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课程视域下的教学与教研(一)
——海淀进校第九届暑期全员研修
2019-07-07 08:38

会议背景

2019年7月6-8日,KY.COM召开第九届暑期全员研修。海淀进校全体教职工,海淀进校教育集团领导、干部、教师代表,以及来自北京海淀区、通州区、延庆区、河北、浙江、湖北、内蒙古、黑龙江等兄弟单位和中小学的同行,共计360余人参与了本次研修活动。本次研修聚焦“课程视域下的教学与教研”这一主题,通过专家讲座、主题沙龙、工作坊、分享交流、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共同探讨新时期教学与教研的路径和策略,明晰区域教研机构在新形势下改革的方向和着力点。

图1 会议现场

图2 参会教师认真听会


主题报告

7月6日,海淀进校第九届暑期全员研修正式拉开帷幕。会议伊始,海淀进校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校长罗滨做了题为“努力!做优秀的教研员”的主题报告,王世东书记主持了本场报告。

图3 王世东书记主持

一、回顾:海淀进校八件大事

1.海淀区委于军书记带队调研海淀进校

2.海淀进校新校区开工

3.海淀区2019年高考强劲攀升,三年三大台阶跨越式增长

4.成立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探索教研机构与中小学集群发展的新生态

5.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的理事长单位设在海淀进校,主办三大品牌学术会议

6.五大国家级基地落户海淀进校

7.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8.持续推进国际研修和交流,输出海淀经验

罗校长带领大家回顾海淀进校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和为海淀教育做出的贡献,于军书记在调研海淀进校时说到,“进修学校所走过的路,所形成的经验、思路和方法,以及可以复制的知识、共享的资源,包括品牌影响力和人才,是海淀教育最大的财富,也是下一步长远发展的基础。”每一位进修人都要深思,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如何继续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未来:优秀教研团队建设

于军书记在调研海淀进校时说到“改革开放赋予海淀教育更大的知名度和更大的影响度,海淀教育应该从改革开放当中吸取更多的营养,同时也为改革开放再出发、再超越,这是赋予海淀教育和进修学校未来的责任和使命。”面向未来,海淀进校将建立一支什么样的教研团队?

(1)通过修订完善海淀区教研员素养标准2.0版本,提升教研员能力

(2)加强教研员研修范式研究,在我们每个人的岗位上,通过更好的服务实现自身的成长

(3)着重提升教研员的“双核”领导力:教研领导力,即成就教师的能力;学术影响力,即成为教师重要资源的能力

做老师,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做教研员,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研员。

三、学习:深度参与各个板块

最后,罗校长解读了本次研修主题选择的意义,以及各个研修环节设计的思路,对全体参会教师提出了期望,希望大家在本次研修中积极参与,深度思考,充分交流,凝聚智慧;尤其对海淀进校每一位教研员提出殷切希望,每位教研员都是海淀进校的代表,鼓励每位教研员努力成为优秀的教研员,成为自己领域内的“大师”,为海淀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图4 海淀进校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校长罗滨作主题报告


专家讲座

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作题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和任务”的讲座。罗滨校长主持本场讲座。

一、认识新形势,把握新要求

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于教育、育人的新要求。这是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要强调眼中有人、胸中有图。

2.基础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培养人的质量,取决于课程教材体系。义务教育课程修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课程方案设计,然后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育人模式的改革。

3.考试评价改革的要求。考试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和要解决的重要任务。实现了考试评价改革,才能与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形成一个课程改革的闭环。

4.世界基础教育发展趋势。从教育内容和育人的角度,呈现出综合化、实践性的趋势。

二、了解新设计,理解新课程

1.课程体系。强调五育并举,重点工作是劳动教育、美育和体育,这对于育人、对于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必须要高度重视。

2.育人目标。要做到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操作,对育人目标进行系统化的、递进的设计,通过核心素养把育人目标细化、具体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总体特点是综合性,遵循的逻辑是学段核心素养、领域核心素养,以及在此基础上确定学科课程目标。

