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背景:2019年7月6-8日,KY.COM召开第九届暑期全员研修。海淀进校全体教职工,海淀进校教育集团领导、干部、教师代表,以及来自北京海淀区、通州区、延庆区、河北、浙江、湖北、内蒙古、黑龙江等兄弟单位和中小学的同行,共计360余人参与了本次研修活动。本次研修聚焦“课程视域下的教学与教研”这一主题,通过专家讲座、主题沙龙、工作坊、分享交流、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共同探讨新时期教学与教研的路径和策略,明晰区域教研机构在新形势下改革的方向和着力点。
7月7日,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九届暑期全员研修持续推进,内容包括专家讲座、分享交流、团队风采展示、团建活动、晚间工作坊研讨等环节。
专家讲座:教研员专业身份建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宋萑教授作题为“教研员专业身份建构”的报告,拉开第二天全员深度研修的序幕。这是本次研修的第三场专家讲座,赵杰志副校长主持。
图1 赵杰志副校长主持活动
宋萑教授围绕三个方面向与会者做了分享。他指出:
一、学习本位教育变革
1.未来教育,学习本位属性。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课堂是开放的,课程多元化,学校是资源提供者,社区是共享资源的提供者,城市与国家提供资源与保障。
2.未来教育,学习、学校无边界。时空界限联通,课内与课外连通,课程与学习资源贯通,学校体系衔接连通,学校与社区资源共享,城乡资源共建共享,跨区域、跨国资源共享等。
二、教研员角色演变
1.逐步探索新兴职能。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研员角色在原有的组织教学研究、组织教师学习、教学指导、试卷编制等传统职能基础上,逐步探索新兴职能,包括政策咨询、教育教学研究、教改实验、课程开发、教材组织、教师培训及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校本研修指导、教师指导、检查评估、试卷设计分析、综合素质评价等。
2.建立教研员能力结构。建立以“学术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指导能力”“教育测评能力”为核心的教研员能力结构,提升专业领导力。
三、教研员作为学习领导者
1.作为教师学习的领导者。教研员要建立教师学习愿景,设计与组织教师学习活动,提供教师学习资源,营造教师学习环境,创设教师学习共同体,引领教师实践知识库建设,促进跨界学习与行动理论构建。
2.作为学生学习的领导者。教研员要引领学校和教师关注学生学习,促成教师发展支持学习的能量,引导教师基于学生学习来设计教学,指导教师营造学习环境、建立课堂学习共同体,推进为了学习的评估和作为学习的评估,引领教师研究学生学习和知识建构。
图2 宋萑教授做报告分享
图3 暑期全员研修现场
分享交流1:“5+M+N”教师研修课程优化与实施
海淀进校从2016年起,在教研转型大背景下,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各学科、各学段全面推进“5+M+N”教师研修课程的规划与实施。三年探索与实践,教师研修课程全面升级提质。如何进一步优化,实现“5+M+N”教师研修课程从1.0版走向2.0版,在7月6日晚间工作坊的深度研讨与超强头脑风暴后,7个组充分地交流与分享。姚守梅副校长主持活动。
图4 姚守梅副校长主持
语文组:牛玉玺老师代表语文学科组以“一张课表的故事”,分享了优化“5+M+N”研修课程的实践与思考。回顾过去,聚焦研修主题,基于调研数据,不断优化关键问题,建构研修内容,达成研修目标。面对未来,提出构建2.0版研修课程的三点设想:树立以人文本的研修理念,构建纵向贯通的研修课程,整体提升语文学科教师研修课程品质。
图5 牛玉玺老师分享交流
数学组:梁静老师代表数学组作交流分享。回顾过去、反思现在的过程中,数学组基于对本源问题“为什么要做‘5+M+N’课程”的思考,提出“5+M+N”2.0版的设想与优化路径:从孤立走向融合。5、M、N课程不是孤立的,既可以从5去思考M、N,也可以基于现实问题,从M(或N)去思考其他两项,充分体现研修课程多元化、整体性、系统性的融合。从单一走向多元。研修形式从“线下”走向“线上+线下”;研修内容从“核心课程”走向“核心课程+特色课程+习惯培养课程”;研修对象从“面向全体”走向“面向全体的同时特别关注青年教师、关键期教师、教学干部等人群”。
图6 梁静老师分享交流
英语组:左小玉老师代表英语组以案例形式展示了教师研修课程从1.0版到2.0版的优化过程,明确优化路径:1.加强5、M、N课程之间与内部的逻辑关联:聚焦、细化;2.加强各年级教研员之间的交流,集思广益,改进研修课程设计;3.系统收集教师、学生对研修课程的反馈数据,改进课程内容。
图7 左小玉老师分享交流
科学组:尹博远老师代表科学组分享研讨成果。思考2.0版“5+M+N”课程的三个发展点:课程依据更科学,课程设计更系统,课程实施更精细;畅想2.0版课程的效果和目标:零散的课程串起来,静态的课程动起来,纸面的课程站起来,台上的课程走下来。
