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6-27日,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第三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在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举行。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办,KY.COM、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承办。来自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所高校,90个研修机构,303所中小学、幼儿园的1300余位专家和代表,海淀区教委科室领导、中小学校长参加了会议,共同围绕“链接与赋能——新时代教师的全专业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次大会历时一天半,包括4个主旨报告、10个分论坛、24个工作坊、5个国际论坛主题发言,全方位、多角度汇聚与分享国际与国内最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成果。
工作坊
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持续进行,1月26日下午,举行了以“链接与赋能:新时代教师的全专业发展”为主题的24场工作坊。全国各地的参会人员在主持人的带领下,组成24个学习共同体,围绕相应主题进行体验式学习、多视角对话交流,不断地进行思维碰撞,建立关联,达成深度理解,获得成就体验,并对大家共同建构的成果进行总结、提炼与升华。
工作坊十三 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教育
工作坊由KY.COM小学体育教研员谢娟和海淀区万泉小学教学主任王芳共同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参与者围绕“体育文化节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进行研讨。
图 主持人:KY.COM小学体育教研员谢娟
图 主持人: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教学主任王芳
一场简单的破冰小游戏拉开了工作坊的序幕。主持人组织大家阅读参考资料、分享观点,唤醒了学员的既有经验。接着,主持人引导学员聚焦学校体育文化节,共同梳理其特点与关键问题。王芳主任分享了万泉小学的案例,在小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学校体育文化节是以体育学科为核心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渠道之一。
图 学员之间互动
图 成果展示交流
图 主持人与学员交流
专家点评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院长陈雁飞教授在点评中指出:(1)体育文化节是中小学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体育文化节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享受到体育的乐趣。(2)在体育文化节的设计中,应进一步关注与运动项目的对接,呈现学校特色和品质;多种方式呈现,突显体育学科的特点;考虑时间和季节对活动的影响。
图 点评专家: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院长陈雁飞教授
工作坊十四 STEAM课程实践
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体验中心创空间创意与创新教育研究员关静和刘小敏共同组织了“STEAM课程实践”工作坊。
图 主持人: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体验中心创空间创意与创新教育研究员关静
图 主持人:中青探客科技有限公司刘小敏
一个新颖的“抓阄”微信小程序拉开了工作坊的序幕。之后,主持人引导学员对STEAM课程特点和要素进行头脑风暴,介绍STEAM课程的内涵、发展历程和探客工坊。接下来,学员们借助丰富的材料和工具制作仿生动物、交通工具或生活家电,并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作品。
过程中,学员们互助合作、共同设计图纸、自主选取材料、创编有趣故事,在“捣鼓”中探索、思考、讨论。最后,主持人请学员再次思考活动对课程要素和STEAM课程实践的启示。学员们表示,“这种实践式、沉浸式、合作式的科学课程,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学观和课程观,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兴趣和信心。”
图 学员们选取材料
图 学员合作与讨论
专家点评
最后,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菲进行了点评。他强调探客工坊课程需要学生不断“捣鼓”“DIY”“修修补补”,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工坊要注重团队合作、体验学习、学科知识、逻辑思维、审美艺术等。
图 点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菲
工作坊十五 基于思维生长点的 STEAM 课程设计实施
工作坊由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团队组织,小学数学教研员刘雅兰和学校副校长任建香担任主持人。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名教师参与本次工作坊。
图 主持人: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数学教研员刘雅兰
图 主持人: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任建香(左)
活动开始,主持人刘雅兰老师简单介绍了UMU互动学习平台。随后,学员自由分组,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对四个益智问题展开“头脑风暴”。为了进一步调动参与者的空间思维能力,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团队模拟课堂《打包装》,并运用“焦点讨论法”引领与会者从客观性层面、反应性层面、诠释性层面和决定性层面进行主题研讨和小组展示。
最后,主持人总结了借助STEAM课程理念进行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和常规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工作坊体现了实践的有序性、操作的规范性、思维的结构性,通过工具单、评价量表及世界咖啡学习共同体研究策略,激发学员的创造与思考。
