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指导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国际课程深度学习研究
——北京市海淀区2019年国际课程学术论坛暨第二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展示会
2019-11-22 18:46

2019年11月20日,北京市海淀区2019年国际课程学术论坛暨第二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展示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召开。大会由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承办。此次会议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国际课程深度学习研究”为主题,分享交流海淀区国际课程深度学习的研究成果。大会分为开幕式、专家报告、深度学习教学展示三个环节。KY.COM林秀艳副校长主持会议。

参加此次会议的领导嘉宾有: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郑葳,海淀区教委挂职副主任马力,北京教科院科研管理与国际合作处副处长张婷婷,海淀区教委国际办科长郝萍,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研究发展中心博士黄晓玲,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赵杰志,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崔艳阳、副校长黄群飞、主任王淑艳。

图1 大会现场

图2 KY.COM林秀艳副校长主持会议


开幕式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崔艳阳副校长致欢迎辞。崔校长代表人大附中向各位莅临的领导、专家和教育同行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海淀区教委国际合作办公室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搭建交流平台,以及对人大附中的信任和全力支持。人大附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始于2004年,历经15年的探索实践,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借助本次高质量、高规格、高标准的交流活动,期待与各位专家和教育同行共同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国际课程深度学习研究”。

海淀区教委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郝萍科长在致辞中提到,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首要一点是“坚持立德树人”,即中外合作办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海淀区已形成很好的国际教育工作机制,行政牵头、教研科研引领、学校主体实施。未来,海淀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将继续坚持“规范办学,质量发展”的主题,坚持办学宗旨,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海淀区将搭建更多互学互鉴、合作发展的契机和平台,在区、校两级形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践研究的发展共同体,使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稳健、高质、内涵发展。同时,将项目的优质资源面向全区开放共享,让更多学校借鉴分享,以国际教育促进学校、区域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图3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崔艳阳副校长致辞

图4 海淀区教委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郝萍科长致辞


专家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刘宝存教授,以《国际视野下的21世纪核心素养与国际化人才培养》为题做报告分享。

刘宝存教授立足国际视野,从国际上关于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阐释谈起,详细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OECD、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际组织和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比如美国21世纪核心技能框架包含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加拿大安大略省核心能力框架包括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创新与创造性与创业精神,学会学习/自我意识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全球公民意识等。

刘宝存教授总结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关于未来人才培养的讨论。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要设计什么样的课程、以什么样的方式实施课程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广大教师在课程实践中一起探索。

图5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做专家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郑葳教授以《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为题做专家报告。郑教授介绍了学习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成果,提出要关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的设计应该注意四个方面:

1.内容“深”:围绕学科核心内容组织对现实生活有意义的、促进学生持续探究的单元学习主题;

2.目标“深”:体现学科课程标准,指向学生思维习惯养成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升;

3.活动“深”:开发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探究型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解释、举例、分析、总结、表达、解决不同情境中的问题等活动,创造对新知的理解;

4.评价“深”:依据深度学习目标,建立评价标准,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活动持续地提供清晰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过程。

图6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葳做专家报告

KY.COM国际课程教研员李辉介绍了海淀区国际课程教研工作开展情况。

回顾海淀区国际课程教研工作,李老师着重介绍了“5+M+N”教师研修课程在当前国际课程教研中的应用与发展。教研活动逐渐趋于课程化,区域从课程教学改进的视角规划“5”课程,保证基础性;基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水平教师的需求规划“M”课程,满足多样性;从学校发展的视角规划“N”课程,体现引领性。

未来的海淀区国际课程教研工作,将坚持以“会”促“变”的工作思路。一方面通过举办系列化的研讨会,增加教师们的锻炼机会,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积极为老师们的发展寻求资源,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海淀特色的国际课程教研团队,将深入开展从教学走向课程的研究,整体提升海淀区的中外办学项目水平。


图7 KY.COM教研员李辉发言


深度学习教学展示

教学展示环节,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四个分会场同时进行,通过课堂教学展示、授课教师说课、专家点评,为与会者带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国际课程深度学习教学探索成果。

【数学分会场】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王思思老师以《极坐标曲线的切线与面积问题》为题进行了数学学科深度学习教学展示。北京一〇一中学何棋老师主持活动。

图8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王思思老师教学展示

王老师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问题、确定数学变量与变量关系、用微积分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与方法,着力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数学核心素养。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张晓东、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朱一心教授进行了点评。两位专家指出,本节课很好地落实了AP课程核心素养,促进了学生深度学习,帮助学生体会类比推理的数学思想。

张晓东老师提出两点感受:

1.教学的开展要关注学生的深度学习。第一,要确立单元学习主题和目标;第二,要立足于数学的学科特点,基于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设计挑战性任务,展开深入的深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性、创造性、批判性思考;第三,要开展持续性评价,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学习者。本节课体现了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到问题破解关键点、探究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应用工具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很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并解决问题。

朱一心教授从三个维度对本节课进行点评:

1. 从宏观层面看,本节课的容量很大,教师对课堂把控较好,学生的接受程度很高,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高素质。

