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6-27日,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第三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在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举行。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办,KY.COM、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承办。来自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所高校,90个研修机构,303所中小学、幼儿园的1300余位专家和代表,海淀区教委科室领导、中小学校长参加了会议,共同围绕“链接与赋能——新时代教师的全专业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次大会历时一天半,包括4个主旨报告、10个分论坛、24个工作坊、5个国际论坛主题发言,全方位、多角度汇聚与分享国际与国内最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成果。
工作坊
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持续进行,1月26日下午,举行了以“链接与赋能:新时代教师的全专业发展”为主题的24场工作坊。全国各地的参会人员在主持人的带领下,组成24个学习共同体,围绕相应主题进行体验式学习、多视角对话交流,不断地进行思维碰撞,建立关联,达成深度理解,获得成就体验,并对大家共同建构的成果进行总结、提炼与升华。
工作坊一 基于标准的语文学科教师专业发展
来自河北、天津、山东、内蒙古等省市的50多位教师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参与了本次工作坊的研讨。工作坊由KY.COM赵杰志副校长、夏满副主任共同主持。
图 主持人:KY.COM副校长赵杰志
图 主持人:KY.COM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夏满
活动开始,主持人赵杰志副校长组织老师们分别用3-5个词概括自己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对整本书阅读的认识,以及对本次工作坊的期待,引导老师们聚焦整本书阅读进行思考。在学习《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阅读要求的基础上,从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式选择、教学评价设计等方面研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夏满副主任分享了海淀区初中阶段在名著导读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经验,和老师们交流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导读设计,提出了整本书阅读推进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引发了老师们的思考。
图 学员互动交流
图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文喆研究员与王云峰教授在研讨中
专家点评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王云峰教授诠释了阅读教学的本质,明确了不同学段阅读教学的进阶,特别指出要将学生“能做的”“想做的”“应该做的”结合起来,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
图 点评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王云峰
工作坊二 于标准的数学学科教师专业发展
来自KY.COM的黄延林副主任和刘锌副主任共同主持工作坊。在两位主持人的引导下,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名教师参与本次工作坊研讨。
图 主持人:KY.COM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延林
图 主持人:KY.COM师训部副主任刘锌
本次工作坊活动分为自主学习、案例分享、实践交流和专家点评四个环节。活动伊始,主持人黄延林主任组织学员独立阅读《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数学)》,学员自主学习并交流讨论。
刘锌主任做了海淀区数学教师教学能力诊断工具研发案例分享,带领学员进一步理解基于标准的实施要点。在案例分享后,学员分组尝试设计数学教师能力诊断工具并分享展示。
图 活动过程
图 研讨成果展示
专家点评
北京教育学院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院长顿继安教授从两个方面为工作坊做点评:工作坊形式有新意、有实效,设计了完整的体验式的研修活动,让全体教师理解了《标准》的作用;要进一步探索《标准》的内涵、开发相关的资源与工具,提高培训活动组织的有效性。
图 点评专家:北京教育学院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院长顿继安
工作坊三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单元主题设计 (语文)
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名教师教育研究者和一线工作者参与了本次工作坊研讨。工作坊由KY.COM小学教研室主任柏春庆主持。
图 主持人:KY.COM小学教研室主任柏春庆
有趣的破冰游戏拉开了工作坊序幕,小组命名、活动规则制定让现场气氛愈加热烈。
学员们对深度学习内涵进行初步感知与分享后,柏春庆主任对深度学习的概念由来、定义、四要素做了解读。接着,主持人请每位学员回想自己认为最成功的一个单元主题设计,并借助图示交流。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孙媛老师和向昆老师做了案例交流,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侯杰颖主任分享提炼了实验经验。基于理论解读、经验唤醒和案例分享,每个小组深入研讨和汇报单元主题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角度。最后,主持人做了研讨提炼和活动总结。
图 分享案例《基于素养 凝炼主题》
图 分享案例《研说吉祥物 浸润雪文化》
图 分享提炼实验经验
图 学员互动交流
图 研讨成果展示
专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葳副教授指出:深度学习要指向核心素养达成,学生的素养体现在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全面发展中;单元主题设计要体现核心素养、指向学科核心内容、符合学生发现需要,从这样的主题出发,实现深度学习四要素的系统互动,共同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图 点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郑葳