图 主持人与学员互动交流
图 学员互动交流
图 研讨成果展示
专家点评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小学教研部负责人杨瑞松在点评中指出:(1)STEAM课程是一种理念,一种跨学科课程的呈现。以空间观念作为思维的生长点进行课程设计,主题和内容选择上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感,实现了活动的课程化。数学与STEAM课程的融合,注重课程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价值,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线索,在碰撞体验中活跃思维,在平等交流中学习提升,体现了课程为课堂教学改进和学习方式变革服务。
图 点评专家: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小学教研部负责人杨瑞松
工作坊十六 初中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发与未来人才培养
工作坊由天津市南开区教育中心语文教研员袁小园和天津市南开翔宇学校初中部教学主任沈洁共同主持,来自内蒙古、安徽和黑龙江等地教育工作者参与。
图 主持人:天津市南开区教育中心语文教研员袁小园
图 主持人:天津市南开翔宇学校初中部教学主任沈洁
简短的自我介绍后,与会人员通过自制名片分享了自身对于语文实践活动的认识与学校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现状,对“初中语文实践活动对未来人才培养有哪些影响”进行畅谈。接着,在观看天津市南开区语文实践活动成果视频的基础上,学员深入讨论了初中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和规律,利用哪些资源,组织哪些活动。最后,基于研讨成果,学员现场设计了一节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体会语文实践活动互融的特点,感受“学习与应用、发展与提升”的融合。
图 主持人与参与者互动交流
图 参与者观看优秀成果视频
图 研讨成果展示
专家点评
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教研员龚占雨为工作坊做点评。他结合课程目标解析了语文学习与人才培养的关系、语文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和关系,进一步指出语文实践活动要凸显语文性,要将语文实践活动课程化。
图 点评专家: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教研员龚占雨
工作坊十七 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与策略
工作坊由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校长助理夏焕春主持,并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共同参与。
图 主持人: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校长助理夏焕春
活动伊始,主持人夏焕春组织参与者通过自我介绍进行“破冰”。随后,通过头脑风暴活动带领大家讨论目前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共同提炼出科技创新人才的特质,包括兴趣、活跃的思维、一定程度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专注、执着的精神等。
第二个环节,夏焕春老师分享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的学生活动案例,用学校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遵循的“平台支撑”“课程引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等实践策略,引出“怎样培养创新人才”的问题。最后,各小组通过热烈讨论共同梳理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与策略。
图 主持人与学员互动交流
图 小组学习与研讨
专家点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刘志刚指出: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培养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强国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从学生个人层面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塑造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图 点评专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刘志刚
工作坊十八 做学生生涯发展的引领者
来自20多个省市的40余位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参与了工作坊研讨。工作坊由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郭鸿院长与朱虹老师共同主持。
图 主持人: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院长郭鸿
图 主持人: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心理教研员朱虹
活动伊始,主持人朱虹以破冰活动“您从哪里来,亲爱的伙伴”导入,让学员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介绍、认识彼此,使会场迅速升温。之后,朱老师以问题“教师的定位是什么”引导学员反思教师如何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接着,学员围绕学生生涯指导的三个实践案例展开交流与研讨,明确了做学生生涯发展的引领者,既要秉持育人初心,更要有策略。最后,郭鸿院长从东城区推进生涯教育的工作思路、实践策略与工作成效三个方面分享了区域的实践探索。
图 活动过程
专家点评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教研员王红丽老师进行总结性点评。她指出,教师做学生生涯发展的引领者要在“重塑教育的价值观、拥有基本的知识与方法、建立平等民主关系”三方面做出努力。