图8 尹博远老师分享交流
文综组:李慧敏老师代表文综组从教师研修课程1.0版到2.0版的改进方向和改进策略两方面进行交流。改进方向:明晰学科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关注过程性以提升教师的获得感,完善学科教师研修课程的系统设计。改进策略:从系统的角度规划课程内容、调整课程实施方式;从丰富课程内涵入手,深化课程的主题性和目标落实。
图9 李慧敏老师分享交流
艺术、体育、技术组:谢娟老师代表艺术-体育-技术组分享从1.0版走向2.0版教师研修课程的思考。组内研讨达成共识,2.0版研修课程设计要基于教师的发展目标,更准确地进行需求调研,更精准地提炼关键问题,设定可检测的课程目标。凝练研修课程的优化策略:基于三个学科教师技能形成规律,调整课程实施策略,适当开展专项集中研修;基于三个学科教师技能一致性特点,在M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开展中小学跨学段研修;基于研修目标,开发更具实效性的课程评估工具。
图10 谢娟老师分享交流
学前、职教、综合组:董捷迎老师代表学前-职教-综合组分享小组研讨成果。以职教研修课程为例,明确“5+M+N”研修课程定位,5、M、N课程之间形成完整闭环,相互关联、互为促进。“研-修-训”一体化策略是“5+M+N”研修课程的保障,区级研修引领下的校本、学科三级研修联动促进课程高效实施。
图11 董捷迎老师分享交流
三年探索与实践,“5+M+N”学科教师研修课程从1.0版走向2.0版,学科教师面对新课改持续推进背景下的各种挑战,从老师视角与需求出发再优化,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角度出发再优化。课程视域下,为教师的职后学习提供有配餐、可选择的课程。
专家点评
在7个组分享交流后,北京开放大学原副校长张铁道,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宋萑和海淀进校常务副校长申军红对各组的分享做了深入点评。
北京开放大学原副校长张铁道,对海淀进校教研员的专业实践与研究表示充分肯定,他谈到:1.海淀进校教研员已走在“教师学习领导者”的路上。海淀进校之所以是海淀教育的金名片,是因为每位进校人都有“含金量”,每个人的工作都有“点金术”。“5+M+N”教师研修课程真正是从课程视角思考问题,这是一种教研创新,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普适性;2.“5+M+N”教师研修课程创新了学术框架行动研究的模式。教师研修课程是创造性的实践,印证了课程的重要内涵,即课程是连续不断的教学过程。教研员受益于“5+M+N”教师研修课程的同时,引领、成就服务对象,即教师获得巨大受益,让教研更具底气;3.海淀进校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教研员培训课程。海淀进校作为全国教研的领军性机构,担负重要的社会职责,期待海淀进校在教研员专业能力提升、专业培训课程开发与推广方面做更大贡献,以更好地引领、帮助全国教研工作的推进。
图12 北京开放大学原副校长张铁道点评
海淀进校常务副校长申军红从区级教办对规划和管理的角度,强调了在区域继教整体课程体系中5+M+N教师研修课程的重要定位。
1.5+M+N课程是区域教师研修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基于海淀区研训一体的背景,5+M+N的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的课程,5年至少每个老师要完成10学分,其中部分N课程是属于选修课。这是区域所有教师必须要完成的。
2.5+M+N课程的定位是面向全体,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形成素养导向的学科教学知识和经验策略,推动素养导向的教学实践。从PCK的角度看,5+M+N课程是教师PCK的形成过程。
3.5+M+N课程具有四项重点:研究核心素养在具体内容中的体现和关键问题;探索促进核心素养落实的教与学方式及转变策略;研发素养导向的教学案例,反思实践经验;研究支持素养导向教学的学习评价和作业。
4.2.0版本是研修课程的优化升级。应该具备的要素和标准有:需求分析(教学能力水平诊断);研修目标(明确、可衡量、可实现);研修主题(聚焦关键问题);研修内容(跑道):课程模块、课程专题、内容要点,素养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可行策略、工具)、逻辑清晰、循序渐进、内容统整,5+M+N是整体规划设计,每一类课程的内容也要自成体系。课程实施(动力):形式符合成人学习特点,学习活动的多样性、挑战性、自主性、合作性,参与体验,众筹学习,优质资源支持;课程评价:柯氏四层评估,反应层(现场观察、访谈、教师问卷),学习层(学习小结、测评),行为层(课堂观察),结果层(访谈、观察、学生问卷);形成闭环。
图13 海淀进校常务副校长申军红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宋萑点评:他认为教师研修课程是实践上的巨大创新,非常具有推广价值。同时,可以在一些地方进一步完善:
1.进一步加强对学习者的分析。包括教师能力提升点在哪里?如何支持教师解决问题等;
2.进一步为教师提供学习工具。教师学习需要支架支撑,要依据教师能力思考、判断,提供差异化的支架,设计挑战性的任务,促进教师素养提升。
3.教研员要在过程中不断反思。海淀进校做了非常丰富的探索,应该将探索过程中的数据收集起来,变成动态、增量的数据库,在过程中不断反思、改进。
图14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宋萑点评
分享交流2:团队风采展示
各个部门团队用多种形式讲述了各个部门团队在本岗位上工作的思考、价值定位、服务全区的内容与方式,以及工作思路等,通过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优质提升,为区域优质教育发展做贡献。风采展示环节由罗滨校长、王世东书记共同主持。
一、技术团队:平凡的人,成就优秀的团队
支瑶副校长介绍到,信息与技术中心由14人组成,是一个集技术学科教研培训、教育技术专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为一体的综合部门。
图15 支瑶副校长介绍团队
作为部门负责人,钟建业主任提炼了团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关注的两个方面(人和事)和三个原则(视野、程序、标准);金文老师分享了技术学科“人工智能如何在基础教育落地、基于课标提升专业技能、迈向学习方式变革的专项研究”三个教研故事,提出要做具备双核能力的优秀教研员;陈雪梅老师用一组数字展示了教师教育平台从“需求调研、框架构建、系统优化到流程改进”的五年历程,平台上线将为智慧型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数字化的支撑。本学期以来,信息技术团队支持新旧两址研修活动2151次、8604课时、96137人次,用心为每一次活动提供技术保障,引领学校教师的教学,确保海淀教育的高质量。
图16 技术团队分享交流
罗滨校长点评:技术团队紧跟学校工作改革与节奏,心在一起、爱岗敬业在一起、拼搏奉献在一起,一群平凡的人,一起把一件件平凡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就不再平凡,这是海淀进校一支优秀的团队。
二、师训团队:优秀的团队,成就每一个人
申军红副校长介绍到,教师发展中心包括6个子部门,涉及学前、小学和中学3个学段,涵盖普教和职教,通过人性化的发展理念、制度化的团队建设和有特色团队文化,为不同年龄阶段和发展时期的教师搭建平台,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图17 申军红副校长介绍团队
学前研修室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向大家呈现了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和学前教研员的工作特点;师训部王永祥老师讲述了教师培训从任务走向需求、从离散走向系统、从讲授走向众筹的十年历程;职业教育研修室坚持“研修训三位一体”,构建多专业跨学科融合的职普(社)职教特色研修课程,倾力演绎“职教二人转”;培训教务组以“优质+热情”的服务、“专业+创新”的管理、“进取+和谐”的团队,全面保障教师发展中心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倾力打造全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平台、交流平台、成果推广平台和服务平台;体育研修室用丰富、实效的研修活动,推动区域体育教学改革,让教师获得专业成长,让学生享受体育课的乐趣。
图18 师训团队分享交流
2017~2019年,教师发展中心服务全区414所学校(幼儿园)、146252人次、承担和参与课题研究34项、发表论文121篇、研发精品课程65门、市级以上会议交流105次、支教 48个地区(辐射10990人次),做专业的培训者、做专业的培训。
王世东书记点评:与培养单个人相比,建设一支优秀的团队,可以让所有人变得更优秀。师训团队用关心温暖着每个人,用文化凝聚着每个人,用事业激励着每个人,用项目给每个人赋能,从而唤醒每个人专业发展的自觉性。
三、教研团队:我们的大教研故事
姚守梅副校长介绍,大教研团队来自小学教研室、中学教研室、课程指导中心、质量评价中心、资源建设中心、教科室、名师工作站、教学服务中心8个不同的部门;由110人组成,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学段最全、学科最多、名师最多;正如罗滨校长所说,他们只做学科教研,但是他们跳出学科来思考,以更宽广的视角做学科教研。他们的学术水平代表了海淀进校的学术水平。
图19 姚守梅副校长介绍团队
八个部门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了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思路方法和亮点:
