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6-27日,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第三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在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举行。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办,KY.COM、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承办。来自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所高校,90个研修机构,303所中小学、幼儿园的1300余位专家和代表,海淀区教委科室领导、中小学校长参加了会议,共同围绕“链接与赋能——新时代教师的全专业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次大会历时一天半,包括4个主旨报告、10个分论坛、24个工作坊、5个国际论坛主题发言,全方位、多角度汇聚与分享国际与国内最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成果。
国际论坛
2019年1月27日上午,第三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顺利举办以“21 世纪教师素养与教师学习”为主题的国际论坛。
论坛由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史怀远主持,美国德保罗大学的Esther Susana Méndez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念鲁,芬兰东芬兰大学的Janne Antikainen副教授,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任董洪亮,KY.COM校长罗滨,围绕“21 世纪教师素养与教师学习”,分别作专题报告,从不同侧面多维度对话,探讨新时代教师素养的构成,分享关于教师学习的宝贵经验,引领教师学习的方向,探索新时代教师学习的路径。
图1 主持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史怀远
图2 国际论坛现场
专题报告一 如何提高教师学习的有效性?
图3 美国德保罗大学Esther Susana Méndez教授
Esther Susana Méndez教授引导与会者现场回忆“上一次参与专业培训的时间”,并与大家分享了自己每年参加培训项目的心理感受,进而提出“如何提高教师学习的有效性”问题。Esther SusanaMéndez教授以中美合作的“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培训项目为例,呈现了避免负能量的教师学习至少要关注三个要素:
聚焦主题:培训主题应来源于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学生发展面临的问题或者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以此提高教师对于培训的期待和参与度。
提供工具:从思考“学生深度参与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出发,设计观察手册,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研究中使用。
激发创造性:鼓励教师们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创造新的工具、新的流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专题报告二 教师如何尊重学生?
图4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念鲁
杨念鲁副会长分享了在学校观察到的一些事件和现象,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杨念鲁副会长指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改变居高临下、要求学生必须听从指令的态度,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
2.善待学生差异,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把行为恶劣或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视为异类,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
3.关注特殊需求,在学校生活、课堂教学中,不歧视、奚落、挖苦成绩差的学生。关注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给予心理关怀、正面引导。
教师应该如何尊重学生?首先,心理学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积极、正面的反馈是教师对待学生最基本的态度。其次,教师应避免暴露学生的缺点,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最后,教师需要与家长、社会、政府一起努力,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自由的空间,坚守“尊重学生”的底线。
专题报告三 教师如何应对时代的变革?
图5 芬兰东芬兰大学Janne Antikainen副教授
Janne Antikainen副教授指出,全球化变革是快速的、关联的,带来新技术、新工作、新职业的同时,也增加了不确定性。面对全球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教师的职业发展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①培养运用新技术的意识。教师需要自我学习来获得新的技术,形成新的专业技能。
②在学生咨询和课堂教学中,开发新的方式、方法。
③充分了解学生的世界。教师需要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眼中的世界,了解学生的社会交往、日常生活和学习、规划能力。
面对未来学校,教师需要做到:
①转变关注点:从关注“教学”到关注“支持”,从关注“内容”到关注“过程”。
②更新观念:教学方式变革和学生生涯指导,应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③重视实践知识,重视基于理论和研究的知识。
④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资源和信息的提供者,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支持者。
专题报告四 未来的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条线
图6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任董洪亮
董洪亮主任分析当前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讨东方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进而指出未来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条线,而应是由活动设计与实施、人际沟通与情感、知识学习与传授这三条线构成的立体关系。