图 点评专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教研员王红丽(右)
图 工作坊全体成员合影
工作坊十九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
来自北京、天津、河北、上海等多地近40位教研员、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参与此次工作坊,KY.COM学前教育研修室副主任李峰和教研员赵蕊莉共同主持。
工作坊基于海淀区学前教育研修室近年来引领幼儿园进行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成果,引导参与者理解“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的核心内涵。
图 主持人:KY.COM学前教育研修室副主任李峰
图 主持人:KY.COM学前教育研修室教研员赵蕊莉
活动伊始,主持人李峰通过头脑风暴引发学员对深度学习的讨论,大家纷纷表达自己的不同理解;接着,赵蕊莉老师展现了海淀区学前研修室指导幼儿园践行深度学习理念的研修历程,北京市明天幼稚集团第十幼儿园石晶老师分享了深度学习实践案例《我的毕业纪念册》;然后,主持人通过焦点讨论、钻石笔记、图形组织器等活动引导参与者结合案例理解“深度学习”的理念,参与者从不同视角剖析案例,研究幼儿的深度学习对终身发展的价值。
图 教师分享深度学习案例
图 学员之间互动交流
图 学员分享研讨结果
专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李敏谊副教授认为:(1)大家在这次工作坊中也经历了一次“深度学习”,海淀区幼儿园的案例和工作坊研修模式生动地诠释了深度学习实践形态;(2)李教授解读了深度学习的核心标准,引领大家思考“儿童、教师、课程”三个核心要素及其关系,并提出:在深度学习理念下的课程中,儿童是充满幸福感、高度投入的,教师应尊重、支持儿童,成为儿童的研究者。
图 点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李敏谊
图 工作坊全体成员合影
工作坊二十 幼儿动作能力的观察与分析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课程教学研修中心吕旭茜研训员组织学员共研、共思、共创、共享幼儿园教师运动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经验与智慧,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名教师共同参与本次工作坊。
图 主持人: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课程教学研修中心研训员吕旭茜
经过气氛热烈的破冰交流后工作坊拉开帷幕。主持人引导学员用3-5个关键词提炼教师观察幼儿动作能力关键点,引导参与者从观察内容、要点、方法或工具等方面展开思考,并提炼出“基本动作、运动能力、身体素质、运动创意、运动社会、运动习惯、运动认知、运动品质”等观察指标。最后,主持人以真实场景的“跳跃动作”为例,根据幼儿运动发展能力的规律,借助观察工具带领参与者共同研讨幼儿动作的发展序列并划分阶段水平,提高大家观察与指导的有效性。
图 学员积极表达
图 学员互动交流
图 研讨成果展示
专家点评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课程教学研修中心副主任陈佩枫老师进行点评:(1)工作坊采用问题驱动,以研究幼儿的学为中心,关注教师对幼儿观察和分析能力的提升。(2)活动设计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环环相扣,通过学习共同体的智慧众筹,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3)回归教学实践,发挥观察工具的持续效应,以研究“学”调整教师的“教”,体现育人特点,培养并发展幼儿的核心素养。
图 点评专家: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课程教学研修中心副主任陈佩枫
工作坊二十一 STEM教师培养
KY.COM小学科学教研员郭晓丽主持本次工作坊,30余名参与者是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教师教育研究者和一线工作者。
图 主持人:KY.COM小学科学教研员郭晓丽
主持人郭晓丽以“制作小手书”这个简短有趣的破冰活动拉开了工作坊序幕,活动中小组成员认识彼此,把自己对STEM的认识和理解进行交流和沟通。
然后,主持人引导大家以小学科学四年级“太阳能热水器”项目为载体,通过卡片风暴、有收敛的讨论等形式,共同经历了聚焦问题、拆解问题、制定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制定评价量规等一系列体验活动,帮助参与者明确了STEM课程设计的流程及常用的方法与策略。
图 主持人与学员互动交流
专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魏锐副教授结合“太阳能热水器”项目提出:在进行STEM项目设计时教师要特别关注STEM项目的目标,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有序思考和创造性思考。
图 点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魏锐副教授
图 工作坊参与老师和专家合影
工作坊二十二 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师成长
在主持人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中学教研员刘娜的引导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教师共同参与了“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师成长”工作坊。
图 主持人: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中学教研员刘娜
主持人刘娜分享了北京市特级教师李磊老师提供的教师合唱选修课程的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案例,展开“基于音乐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合唱实践教学研究”主题探讨,并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具体介绍与解读。接着,北京市八里庄第三中学教师王卉以现场课的形式介绍了教学课例《京剧——锣鼓经》,带领大家感受京剧中“冲头”的多声部配合;北京市朝阳区外国语学校教师付晓敏分享了案例《探索昆曲文化之雅》,体验昆曲的唱腔与身段。参与者积极主动,表达出浓厚的兴趣。
图 活动体验
图 教师示范
专家点评
点评专家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郑莉指出:要注重对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培育;重视学科之间的融合以及音乐教师教育情怀、审美境界、文化修养、专业素质等方面的提升。