工作坊四 单元主题式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英语)
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名教师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参与本次工作坊。工作坊由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英语教研员朱括主持。
图 主持人: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英语教研员朱括
活动开始,主持人系统地介绍了“关注学科育人——基于单元主题式深度学习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背景、内容、实施、成果及反思。
接着,朱括老师团队五位老师组织了基于“世界咖啡”的单元主题式深度学习教学设计活动,通过经验的流动、走动的涟漪、城镇的会议三个环节引导学员围绕目标选择、目标叙写、目标评价三个内容交流讨论。
最后主持人进行了总结梳理,提升了学员们的专业能力。
图 主持人与学员互动交流
图 学员互动交流
图 研讨成果展示
专家点评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师雷军进行精彩点评:“基于单元主题式深度学习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较为前沿,理念先进;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这是一场有理念、有方法、有工具支持、有成效的培训,学员们的学习可复制、可迁移,这对于教学改进和教师专业发展非常有帮助。
图 点评专家: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师雷军
工作坊五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学习活动设计
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名教师共同参与本次工作坊研讨。工作坊由KY.COM教学研究中心陈颖主任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王珊珊老师共同主持。
图 主持人:KY.COM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陈颖
图 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王珊珊
主持人通过超级名片的活动拉开了工作坊序幕,随后王珊珊老师进行了主题为“贝壳粉去农药”的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交流。各小组就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学习活动特点及关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讨与分享。最后达成共识,认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学习活动包括主题统领、目标导向、情境融合、支架适当等几个特征,通过问题链为引导,设计相应的任务群,让学生形成学科的活动经验。
图 学员实验操作
图 主持人与学员互动交流
图 学员现场认真学习与记录
专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胡久华教授指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学习活动设计包括两个层次:既要关注单元学习活动设计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授课阶段、学生存在的核心问题等基本要素;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上的水平表现及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活动,通过理解学习、简单应用、迁移创新等多个能力进阶逐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图 点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教授胡久华
图 工作坊全体合影
工作坊六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设计
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名教师共同参与本次工作坊研讨。工作坊由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化学教研员秦林主持。
图 主持人: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化学教研员秦林
活动开始,学员被随机分成四个小组,围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特征”展开讨论,形成基本框架。然后,在主持人引导下,学员操作实践用具,通过头脑风暴,凝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设计的方法、依据、进阶、功能和要素,对学习活动设计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诊断学生发展阶段”达成共识。接着,主持人引入课例,通过焦点讨论,进一步优化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设计框架。最后,通过对比中美教师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逻辑程序,加深学员对于理论框架的理解。
图 工作坊互动现场
图 学员操作实践用具
专家点评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马红民指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应该是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实践活动,学生必须参与、体验、经历,才会获得真正发展。为此,教师可以采取逆向教学设计,并提供有意义的资源、支架。
图 点评专家: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北京市特级教师马红民
工作坊七 核心素养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实践
来自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北京各省市的科学、技术、综合实践、音乐等学科教师参与了本次工作坊。KY.COM物理教研员崔琰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唐香维老师共同主持工作坊。
图 主持人:KY.COM物理教研员崔琰