1.学段教研故事。小学教研室柏春庆和左小玉两位老师,以“小蜗牛的成长”为题,通过对话的方式讲述了团队在评价工作中的成长与感悟;
2.学科教研故事。中学教研室周曼云老师以“语言文化立根,研修课程培土” 为题,讲述了课程视域下语文学科的教研故事,体现了语文人对学科本质的认识和语文实践的思考;
3.毕业年级教研故事。杭跃男老师代表毕业年级分享了几封“家书”,呈现了毕业年级教研员的主要工作,包括研制“教研大礼包”,帮助老师们由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的研修者;保障教学进程始终朝向核心素养的达成;专业的试题命制作为标尺,诊断和促进学生学习。他们的工作充分体现了毕业年级教研员以专业的工作方式、以拼搏超越的工作精神,服务海淀教育发展、成就海淀高考辉煌;
4.教务创新服务故事。罗梅吟老师以“教务处阅卷的魔箱”为切入点,展现了教务工作如何服务教研工作,以及服务于学校的考试、阅卷、成绩统计等,他们的工作量大、细致程度高、程序繁琐,但是以清晰的工作思路、合理的工作机制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5.资源建设助力教研故事。吴建伟老师通过《一二年级数学研修课程》的案例,呈现了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如何解决“缩短建设周期、保证在线研修质量、促进在线互动等”难题;
6.课程指导中心。课程指导中心刘丽丽、柯珊两位老师以“永守初心,努力前行”为题,从“202份课程方案、9门研修课程、167次下校指导、6项研究成果”,分享了他们工作开展的思考和策略;
7.质量评价中心。张荣慧、王梦、王帅鸣三位老师围绕“你所理解的评价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从推理、测量、价值判断三个视角分享对于评价的理解;
8.教科室。杨智君老师以“做幸福的科研人”为主题,从一名新教师的视角,讲述了教育科研日常工作的两个故事;
9.名师工作站。韩巍巍老师用“传承、初心、使命、挑战、创新”为关键词,讲述了陪伴名师成长的故事。
图20 教研团队分享交流
罗滨校长点评:从若干个教研中心朴素的故事里,我们看到故事的主人公—教研员们,是如何思考和工作的。在大教研中的每个小团队、每个人,以专业、敬业的工作态度,直面课改带来的各种挑战。教研员们互相支持,走出“指导课堂教学的舒适区”,从课程育人的角度进行实践探索,不断超越自我,彰显了教研员特殊的品质。课程、教学、评价、资源建设,环环紧扣,将教研创新、转型升级落到实处,将教研活动转变为学科教研课程,展现出整个大教研坚定、坚持和坚韧的进修品格。
四、行政团队:这就是行政团队
王世东书记介绍,行政团队由18人组成,包括党校办、财务室、后勤、三春晖,他们在学校各项工作默默奉献,为教研提供专业服务。行政团队由年龄最大的宁志平老师和新入职的董文慧老师以小品形式生动讲述了团队成员繁杂的日常工作。
图21 宁志平老师与董文慧老师代表行政团队分享交流
党校办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提供专业化管理和服务,保障学校的平稳高效运转;财务室以“仔细、仔细再仔细,认真、认真再认真”的工作理念,不出丝毫差错;后勤力量保障着校园环境、饮食安全,提供人性化服务,并为新校址建设贡献力量;三春晖秉承“服务海淀教育,擦亮进修学校金色招牌”的宗旨,为海淀区中小学校提供教材教辅的发放,统考试卷的征订、印制及发放等服务。
图22 行政团队分享交流
王世东书记点评:行政团队的工作关乎海淀进校每一个人的工作与生活质量,他们始终凝聚在一起,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取得了令人非常满意的成绩。
王世东书记总结到,海淀进修是全国领先的教研机构,全体进修人要做真正的专家,专业在手、不负使命、不惧艰难,做最优秀的进修人。
罗滨校长总结到,于军书记7月2日来到海淀进校调研时,指出海淀教师进修学校要从教育改革当中吸取更多的营养,再定位、再出发、再超越。她激励大家,我们方向已明、任务已清,海淀进校教研人要持续为此而努力、尽力而为。
团建活动
结束了紧张充实的三个单元学习交流,下午5:30之后,由李宏伟副校长、胡永恒老师带领老师们集体做室内操,之后,各团队用半小时时间进行户外徒步、团队打卡。
图23 李宏伟校长带领大家做活动
图24 胡永恒老师带领大家做活动
图25 活动现场
图26 户外徒步活动打卡
工作坊2:素养导向下的单元作业设计与试题命制工作坊
高度烧脑的工作坊持续进行。晚餐过后,参会的老师们分为7个小组,以工作坊的形式围绕素养导向下的单元作业设计与试题命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讨。
图27 工作坊研讨现场
第二天的全员研修精彩延续。专家高屋建瓴的理论引导,教研员专注思考、积极参与,精彩激烈的智慧碰撞,进校团队专业用心的风采展示,持续拓宽着海淀进校教研员学术视野,引发自我反思,促进专业提升。课程视域下的教学与教研,是课程改革绕不开的关键话题,关于这一问题的深度思考和交流还在持续……
统稿:刘丽丽,柯珊,陈婷婷,代玉美
图:王立辰,张海浩,徐磊,孙菲,张烨
编辑:夏玲玉,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