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开元(中国)
理、化、生三个学科继续探讨教学方式变革
——海淀进校教育集团工作研讨会4
2019-06-17 09:21

6月14日,海淀进校教育集团在海淀进校附校召开第二场“教学方式变革与教研组建设”专题研讨会。

海淀进校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校长罗滨,海淀进校申军红常务副校长、姚守梅副校长,高中教研室主任助理、物理教研员崔琰,化学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任宝华,生物教研室主任柳忠烈,教务主任助理王思南,教科室杨智君,以及来自海淀进校附校、海淀进校附校香山分校、海淀进校附中(科大附中)、海淀进校附属玉渊潭中学(北京市玉渊潭中学)、海淀进校附属地大分校(地大附中)、海淀进校附属小学等6所成员校的理、化、生三科教研组长(科学教研组长)和教学干部30余人参加了会议。在场的老师与教研员们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与教研组建设共享经验、深度研讨。会议由海淀进校校长助理、教科室主任林秀艳主持。

图1 林秀艳主任主持会议

2019-2020学年对大家来说是充满未知和挑战的一年,新高一将迎来“新课程方案、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新初一将面临“全开全学、全科开考、全科赋分”,学科教研组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些变化和挑战?

罗滨校长提出,学科教研组长和教学管理干部的深度研讨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次研讨既是对本学年工作的回顾和总结,梳理经验,发现问题,更是对新学年工作的提前规划和整体布局。希望大家珍惜这次学校之间、学科之间、学段之间互相学习的机会,学思结合,期待通过团队的力量碰撞出新的火花,生成更多智慧。

图2 罗滨校长讲话

 

生物学科分享与研讨

海淀进校附校赵桢楠老师以《学科校本研修助推生物学科发展》为题,分享了学校生物教研组校本研修的经验。海淀进校附校生物学科研修计划的制定从“学科研修活动目标不明确、学科研修活动形式单一、特色校本课程不足等”等问题出发,制定发展目标,确定研修专题,系统规划了“学科月”“竞赛课程”“自主学习下的深度探究”“新课改,新中高考”“团队建设”等系列研修活动,逐步构建了有层次的学科校本研修体系,将“教”与“学”的行为有机融合,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

图3 赵桢楠老师分享

地大附中张春菊老师代表学校生物教研组以《以课堂为中心,优化整合课程内容,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题做了汇报。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开展了聚焦学生学习改进的评价研究,并关注生物学科科学探究素养的课例研修,不断在观察、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和改进,成效显著。下一步将完善课堂观察评价量表,突出学科特色,使其内容更加易于量化、具有可操作性;在现有课例研修实践的基础上,将校本研修系列化;其他年级逐渐以适合自己实情的方式推开;将现有的成果以文字的方式固化,形成论文案例,积累经验;以校本研修为出发点,持续开展有实效的教研组活动,提升整个教研组的教学教研水平。

图4 张春菊老师分享

各成员校生物组学科组长充分研讨,形成了四点共识:要根据新课改要求,不断丰富校本研修内容和形式,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将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领学生加强对生命和社会生活的感知,是生物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学科教研组应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助力每位教师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将教师的优秀案例集结成册进行推广,成果共享。

图5 马金刚老师发言

图6 王海臣老师发言

图7 王晋珠老师发言 

柳忠烈(生物教研员 生物教研室主任)

1. 学校课程建设方面,面对新教材、新考试,教研组应该进一步加强研究,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尤其要建构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并在集团内形成特色课程共享机制。

2. 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方面,需要在集团内部持续进行深度交流和案例研究,剖析问题,寻找对策,协同攻关。

3. 学科团队建设方面,海淀进校将提供平台,借助“5+M+N”教师研修课程,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教师成长提供帮助,为集团校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

图8 柳忠烈老师发言


物理学科分享与研讨

玉渊潭中学石晓兰老师以《务实求新 有效教研》为题,分享了学校物理组开展教研工作的思路和做法。物理教研组坚持创新,务求实效,教研活动中以典型案例为研究范本,通过备课组同课异构的形式,陆续开展新授课、习题课、讲评课等教学研究工作,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了多项有效的实验研究。多年来,在海淀进校对口支持的帮助下,物理组研究主题不断深入,教师逐渐转变思维,注重将问题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真实发展。

图9 石晓兰老师分享

海淀进校附校香山分校孟庆生老师以《基于核心素养下的物理概念教学》为题,分享了物理教研组的做法和困惑。学校在物理教学中注重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丰富多彩的物理教学活动,如参观理工大物理实验室和大兴机场,举办科技节、科技秀、演讲活动等,在课堂内外渗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此同时,物理组还在思考,如何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深层知识的理解?如何提高探究式教学的质量?如何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应用知识?这些问题还将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图10 孟庆生老师分享

随后,各成员校物理组的教研组长们展开了热烈的研讨。老师们认为,对物理学科教学来说,让学生亲身体验、开展系列实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对于学科团队建设来说,要尊重每一位教师的特长,让教师成为教研主体,注重问题解决,转变教师观念,将理念转化为个人实践行为,最终作用到学生身上。此外,如何帮助教龄10-15年的教师专业再成长是当下教研组普遍面临的难题。

崔琰(物理教研员 高中教研室主任助理)

1. 深度教研促内涵发展。探索集团内成果交流共享机制,将教师优秀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推广到各成员校,实现集团内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2. 联片教研促进集团内资源互通。海淀进校将结合各成员校实际需求和问题,丰富拓展“5+M+N“教师研修课程的内容,从区级层面给予各成员校最大的支持。

