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23日,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课堂教学研讨会在北京海淀举行。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和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承办,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协办。
图1 会议现场
专家沙龙
专家沙龙的嘉宾有: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彬福、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副主任王建平、华东师大学教授王祖浩、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尹少淳、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KY.COM副校长支瑶聚焦三个关键问题,主持沙龙活动。
图2 专家沙龙现场
图3 KY.COM副校长支瑶
图4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彬福
图5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副主任王建平
图6 华东师大学教授王祖浩
图7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尹少淳
图8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
问题1:结合22日下午现场课,您认为在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变革实践中,老师们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需要优化改进?
王建平:在英语现场课中,可以看到教师是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①关注语言整体性的学习,而不是单纯知识技能的学习;②在课程设计中聚焦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当作学生学习的重要线索;③注重课堂的活动化,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思考、表达。
在教学实施方面,教师还需要关注课堂节奏、师生互动方式与内容的及时生成,让课程“活”起来。
张彬福:从语文学科视角,我们要从三个方面“走出来”:①从以文本解读为唯一目的的教学中“走出来”,以文本为载体,全面育人;②从老师滔滔不绝的讲授中“走出来”,组织学生进行良性、有效的互动学习。③从过分模式化的课程中“走出来”,从学生认知规律、课程内容实际、教师教学实际出发,上有效的课。
尹少淳:在观摩课中看到老师“模式变革”“系统变革”的尝试,在实践中还需进一步思考两个问题:①“核心素养”概念的原点,变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面向未来、有问题解决能力”的学生。 ②学习方式变革”的本质,无论是项目式学习、PBL、单元学习还是大概念,核心在于用关键问题组织课程内容,锻炼学生思维,让知识贯通起来。
王祖浩:核心素养是孩子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武装”和“准备”。我们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能教条化,有三点供思考:①核心素养是理想。教学要将理想通过课堂内容表现出来,因此要加强对内容的思考。②学习方式变革要有选择。变革与学科本质、与学生思维方式不相容的方式;保留优质的、有效的学科教学方式。③关注学科基础。没有知识作为基础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要将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深度链接起来,梳理适合不同学习内容的学习方式。
问题2:在落实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中,老师们遇到的困难是什么?高校、教师研训部门、学校能为老师们提供哪些帮助?
王殿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这一问题:①以前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关注是无意识的,现在和未来老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核心素养。②学科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它自己的贡献,每个学科要发挥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最大贡献,只要教和学的方式是对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能发展。③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关注知识如何产生,引导学生思考、琢磨、探索,这是培养素养的关键。
问题3:在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请提出一条有效的策略。
王建平:从英语学科的角度来说,话多和失语是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应该增加学生的视角:一是对学生学习内容的优化,课堂内容多不等于丰富,不断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二是重视学生的学习历程,关注学生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要经过什么样的过程,学生和老师在探究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学习经验的构建。