图 点评专家: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郑莉
工作坊二十三 运用教练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党校培训主任姜芳和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佟文京共同主持本次工作坊,来自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师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参与研讨。
图 主持人: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党校培训主任姜芳
图 主持人: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党校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佟文京
活动开始,主持人组织大家通过两段音频材料体验“指导”和“教练”的不同之处,并通过焦点讨论激发与会者的兴趣。接着,从理论层面讲解了“指导”和“教练”的概念、区别及使用场景,帮助参与者理解“教练”的理念、目标和意义。
为了帮助大家掌握“GROW模型”,各小组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实践操练,并从教练、被教练者和观察者的角度畅谈实践体会,初步掌握教练技术。现场氛围轻松,与会者情绪高涨、参与度高,大家深切体会到: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教练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自我认知,建立自我责任,树立自信,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图 主持人与参会者互动交流
图 参会者互动交流
专家点评
北京教育学院培训管理办公室柳立涛副主任进行精彩点评:(1)真正的教练技术要激发被教练对象的心理资本并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教练技术教给大家的不仅是方法,更是方法背后的思维方式。(2)重视教师的全人发展,不仅要具备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还要具备思想素养、道德水平以及审美能力等。
图 点评专家:北京教育学院培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柳立涛
工作坊二十四 借力媒体的教师成长策略
本工作坊由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编审俞水和新媒体团队的程恺伦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名教师及教育相关行业工作者,共同参与工作坊。
图 主持人: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编审俞水和新媒体团队程恺伦
一开场,主持人程恺伦通过“超级名片”的分享活动拉开了工作坊序幕。主持人俞水展示了新媒体时代教育媒体传播教育价值,并分享教师故事的新理念和新方式。紧接着,借助中国教育报好老师“追光教师”的生动案例,聚焦媒体链接与赋能下的教师成长话题。最后,围绕案例展开研讨,用焦点讨论引导参与者梳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成长过程。
图 追光教师分享案例
图 参与者学习研讨
图 分享交流学习成果
专家点评
原《人民教育》编辑部管理室任小艾主任点评指出:(1)“追光教师计划”中的教师在分享教育经验的过程,是对自己的不断赋能。(2)教师借助媒体的链接、借助互联网的技术实现,可以让自己的生命故事和潜藏的教育能量影响更多人,实现自身专业成长。
图 点评专家:原《人民教育》编辑部管理室主任任小艾
附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简介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采用公益性、学术性、协作型的组织形态,是全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平台、交流平台、成果推广平台和服务平台。中心顺应时代发展、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的要求,凝聚专家和一线研修机构、学校力量,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出发,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构建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探索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机制,创新教师研修模式,致力于解决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为全国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方向引领和专业支持。
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研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研和诊断工具,指导调研实施、数据分析及诊断;构建基于需求调研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规划和开发的模型、流程,研发课程评价工具;创新教师研修模式;系统规划、开发和建设教师教育资源,完善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机制和资源转化机制;研制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开发教研员研修课程;创立“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教师专业发展专家研讨会”“全国课堂教学研讨会”“教育教学成果推广”“名师领航工程”等品牌项目,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中心秘书处设在KY.COM。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年度品牌活动
1.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
2.教师专业发展专家研讨会
3.全国课堂教学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