图 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唐香维(左)
主持人崔琰老师首先对STEM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进行了阐述,重申STEM教育的价值。接着,崔琰老师为学员提供了三个教学情景,以如何在学科教学中体现STEM理念为核心问题,展开研讨。主持人唐香维老师则以月球基地舱设计的案例为载体,通过背景知识介绍、任务提出与分解、头脑风暴、设计制作、交流展示、改进提高等环节,让学员亲自设计一套月球基地太空舱的生态系统,并现场制作生态舱模型。与会教师纷纷表示:通过体验STEM解决真实问题的思维过程,促进了对自身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入理解。
图 学员们积极制作太空舱模型1
图 学员们积极制作太空舱模型2
图 学员积极表达观点
图 研讨成果展示
专家点评
北京教育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于晓雅指出,教师是促进者、引导者,在教学中及时用专业术语从专业角度进行追问和总结,体验STEM的过程就是个人思维成长的过程。
图 点评专家:北京教育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于晓雅
图 工作坊全体合影
工作坊八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新样态
在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美术书法部副部长赵罡和英语教师王琪两位主持人的引导下,来自全国各地的24位教师和来自天津市的6名学生共同参与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新样态”工作坊。
图 主持人: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美术书法部副部长赵罡
图 主持人: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英语教师王琪
活动开始,主持人通过表演相声引导大家聚焦“猪”的形象,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中对“猪”形象的不同解读。在第二个环节中,主持人组织了绘本创编、绘本原作赏析和绘本对话模拟三个主题活动,每个活动都聚焦共同的教育话题“如何在教育中既让学生遵守准则又特立独行”,学员们积极参与研讨,纷纷发表不同见解。在第三个环节中,主持人介绍了学生的绘本创编作品,在场学生表演了绘本改编英文短剧,学员在观看过程中体会到了不同特点学生的独特魅力。此外,在场教师还参与了剪纸、版画等民间艺术体验活动,深刻感受了手作之美、生活之味。
图 学员互动交流
图 学员参与手工体验
图 学生表演英文短剧
专家点评
活动结束后,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美术教研员、天津市特级教师魏瑞江做了精彩点评:核心素养的学习就是在一种情境中的学习;教师也可以是“学生”的角色,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都可以成为“同学”;艺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图 点评专家: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美术教研员、天津市特级教师魏瑞江
工作坊九 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名学员共同参与了工作坊。工作坊由KY.COM小学教研室副主任杨健主持。
图 主持人:KY.COM小学教研室副主任杨健
活动伊始,由数学、信息、舞蹈三位学科教师组成的石油附小教师团队从实践活动主题思考、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评价和学生收获等方面分享他们设计开发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案例“身体多米诺你我他”。接下来,主持人杨健结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项目研究团队研发的活动案例,介绍了课程开发的背景、理念、评价与实践。最后,参与者通过头脑风暴聚焦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小组成员交流碰撞、梳理提炼、展示汇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图 石油附小老师分享1
图 石油附小老师分享2
图 主持人与学员互动交流
图 学员互动交流
图 研讨成果展示
专家点评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刘慧进行精彩点评: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具有超前意识、跨界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研究实现了学科的有效融合,体现出超学科的特点;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顺应孩子的发展,符合孩子的特点,对未来开展全学科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图 点评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刘慧
工作坊十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与试题命制(中学)
工作坊由KY.COM姚守梅副校长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名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参与工作坊。
图 主持人:KY.COM副校长姚守梅
活动伊始,姚守梅副校长介绍了工作坊选题的缘由和主要内容,并引导学员基于工作经验概括近年中高考试题的突出变化。
紧接着,工作坊为每位学员提供了一组高考、会考典型试题,学员以小组为单位,提炼素养导向的试题特征及命题策略。
第三环节,学员阅读“寒假作业的创意清单”,充分运用上一环节的活动成果,设计本学科的寒假作业并进行汇报交流。
工作坊通过样例分析、互动交流和设计实践,使与会者明确了作业与试题的功能定位,实现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
图 工作坊活动现场
图 学员互动交流
图 研讨成果展示
专家点评
北京教育考试院命题一处处长陈志国为工作坊做点评:工作坊使参与者深刻领会评价内涵,并在作业设计中贯彻落实,将教学和考试融合,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和试题命制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未来的试题命制会在关注基础的前提下:更加重视情境的设计和能力的综合;更加注重学科本质,指向学科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与学科结合;更具开放性和选择性,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考出来。
