关注了学生,在单元活动的设计中,依托学生学习出现的真实困惑展开。2.老师在教学生怎么思考,怎么阅读,怎么理解,怎么表达。学生在表达过程中改组自己的经验,使自己原来的经验有进步、有提升、有发展,这是我们追求的。3.田老师的课有突破,用思辨类文本指导记叙文写作,关注文章的内在逻辑,用记叙文表达的情况揭示学生思维的方式,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很新颖,也很有效。
首都师范大学王云峰教授点评
【中学化学】
化学学科课例展示与研讨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行,近200位教师在现场观摩。来自北京市八一学校的教师庞雪执教了《改进手机电池中的离子导体材料——有机合成在新型材料研发中的应用》,并进行说课。北京师范大学胡久华教授主持本场活动。
化学展示课现场
庞雪老师基于真实问题解决开展了形式生动、内容深刻、具有现实意义和育人价值的教学。从电池安全性出发,分析手机电池爆炸的可能原因,引导学生拆解和转化问题,聚焦有机离子导体的材料选择;基于“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能”的学科思想,结合资料对有机离子导体的可能结构进行推测,并尝试进行合成,强调碳骨架的建构和官能团的保护与转化;重视学生思路的探察和外显,让学生将设计思路用大白纸展示出来,激发全班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充分交流不同的合成路线及其评价原则。
北京市八一学校庞雪老师执教
专家点评
KY.COM教研员、高中教研室主任陈颖点评:教师需要思考知识的功能和价值,把知识从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转化提升到学生的学科认识角度和思路,以及真实问题解决的思路,才能够让学生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关注学生的学,探察学生的起点和障碍点,针对障碍点设计驱动性问题和任务,预设障碍点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自主纠偏、自主建立角度和思路。
KY.COM教研员、高中教研室主任陈颖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胡久华教授点评到:找准素养导向的具体目标,明确学生素养的具体行为表现,有助于提升活动设计、活动过程诊断和反馈的针对性;挑战性任务是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载体,可用三个指标衡量挑战性任务的质量:一是挑战性,二是开放性,三是驱动性;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给学生提供素养发展空间和平台的支持者。需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真做事。学生做事过程中的表现是很好的学习空间,应引导学生相互学习、自主反思提炼。
北京师范大学胡久华教授点评
【中学生物】
生物学科现场课展示与研讨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雷杨老师执教了《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近百名市区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在现场观摩。北京师范大学王健教授主持本场课例展示与研讨。
生物展示课现场
王健教授主持
雷杨老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与实施环节上呈现以下特点:第一,通过给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回忆小学科学课上学习的植物蒸腾现象。引导学生探讨水分散失对植物生命活动的意义,带领学生设计和分析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并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第二,通过宏观观察和显微观察等一系列实验活动,学生寻找叶片上能够散失水分的结构。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对蒸腾作用的新认识,实现了概念学习的进阶。第三,形成新的研究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不同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度是否有差异,实现了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雷杨老师执教
中国教研网执行总编朱立祥老师点评现场课。他认为:第一,对标中央文件、反思课堂实施情况,雷杨老师这节课关注了学生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探索。第二教学研究要回到初心,重新理解什么是教学。从教师教的角度,教师很好利用精选的事实和证据,传授人类科学的间接经验;在评价方面,教师对长程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值得肯定;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课堂体现了“没有活动就没有学习”。雷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观察和分析模拟实验、观察菠菜叶的气孔及其分布等,都是很好的活动设计。同时,在教学评一致性方面,教师也做了很好的探索。
中国教研网朱立祥总编点评
【中学历史】
历史学科现场课展示与研讨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雷洋老师执教《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KY.COM中学历史教研员张威老师进行说课。华东师范大学李月琴副教授、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教学处何成刚副处长共同主持本场活动。
历史展示课现场
雷洋老师基于单元主题的设计,在教学内容与实施中表现出如下特点: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发现,深刻理解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原因;学生在多个史料阅读过程中,习得基于史料考辨及互证基础上的历史解释的学科方法;教师通过时空定位的设计,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和过程。在聆听教师讲述及若干史料阅读后,深刻体会了长征精神的内涵;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时间轴,认识中国共产党探索的发展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增强了认同感和自信心。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雷洋老师执教
KY.COM中学历史教研员张威老师说课
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教学处何成刚副处长点评到:第一,本课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为学生提供分析问题的工具和方法,理解中国革命新道路与中国国情关系;还原历史场景,围绕史料层层递进形成问题链,最终完成学习内容的价值引领,涵养家国情怀。第二,在单元主题下深入地学习,教师立足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进行教学设计,挖掘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学习内容的价值,设计教学问题和教学任务。第三,教师深度指导为学生深度学习提供有力支持。教师只有对课标、教材、学生和史学深入理解,才能提供服务于学生的历史阅读任务,通过问题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研读史料。
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教学处何成刚副处长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李月琴副教授指出:从宏观讲,以单元为视域进行教学设计,强调知识的整体结构和逻辑体系,体现了宏观叙事的大历史观。教师从纵向长时段、横向大空间的广阔范围,从历史的多维镜像中提炼特定时空下历史的大相、大局、大势,最终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有时序性、逻辑性、关联性的历史认知,符合深度学习的要求。从中观讲,将学习单元与前后两个单元建立关联,凸显出本单元对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内容的意义,从而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从微观讲,教师通过特定历史时期空间、时间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华东师范大学李月琴副教授点评
学科专题研讨与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经验交流
13日,围绕“深度学习”主题的分学科报告和研讨交流持续进行。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郑桂华,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马云鹏,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云峰,首都示范大学教授刘晓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春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久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健,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月琴做学科深度学习专题报告。
此外,参与研讨交流活动的专家还有: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吴正宪,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吴欣歆,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高级教师孙峰臣,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尚志,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教研员、特级教师汤清修,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副研究员姚建欣,中国教研网执行总编、高级教师朱立祥,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教学处副处长、研究员何成刚,新疆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刘新宇,以及来自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罗滨校长和付丽、孙京红、夏满、周曼云、黄延林、李大永、孙铁玲、马朝华、陈颖、刘汝明、张威等学科教研员,就学科深度学习的落实展开了研讨交流。
专家报告
学科沙龙
接下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助理黄群飞老师以《多元开放 全面育人》为题、北京市十一学校王春易副校长以《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为题、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刘莹主任以《用课程改造学校》为题,介绍学校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
12月13日下午,第六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暨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成果交流会圆满闭幕。会议聚焦“实施深度学习 推动课堂革命”,探索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实践途径,为与会代表带来一场学术盛宴。大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成果的分享交流,为教研转型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引领和专业支持。
此次会议在海淀区成功举办,教研、学校及教师深度参与,展现了海淀特色与风采,是对海淀区“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成果的极大肯定,也进一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项目研究成果的交流、借鉴、融合。未来,海淀区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做教育改革探索的先行者。
文:付丽、柯珊、徐国珍、田圆、刘忠新、黄延林、李大永、尹博远、张荣慧、杭跃男、田树青、李静
图:王立辰、张烨、徐磊;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十一学校、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协助拍摄
统稿:王梦、杨智君、刘丽丽
编辑:夏玲玉、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