3.课程结构。义务教育课程增强综合性,这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重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导向是增强课程的可选择性。

4.课程内容。要精选内容,与时俱进,关键是教材编写的内容呈现方式。要重点考虑教材的时代特征,考虑育人立意。

5.学业质量标准。要强调素养导向,这是编写教材、考试评价、教学的一个直接依据和参考。要强调评价的科学性,评价的逻辑起点是学业质量标准。

三、 采取新举措,推进新改革

1.育人模式改革。要关注学科育人价值,开展跨学科综合主题教育,培养学生对于跨领域、综合性问题的解决能力。用好综合素质评价是推动育人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

2.学生发展指导。要实现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面向全体学生,指向生命全程,做好全员参与。

3.评价改革。推进作业改革,增加综合性、合作性的作业;要明确评价结果的用途,基于用途进行改革。

图5 教育部教材局申继亮巡视员作专家讲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辛涛教授以“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为题作了讲座。支瑶副校长主持本场讲座。

国际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改革,关注学生发展,强调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能力,强调从知识本位转向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在政策上做出新的调整,并且关注学业水平考试落实的关键问题。

1.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政策要点

毕业考与升学考两考合一:降低考试难度,弱化选拔性,不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选拔依据,为综合素质评价发挥作用提供空间。

全科开考、学完即考:全科开考要和降低试题难度、设置合理的分数等级呈现方式相结合,这样既保证减轻负担、又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

依据课标、体现导向: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联系,注重考查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绩表达、等级呈现:鼓励实行“等级”呈现,弱化中考分数的选拔区分功能,为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中录取提供空间。

2.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落实的关键问题

毕业考与升学考合一的学理理解是什么?在现代测量理论下,将学生能力与题目难度放到同一个尺上,这种情况下标准参照和常模参照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是什么?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制定考试框架,用测试蓝图链接框架与试卷。先制定测试蓝图再命题,发挥蓝图的指导作用,有助于提高命题稳定性。

考试题目应体现导向作用试卷中的一部分题目应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从而引导教学发生积极的变化。在题目的情境、形式、测查点上需进行有效探索。

图6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辛涛教授作专家讲座


主题沙龙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柳夕浪、原北京开放大学副校长张铁道研究员、北京市玉渊潭中学校长高淑英和海淀进校语文教研员田圆,在海淀进校副校长支瑶的主持下,围绕“课程视域下的教学与教研”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海淀进校常务副校长申军红主持这一环节。

图7 申军红副校长主持

图8 主题沙龙现场

问题1:怎么理解和界定课程视域,课程与教学、教研的关系是什么?

柳夕浪: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即预设性、文本性、合法性;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中,一要注重发挥课程对教学的统领作用,二要注意教学对课程的反馈改进作用。

张铁道:从育人的角度转变教学观、教研观,教师和教研员要关注教学活动和教研活动的主题性、发展性、过程性和能力成长性,在设计活动时明确目标、把握要素、关注过程、协同保障。

高淑英:教研源自于教学,并服务于教学,教学和教研又都是在实施课程;课程不仅涉及知识、能力、素养,更体现了教学观、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视角让教师由原来关注教学转到关注学科育人,由教师教转到学生学。

田圆:从教师到教研员,身份的转变让自己开始思考教学和学科的系统性,课程视域下,要求教研员要伴随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根据教师和学校的需求开展分层分类的教研。

问题2:课程视域下要做好教学、教研,教师和教研员们要突破的关键问题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高淑英:培养学生形成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国家课程方案,需要教师转变原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认知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面对很多现实的、具体的问题,需要工具和方法的支持。

张铁道:课程视域下的教研创新,需要把单次的教研活动,变成对能力发展、问题解决和资源建设进行连续设计和实施的过程,加强服务连贯性,聚焦问题持续跟进,进行跨学科、跨校际的交流和沟通,实现资源共享,这对教研员来说是一个挑战。

柳夕浪: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之间要实现转化,一是要把课程和教材融会贯通,把握教材文本背后的大观念;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对教学内容做必要的加工、重组,在情境化、结构化、儿童化上下功夫。

田圆:基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设计教学和教研活动,指向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并形成思考教学问题、教研问题的思维习惯。

问题3:走好“课程视域下的教学和教研”这条路有哪些建议?