图 点评专家:北京教育考试院命题一处处长陈志国
工作坊十一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与试题命制(小学)
来自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天津等地近40名学员参与工作坊。KY.COM小学数学教研员、北京市特级教师孙京红和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数学学科主任李京华担任主持人。
图 主持人:KY.COM小学数学教研员、北京市特级教师孙京红
图 主持人: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数学学科主任李京华
一场简短有趣的破冰游戏拉开了工作坊的序幕。首先,主持人孙京红结合社会发展背景明确了素养导向评价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和测评工具的分享讨论,凝练了素养导向试题命制的具体途径和措施。
接着,学员以小组为单位,以小学数学《运算律》《比的认识》单元内容为载体,聚焦“运算素养”“应用意识”“几何直观”等素养进行试题命制。随后主持人李京华就学员在试题命制过程中的困惑,分享了区域和学校的经验。
活动后,参与学员深深体会到:素养导向的学业评价和试题命制应以教学核心内容为载体,以评价指标体系和测评工具的开发为具体途径;它不仅可以诊断教学,更能够引领教学方向。
图 主持人与学员互动交流
图 学员体验活动互动交流
图 学员汇报成果
专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院长张春莉对工作坊给予充分肯定。她指出此次工作坊的三个特点:(1)关注了评价功能的转变,从鉴定、甄别走向诊断和引领。评价与教学不是割裂的,评价能够诊断、引领课堂。(2)Rasch模型与评分标准相结合,引领教师、家长对于学生学业水平的理解,体现对数学教育价值的思考与探索。(3)大量的实践研究案例促进参与者的深度理解,支撑未来的思考、尝试和改进。
图 点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院长张春莉
工作坊十二 核心素养导向的艺术教育
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名教师共同参与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艺术教育”工作坊。工作坊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艺术中心主任冯树远主持。
图 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艺术中心主任冯树远
冯树远老师首先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级的老师详细解读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典型案例“由陕北民歌《脚夫调》到《西部放歌》”的分析,工作坊确定了“从民间到经典”的研修议题。紧接着,与会老师分组完成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实践,从山西民歌《城墙上跑马》到马思聪的《思乡曲》,从民歌《茉莉花》到歌剧《图兰朵》的经典唱段……学员们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教学设计立足音乐本体,努力引导学生挖掘音乐背后的文化,强调学生的参与实践和审美体验。
图 学员认真思考
图 学员成果展示
专家点评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中小学音乐教研室主任梁洪来全程参与并指导了学员活动。他指出:(1)评价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教师要从问自己“教没教明白”转向问学生“学没学明白”。(2)由培养兴趣走向培养志趣。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3)音乐的记忆背后是文化印记,准确歌唱的背后是对肌肉、情绪的精准控制,多声部合唱背后是注意力的分配与集中。这些是学生一辈子的财富,体现了音乐教育的独特价值。
图 点评专家: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中小学音乐教研室主任梁红来
图 与会者合影
附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简介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采用公益性、学术性、协作型的组织形态,是全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平台、交流平台、成果推广平台和服务平台。中心顺应时代发展、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的要求,凝聚专家和一线研修机构、学校力量,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出发,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构建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探索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机制,创新教师研修模式,致力于解决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为全国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方向引领和专业支持。
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研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研和诊断工具,指导调研实施、数据分析及诊断;构建基于需求调研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规划和开发的模型、流程,研发课程评价工具;创新教师研修模式;系统规划、开发和建设教师教育资源,完善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机制和资源转化机制;研制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开发教研员研修课程;创立“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教师专业发展专家研讨会”“全国课堂教学研讨会”“教育教学成果推广”“名师领航工程”等品牌项目,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中心秘书处设在KY.COM。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年度品牌活动
1.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
2.教师专业发展专家研讨会
3.全国课堂教学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