张彬福:课堂上有待改进的其中一个方面,是教师提的问题思维容量不够,如果只讨论“对和错”“是和不是”,是把学生思维引向了简单化。①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上要学习解决有价值、有思维挑战性的问题。②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思维品质,强化老师的思维力度。
尹少淳:大多数老师习惯“河段思维”,其实老师特别需要“全流域思维”。①对于新概念的提出,要有理性的认识,寻源溯流,对既有经验采取扬弃的态度,过去好的东西依然要保留,也要融入新的转化过程中。②在教学的流程中,应该是不断设置一些小障碍,让学生去克服,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能力。
王祖浩:内容的优化是当今老师们要关注的关键点。①用整合的思路来研究内容,用整合的思路把核心素养融入到课堂。②内容研究,需要老师们脚踏实地研究学科、研究学生,这样一堂课的内容不是单一的结论,让学生的收获更丰富。
王殿军:①我们总是以知识为中心,导致教学内容多、深、难:从培养素养的能力来讲,并不是知识越多越好,我们要充分挖掘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对素养培养的作用。②知识被人为的分成不同的领域和学科,缺少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综合学科以问题为导向,才能引导孩子思考,才能把他的学习引向深入,才能启迪他的智慧和思维的发展,也就是内容上和学习方式上要有改变。
学科教研基地论坛
海南省海南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陈辉主持学科教研基地论坛。
图9 陈辉副校长主持会议
一、教育部课程中心普通高中语文学科宁波教研基地
图10 教研员褚树荣交流分享
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褚树荣以《追求共同价值观》为题,介绍了“教育部课程中心普通高中语文学科宁波教研基地”的教研规划、实施策略、工作内容和阶段性成效。
一、基于规律,规划工作
基地教研工作规划应遵循语文学科特点、教研工作特点和教师专业成长规律。1.从课标规定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出发,设计教研项目、分解任务群和确立活动主题。2.关注教研工作的间接性,教研功能的多样性,教研内容和空间的灵活性,以及效果的滞后性。3.遵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规律,聚焦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引领老师发展。
二、取法乎上,策略优先
1.高端原则:立足学科前沿、探索教学难点、总结理论模式、关键处引领示范。2.中庸原则:扣其两端,兼顾理论和实践、教学和课务、个体和群体、考试与教改等关系。3.整合原则:内容整合、项目并进、彼此渗透,避免重复无效。4.系统原则:清醒认识学科内部结构,及时应对教研外部变化,系统设计教研主题。
三、区分内容,双管齐下
1.规定动作,是教研室的传统项目和行政下达的临时任务,要求合格规范;2.自选动作,是根据学科特点、课改热点、教师诉求,独立策划的教研项目,需要工匠精神、精品意识。
四、以点带面,创出成效
语文教研基地取得了丰富的阶段性成果,包括著作、论文、获奖课例等教科研成果,以及线上线下教研资源等,这些都离不开“教育情怀+语文责任+专业理想+工匠品质”的价值观念引领。
二、教育部课程中心小学英语学科上海教研基地
图11 教研员朱虹交流分享
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小学英语教研员朱虹以《上海‘小学英语单元教学’十年路》为题,回顾了上海小学英语单元教学的历程,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一、上海小学英语单元教学历程回顾
1.准备阶段:2007年—2009年,指向教学内容。包括文本再构设计、独立语段教学和应用性阅读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材观。
2.尝试阶段:2010年—2012年,指向教学方式。包括单元目标、内容、过程设计,改善了教师的语言观。
3.实施阶段:2013年—2014年,指向教学结构。提出了“单元统整,内容整合,语境带动,语用体验”的实施要求,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
4.规范阶段:2015年—2017年,指向教学规准。提出了目标导向、活动推进、资源支持、评价伴随、精准指导五方面要求,改善了教师的评价观。
二、上海小学英语单元教学未来展望
通过十几年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2018年—2020年,开启了指向质量的优化阶段,对单元整体教学提出三个方面进一步优化的要求:①完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素;②完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方式;③完善单课整体教学设计过程。
三、教育部课程中心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海淀教研基地
图12 陈颖主任交流分享
KY.COM高中教研室主任陈颖以《区校教研协同 助力教师发展》为题,从项目介绍、实践过程、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向与会者介绍了海淀区学科教研基地项目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一、项目介绍
海淀区学科教研基地项目以学校为建设主体,通过微项目、微团队“双微”驱动,解决学校面临的重难点问题,探索区域教研、学校教研的深度融合。
二、实践过程
项目通过深入调研、精准诊断,项目载体、破解难题,培育优秀、示范引领,促进学校课程教学教师团队专业发展。
1.深入调研,精准诊断:将学科基地调研纳入学期调研计划;明确调研对象、调研形式、调研主题内容,优化完善调研方案。
2.项目载体,破解难题
通过“绿色成长”学科德育、“学业评价”等项目,“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深度学习”等课题,解决以下教研转型难题:
①从学科教学转向课程育人
②从知识获取转向素养提升
③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④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实证
⑤从统一教研转向个性发展
⑥从专家讲授转向教师众筹
3.培育优秀,示范引领:搭建核心素养与学科教育系列论坛、学科骨干教师成长教学实践论坛,为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将成果应用于“5+M+N”研修课程实施,发挥学科教研基地辐射引领作用,引领青年教师成长、带动片区学校学科组建设。
三、未来展望
1.进一步围绕学科基地建设提升教师学科育人能力;
2.实现基地校优势学科教研组由规范型到研究型再到创新型的稳步提升。
四、海淀区中学学科教研基地
图13 高江涛副校长交流分享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高江涛以《微项目撬动‘学’与‘教’的变革》为题从“对学科教研基地的认识、学科教研基地的建设经验、学科教研基地的建设成效”等方面交流分享。
一、对学科教研基地的认识
高校长介绍了学校目前拥有的13个海淀区的学科教研基地概况,学校在海淀进校引领下通过微项目、微团队聚焦学科本质核心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师学科教学能力。
二、学科教研基地的建设经验
高校长以学校物理学科教研基地为例介绍基地建设经验。
1.科学诊断学生问题,聚焦关键问题,破解难题;
2.通过构建机制,组建微团队、开展微项目,实现双微驱动;
3.围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变革学习方式。
三、学科教研基地的建设成效
学校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在区域层面统筹规划与指导下,实现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教师队伍、课程建设等多方面发展。
学生层面: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协作精神,提升科研素养,提高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
教师层面:激发教师动力,满足并引领教师发展需求,实现教师再学习,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克服职业倦怠,增强教师幸福感;
课程层面:活动课程化,课程体系化。
大会总结及闭幕式
图14 罗滨校长做大会总结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罗滨带领大家观看短片,回顾大会精彩内容。罗滨校长用三个关键词对大会进行了总结。
一、收获
参会人员多:本次大会汇集了各级领导、专家、一线教师、校长、教研员等1000多位教育同行,凝聚多方智慧。
内容丰富:本次大会关注学生和教师的成长,紧密围绕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改进、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影响力大:全国26个省,65个城市,近300所中小学、教育机构参与和支持,22家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对此次大会进行了全方位的实时报道,与全国教育同行共享会议成果。
成果丰硕:3位校长的主旨报告,1个专家报告,5位专家组成的学术沙龙,4位全国教育同行的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经验分享,32位教师经过反复打磨的精彩课例,46位理论和实践专家对现场课展示的精彩点评,1位国际专家的专题讲座,众多理论和实践成果在交流中共享、借鉴、融合。
二、期待
对教师而言:进一步聚焦“如何选择单元学习的主题?”“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如何表述?”“素养如何达成,如何评价?”等问题,持续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深入落实。
对区域和学校而言:校长和教研员应该具有“双核能力”,即课程领导力和学术影响力,为教师提供指导、链接资源,最终成就教师和学生。
二、感谢
感谢信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部、北京市、海淀区领导以及与会代表们对海淀进校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感谢分享:所有老师和专家们倾情分享,主题明确,内容详实而丰富;
感谢协同:各地教研室和中小学校共享具有地域特色的课例和经验,清华附中、首师大附中以及清华附小在场地、设备和人员上提供了全面支持;
感谢同事:海淀进校的大会筹备团队标准高、规划好、投入多、毅力强,大家敬业、专注、坚韧的精神为本次大会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转提供了力量。
罗校祝贺大会圆满闭幕!期待在第三届课堂教学研讨会和第四届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中与大家再相聚!至此,第二届课堂教学研讨会圆满闭幕。参会教师彼此赋能、共同成长,她们表示,此次会议是一场学术盛宴,也是自身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大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课堂教学优秀实践成果的分享交流,促进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变革路径的深度研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全国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引领和专业支持。
统稿:王梦
文:张荣慧、李程、陈婷婷、张镕涵、张乃新、田彭彭、刘丽丽、杨智君、王刘依、安园
图:王立辰、张烨
编辑:高琳、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