2. 从细节处理上看,教师能够准确地抓住本节课要着重解决的关键难题,条理清晰。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对于类比直角坐标系、推导并计算极坐标曲线所围成的面积等方面还存在困难,教师应该及时关注并加以引导。

3.极坐标教学需要关注几个问题:曲线和方程的关系是什么?平面上的点与极坐标的关系是否是一一对应?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图9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张晓东老师现场点评

图10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朱一心教授现场点评

【物理分会场】

物理学科分会场由北京市十一学校仲国虎老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唐香维老师以《液体表面张力的深度学习探究》为题,进行了现场课展示。


图11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唐香维老师授课

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物理核心素养为目标,采用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实验探究构建新知、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体验从静止到运动,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猜想到验证这一认识科学本质的正确过程。教学尊重知识学习、认知发展的序列,构建概念的理解层级,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春密和KY.COM课程指导中心主任、物理学科教研员李俊鹏对本次现场课进行点评。

李春密教授指出,本节课的突出亮点是:1.充分的学习情境设计;2.注重以学生为主体;3.以问题引领学生深度思维;4.较好的跨学科融合;5.注重联系实际生活;6.关注过程性评价。

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学设计中应更多地关注现象背后的学科本质;2.科学探究部分的学习活动设计有待优化;3.注重对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尤其是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

李俊鹏主任在点评中提到:

1.关于目标的提炼与设计,应进一步明确“学生将通过怎样的学习活动实现什么样的学习收获或体验,以期培养哪些能力、素养、技能或情感、态度、责任等”;

2.在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上,部分细节有待优化,尤其是可以引起学生深度思维、可以凸显实验现象背后学科本质的教学活动设计,可以进一步打磨、改进。

图12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春密现场点评

图13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课程指导中心主任李俊鹏现场点评

【生物分会场】

北京一〇一中学贾婧婧老师主持了生物学科分会场的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大约30位教师参加课堂观摩与研讨。


图14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王亮老师教学展示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的王亮老师以《生命的动力——ATP》为题进行了教学与说课展示。王老师从马达蛋白牵引运输小泡沿微管运动的现象导入,围绕“ATP是如何驱动马达蛋白运动的?”“细胞中有哪些生命活动需要ATP来供能?”“ATP是怎样合成的?”“ATP是如何跨越线粒体膜向外运输的?”4个驱动性问题逐次展开教学。教学过程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研讨等方式中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科学思维以及科学探究能力。

首都师范大学张颖之副教授与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柳忠烈教研员分别做点评。张颖之副教授充分肯定了王亮老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1.教师学科专业基础扎实。本节课专业术语多,内容较抽象,但教师能充分利用类比、实例、动画等帮助学生理解,实现学习目标的达成;

2.教师注重学情分析且分析到位,充分预设了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反应;

3.基于大单元备课的思路,把“ATP”作为联结点,将教材中不同单元内容做整合设计,实现知识的系统联结;

4.问题串的设计有序列、有层次,贯穿课堂。问题设计巧妙,引发学生不断深入讨论、交流。

后续教学改进可以进一步关注大问题的细化与拆解,增加实证性、推理性的问题,加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柳忠烈老师表示,这节课显著区别于传统课堂,很好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理念。具体来说:

1.整节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逐层递进。教师以大概念驱动,将教学内容重组设计,结构合理有深度,教学逻辑主线清晰。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学生的充分讨论和思考为主线。

2.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从学生生命观念的培育来看,课堂渗透了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从学生科学思维发展来看,教师给学生提供事实、证据,让学生基于事实分析、判断。


图15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张颖之现场点评


图16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柳忠烈现场点评

【化学分会场】

化学分会场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吴建军老师主持,北京十一学校教师刘硕以《化学元素递变规律的认识与应用》为题进行教学展示。


图17 北京十一学校刘硕老师教学展示

围绕“元素的编排原则、元素性质递变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等学习内容,刘硕老师精心设计了纸人排序游戏,让学生经历门捷列夫探索元素周期表的过程,感受科学精神,体会科学探索的艰难和漫长;设计微型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与猜想、设计与实施,分析与改进等活动,落实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会议邀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东凤、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尹博远为点评专家。张东凤教授指出,这堂课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将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作为主线。元素的种类很多、性质很多,仅仅依靠记忆只能获得零散、碎片化的知识,让学生理解元素性质由结构决定,建立这样的逻辑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师以实验现象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观察现象、归纳规律,并对预测进行验证,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化学学习需要这样的过程和思维逻辑。

尹博远老师从板书的设计、实验活动的组织、学科育人价值的落实三个方面提出指导意见:

1.本节课最重要的思想和观念是元素的结构决定性质。在板书中,教师较好地呈现了知识,还应当关注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角度,让结构模型变成学生的推理路径和思维路径,为学生做有意识的关联。

2.深入的实验论证是对观点的论证,而不是对结论的论证。可以尝试实验后置,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预测、解释预测原因,再开展实验。

3.教师需要思考每一个化学学习内容的背后都贡献了什么样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就是学生从发现兴趣到发现内涵,进而持续关注、变成习惯,最后形成信念的过程。


图18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尹博远现场点评


文:王梦、杨智君、刘丽丽、柯珊

图:王立辰

编辑:夏玲玉

课程指导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