活动设计与实施:教师通常不善于组织学生的活动,对活动的主题、程序以及如何评价活动效果都缺少明确的认识。这是因为长久以来教师受到的专业训练只侧重知识分析技能的训练。
人际沟通与情感:教师这个职业为什么不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是因为教师职业需要人际沟通的能力,需要人情练达的功夫,需要将心比心的情感共鸣。我国三十多年以来的职前师范教育、职后教师培训的课程中,极少把人际沟通和情感因素作为培训的内容加以设计。
知识学习与传授:活动设计与实施、人际沟通与情感、知识学习与传授这三条线构成的立体关系,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域。一条线是把教育的过程展开成一个活动和经验的过程,一条线是把教育变成一个有人和有心的过程,还有一条线就是关于知识和技能。三条线构成的立体关系,是不能截然分开培养的。
专题报告五 教研的力量
图7 KY.COM校长罗滨
罗滨校长总结梳理了不同时代的教师素养要求和教师学习路径,探讨“教研的力量是什么”和“新时代的教师学习”,分享了KY.COM的教研转型实践探索经验。
1.教研的力量是实现链接、给教师赋能
(1)教研通过转化给教师赋能
教研实现政府文件与教师课堂、教育理论与教师课堂、先进经验与教师课堂的链接。这些链接是转化,帮助教师能理解、能学习、能操作,同时也是一种激励,促进教师有成绩、有成长、很愉悦。
(2)教研通过引领给教师赋能
新时代背景下需增加家国情怀、教育创新、跨界融合、应用技术、高适应能力、高转化能力、坚韧精神和顽强毅力等教师素养。新时代要求教研把当下与未来、单一学科与多学科、个人与团队、中国与世界链接起来。这些链接是对育人的理念、目标、方式和环境、态度的引领,这种引领使教师更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帮助教师能够创新,善于解决问题。
2.新时代的教师学习
(1)教师学习与人工智能,可以互相增智、互相赋能
在数据缺乏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学和改进更多的是体验、感觉、感受和想象。人工智能有数据,但它不知道怎么解读、怎么用,而我们知道。教师与人工智能是互相增智、互相赋能的过程。
(2)经历学以致用,构建做人做事新思路
教师的学习,强调学以致用。要经历输出性的学习,才能加深理解,建构意义。教师学习的机制可以概括为:①输入新理论、新知识、新案例、新经验;②强调理解,思考是什么和为什么;③在理解的基础上整合,链接原有认知、链接工作场景,思考有什么用、在哪里用;④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当中,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
3.教研转型实践探索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通过教研转型给教师们赋能,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补偿型,侧重补偿知识和学历,强调输入为主;第二个阶段是示范型,侧重优秀教师的教学示范,强调学习先进经验为主;第三个阶段是研究型,赋能解决难题,用研究的方式解决难题。赋能是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是为教师赋能,为教师研修机构这样的组织赋能。
教研人是一家人,教育人也是一家人,教研的力量就是我们在一起。
图8 国际论坛互动交流现场
与会代表提出以下六个问题,与本次国际论坛的专家展开了精彩的交流讨论。
问题1:对于教研,如果我们了解教师的需求,知道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那么如何把我们应该做的事转变为我们能做的事?问题2:在初中和高中可能会开设情商课程吗?
问题3:教育评价机制、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机制,可能是导致师生关系问题的原因之一。国家层面是否有相应的顶层设计?
问题4:参加了分论坛“特级教师论坛名师成长之路”,看到有教育部“国培计划”名师领航项目,那么对于一线教师有哪些好的成长途径?
问题5:对于教师来说,在使用新技术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问题6:教师应该如何变得更有创造力,以帮助学生们进步?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些具体的方法?
专家们现场解答,进一步提升了与会代表对“21世纪教师素养与教师学习”的认识和理解。
附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简介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采用公益性、学术性、协作型的组织形态,是全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平台、交流平台、成果推广平台和服务平台。中心顺应时代发展、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的要求,凝聚专家和一线研修机构、学校力量,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出发,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构建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探索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机制,创新教师研修模式,致力于解决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为全国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方向引领和专业支持。
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研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研和诊断工具,指导调研实施、数据分析及诊断;构建基于需求调研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规划和开发的模型、流程,研发课程评价工具;创新教师研修模式;系统规划、开发和建设教师教育资源,完善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机制和资源转化机制;研制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开发教研员研修课程;创立“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教师专业发展专家研讨会”“全国课堂教学研讨会”“教育教学成果推广”“名师领航工程”等品牌项目,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中心秘书处设在KY.COM。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年度品牌活动
1.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
2.教师专业发展专家研讨会
3.全国课堂教学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