张铁道:调研不同学科、不同阶段中已有的课程视域下的教学实践,观察、访谈、梳理、加工,以专题和案例的方式呈现,这是教研员既能成就教师、又能成就自己的一项工作。

高淑英:一是提供给教师将课程观转化为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的工具和路径;二是能够指导教师做专业的学情分析和学习方法研究;三是能够帮助教师建构适合核心素养要求的教学思维;四是搭建平台,将已有研究成果推广到一线教师的实际课堂中;五是结合教学实际,注重多元教学方式的综合、灵活运用。

田圆:在“5+M+N”的课程设计和实施中找到一名教研员的定位,基于问题的研究来完善“5+M+N”课程,做好做扎实,是我未来的新起点和努力方向。

柳夕浪:实践意识:面对区域学生成长的困境和教师苦恼的现实问题,围绕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来开展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专业意识: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思考问题是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形成学科思想,界定专业规范,守住专业底线;成果意识:方向上把得准、理论上立得住、实践上行得通、成效上拿得出的成果。

最后,支瑶校长总结到,在课程视域下做教学改进和教研优化,四位专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指出了努力的方向、方法、途径和策略。在未来,无论是教师还是教研员,既要做好基于实践的研究,也要做好基于研究的实践。

图9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柳夕浪发言

图10 原北京开放大学副校长张铁道研究员发言

图11 北京市玉渊潭中学高淑英校长发言

图12 KY.COM语文教研员田圆发言


新入职教师介绍

会间,罗滨校长向全体参会人员介绍了今年新入职的教师,并代表海淀进校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13位新教师的加入为进修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他们将带着大家的嘱托和期盼,尽快调整角色,主动担当,融入进修大家庭。全体进修人将共同努力,实现新突破,创造新辉煌。

图13 新入职教师


海淀进校教育集团名师工作室授牌

为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引领集团校内涵发展,海淀进校教育集团决定成立首批30个名师工作室,为集团校提供优质、个性化的专业服务。名师工作室的名师由特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以及部分博士担任,这些名师工作室都将设在集团成员校中,对集团校的队伍建设起到直接的引领和支持作用。

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原北京开放大学副校长、研究员张铁道,海淀进校党委书记王世东,海淀进校副校长李宏伟,海淀进校工会主席赵杰志为特级教师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的教研员授牌。

图14 特级教师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的教研员授牌


海淀进校教育集团领导、干部会

6日下午召开了海淀进校教育集团领导以及成员校的校长、书记和中层干部会。干部通过自我介绍,互相认识,通过一些问题的交流建立关联,也为今后加强学习,增进交流做好准备。

图15 海淀进校教育集团领导、中层干部研讨


团建活动

一天充实的研讨过后,在5:30之后老师们还展开了团建活动,以昂扬的激情和嘹亮的歌声唱响了《青春舞曲》《茉莉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和我的祖国》,舒展自己,放松身心。

图16 团建活动现场


“5+M+N”教师研修课程2.0版研讨工作坊

晚餐过后,参会的老师们分为八个小组,以工作坊的形式围绕“5+M+N”教师研修课程的优化与实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讨。

图17-24 工作坊研讨现场

研讨第一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给参会老师们充分碰撞观点、展示风采的机会,彰显了海淀进校教研员们的智慧与活力。课程视域下的教学与教研,是课程改革绕不开的关键话题,关于这一问题的深度思考和交流还在持续……


文:杨智君,张晓,韩巍巍,李琳琳,张荣慧

图:王立辰,张海浩,徐磊,孙菲

编辑:高琳,夏玲玉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