图15 崔琰老师发言

 

化学学科分享与研讨

科大附中胡植全老师以《基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为题,分享了化学教研组建设的经验。化学组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开展校本教研,以微项目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学科组通过组织开展各类学习交流活动、高端备课、课题研究、主题教研,有效地更新了教师理念,分享教师教育智慧,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团队建设。

图16 胡植全老师分享

各成员校化学教研组广泛研讨,达成共识:

1. 化学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将宏观的辨识和微观的探析结合起来,化无形为有形,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

2. 基于校情,基于学情,借助海淀区高水平的教研力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引导教师教育理念变化,思考学科本质和育人价值,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3.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立足课堂,以研究课、观摩课、公开课等形式带动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开展科学有效的课例研究。

此外,各校教研组长和老师普遍表示,近年来得到海淀进校的教研指导受益很大,希望更多地得到海淀进校教研员和名师指导团的专业支持。

任宝华(化学教研员 北京市化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针对成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薄弱、自信不足、作业质量不高等问题,任老师提出,要研究学生的共性问题,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点和思维差异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突破瓶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乐趣是非常宝贵的。

1.让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问题,教师应把知识变成工具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解决和分析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减少对知识的恐惧,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

2.激发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针对学生抵触作业、不自信的问题,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受尊重,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获得感,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3.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出学科的挑战性任务,回归学科本质和学科核心思想方法,以课堂为抓手,以课题为载体,扎实有效推进核心素养的落实。

图22 任宝华老师发言


领导讲话

 

姚守梅(教研副校长)

1.智慧分享 相互赋能

集团是一个智慧交流分享的平台,取长补短,相互赋能。各校都能够跳出具体工作,从管理、学科团队建设、学生发展的视角来看教研组的建设非常可贵。

关注了团队中人的发展和情感态度。关注并思考某个特定的教师群体发展的路径和关键点。

根据校情开展特色校本研修。依托课题、项目和课例,通过团队协同的方式,用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逐渐形成了校本研修的机制和路径。

关于如何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做了扎实的研究。更多地将研究视角转到学生身上,关注如何让知识变得有意义和有意思,如何在大的观念下整合教学内容,如何更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等。

2.清晰定位 加强研究

学科组长作为学校的学科领军人物,要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和职能,理清工作思路。

共同反思如何更好地在校本研修中突出“研”,聚焦主题和问题,抓住本质规律,并加以凝练,固化经验,进一步转化为行动。

图23 姚守梅副校长发言

申军红(常务副校长)

自集团成立以来,从校长书记座谈、到教学干部研讨,再到学科教研组交流,实实在在落在了课堂教学,落在了教师专业发展上,机制初建,营养丰富。

1.课堂教学层面

学科:关注了科学学科的学科特点和本质规律

学生:关注了本校甚至本班学生的学情,包括知识、情感、学习兴趣等方面

学习: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何,学生学习科学的认识程度

2.教研组层面

教研组是一所学校文化的浓缩和体现。每个教研组或多或少都带着学校文化的影子,教研组是学校先进文化建设最关键的组织。

教研组长应承担的职责和应具备的能力。作为学科的专业领头人,教研组长要承担学科课程建设、学科教学改进、学科团队建设的职责,并具备相应的学科课程领导力,学科教学的示范指导力,校本研修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能力等。

系统规划并实施校本研修。要有明确的主题、系统的规划设计和持续的跟进。基于问题确定主题,从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来分析问题,对比应然和实然找到突破点和研修主题,进而提升校本研修质量。

开展跨学科的专项研修。未来可以在集团内部探索跨学科的专项研修,突破10-15年教龄教师的专业发展瓶颈。

为学生搭建各类科学探究活动的平台。集团后续可以借鉴成员校的优秀经验,举办面向学生的科学嘉年华和论坛活动,整合资源,支持学生发展。

图24 申军红副校长发言

罗滨(海淀进校校长 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校长)

本次研讨各成员校做了充分的准备,有梳理、有总结、有凝练、有表达,彼此赋能,互相支持。坚信只要方向对,持续努力必然有好的结果。

从做事情到发展人:教研组的工作视角不只局限于课堂上,还关注到了如何通过项目、课题、研修等助力教师成长。

从学校人到集团人:各学科组要将自身融入到集团大团队中发展,在集团内围绕共同的话题和主题开展研究,形成跨校、跨学段的学科发展共同体。

从个人行到团队行:海淀进校附校作为龙头校充分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各成员校特色发展,海淀进校从整体上顶层规划和指导,整合各成员校优势学科和各方优质资源,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集团的优质内涵发展。

罗校说,各校认真钻研的精神和充分热烈的研讨让她对集团的发展更有信心。希望各校在学习其它学校的优秀经验和做法之后,反思行为背后的理念,感悟学科之间、本校实际与未来发展目标之间、目标和结果之间、学校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关联,生成新思路、新策略,推动学科组建设迈上新台阶。

图25 罗滨校长发言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学科教学、开展校本研究的重要组织。加强教研组建设,要基于学情和校情,要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体作用,以核心素养和问题解决为导向,凸显学科特色,精准确定研修主题,让“研”真正发生。研究之路,道阻且长,海淀进校会给予成员校最大的专业支持,众筹智慧,共同发展。这样的校级交流研讨还将继续……


图26 合影留念

 

文:杨智君

图:王立辰

编辑:夏玲玉


进修开元(中国)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