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开元(中国)
【分论坛6-10】第三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
2019-01-29 12:10

2019年1月26-27日,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第三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在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举行。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办,KY.COM、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承办。来自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所高校,90个研修机构,303所中小学、幼儿园的1300余位专家和代表,海淀区教委科室领导、中小学校长参加了会议,共同围绕“链接与赋能——新时代教师的全专业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次大会历时一天半,包括4个主旨报告、10个分论坛、24个工作坊、5个国际论坛主题发言,全方位、多角度汇聚与分享国际与国内最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成果。

 

分论坛

2019年1月26日下午,第三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分论坛顺利召开。本届分论坛共设10个研讨专题,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1300余位专家和代表,聚焦新时代教师的全专业发展,展开深入研讨。

 

专题6 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师成长(艺术、体育)

图1 专题6研讨现场

专题6围绕“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师成长(艺术、体育)”主题展开。80余位教师齐聚一堂,北京市基教研中心音乐教研室梁洪来主任主持了研讨活动。

图2 北京市基教研中心音乐教研室梁洪来主任主持研讨

主题发言01 以教师专业素养能力提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

图3 KY.COM小学美术教研员李雪梅发言

KY.COM小学美术教研员李雪梅首先与老师们探讨了三点“赋能之思”:教研可以赋予老师们怎样的能力?老师们需要教研赋予自己怎样的能力?教研如何才能赋予老师们他们所需要的能力?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能力要充分利用好海淀区“5+M+N”的教师研修模式,李老师以小学美术、小学书法M课程为例,提出了研修设计的策略与方向:弥衡高等院校对专业培养的缺失;实现美术教师终身职业发展;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研修转型的新模式。

主题发言02 开发实施网络音乐课程助力教师核心素养发展

图4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音乐研修员刘稳发言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音乐研修员刘稳以“开发实施网络音乐课程助力教师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研究”为例,与老师们共同探讨助力教师核心素养发展的途径和策略。刘老师指出,未来研究和工作开展的思路是:静态网络课程开发与动态课程资源生成应有机融合;典型资源的运用策略可以更深入挖掘;结合教师对提高自身开发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能力的需求进一步提供研究平台。

主题发言03 新时代体育艺术教师应关注和超克什么?

图5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院长陈雁飞教授发言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院长陈雁飞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三个关键词“教师”“关注”“超克”。“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要“关注”体育艺术教师应具备的学科核心能力,要“关注”陈宝生部长在全国学校体育美育工作会上的讲话,要“关注”音乐、美术、体育的学科特性;“超克”即超越、克服,是“现代化的反思”。体艺教师应该“超克”的三个方面:体育艺术教学困惑或问题;体育艺术教师基本技能的实力;体育艺术教师教学科研的实力。

专家点评

图6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赵建国点评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赵建国肯定了三位老师从不同角度所做的精彩论述,他提出要把三位老师关于“核心素养与教师成长”的思考辐射到更大范围。随后,赵主任与在场老师们交流了两个问题:(1)学生核心素养有哪些内涵?教师要以学生核心素养来衡量自身的学习,并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而不懈努力;(2)教师成长依靠哪些方面?教师的成长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教育行政部门搭建舞台,教研部门搭建平台,学校搭好讲台,共同帮助教师成长,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专题7 特级教师论坛 名师成长之路

图7 专题7研讨现场

专题7是特级教师论坛,论坛的主持人和发言人均来自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期名师领航工程海淀进校基地。围绕“名师成长之路”主题,150多位教师参与了论坛,北京中法实验学校教学主任、北京市特级教师杨冬香老师主持研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发展处王克杰副处长、教育部“国培计划”项目办主管王刘依老师参加了研讨。

图8 北京中法实验学校教学主任、北京市特级教师杨冬香主持研讨

主题发言01 教学主张源于扎实的课堂教学改革

图9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林乐珍发言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语文教师、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林乐珍介绍到,在“灵动语文”教学主张的引领下,她的专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关注教学艺术,把握课堂活动现场,让学生在学习中灵性飞扬,在横向实践的积累和纵向理论的提升之间寻求支点,初步形成灵动语文的教学策略;第二阶段是转变教师角色,从带领者转向促成者,让教支持学,以“助学稿”为抓手,进行创生性的探索;第三阶段是从课程视角思考教学,促成孩子整体性学习,从单一学科转变为跨学科融合。

主题发言02 因为热爱 所以执着——我的成长密码

图10 河南省济源市济水一中副校长、河南省特级教师孔冬青发言

河南省济源市济水一中副校长、河南省特级教师孔冬青介绍到,她的专业发展经历了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引领期四个阶段。除了保持乐观的心态、博大的胸怀、精益求精的执着和研究者的姿态,还有善学、执着、真爱这三个成长密码。

(1)成长源于善学——从学习他人到自我反思。学习力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从名师和同伴身上学他人之长;写读书报告、写培训感悟、写教育教学随笔,在反思中成长,让研究成为习惯。

(2)成长源于真爱——从关注学生的成绩到关注学生的发展。爱学生就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关注学生品德的修炼,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感受参与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叩问教学价值,梳理教学主张,关注生命成长。

(3)成长源于执着——从自我风格的形成到引领青年教师的成长。从成立名师工作室到承担骨干教师的培养任务,不断挑战自我,发展自我,以最美的姿态引领青年教师的成长。

主题发言03 心存梦想 恰逢花期

图11 黑龙江省绥化市一曼小学语文正高级教师、黑龙江省特级教师王晓红发言

黑龙江省绥化市一曼小学语文正高级教师、黑龙江省特级教师王晓红向与会者分享了自己的三点成长历程:(1)课堂教学——涵养教育梦想的土壤。学习、思考、行动、总结与创新是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构建的“五步畅学”课堂模式,打造三度四情课堂,初步形成了自己教学特色。(2)教育科研——助力专业成长的源泉。从单篇阅读的读写结合,到阅读教学内容的整合,研究如何让学生在读写结合当中学会阅读、乐于表达,进而改善教学实践。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拓宽了思维广度和语文视野,在对比与鉴别中洞察了教学本质。(3)专家引领——凝练教学思想的阶梯。在教育部“国培计划”名师领航工程海淀进校基地中,认识学科前沿问题,聆听专家的教诲,接受大家的思想,不断吸纳融合积淀,形成了教学风格,凝练了教学思想。

主题发言04 扎根一线 开花结果

图12 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岳海江发言

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岳海江与老师们分享了四点个人成长的体悟:

(1)成长经历:在接纳中脚下生出根须。丰富的教育教学经历构成了饱满的教育人生:三年村小在接纳中进步,十年赛教在磨课中成长,七年积淀在写作中总结,一年赴港学习在交流中成长,数次进藏在服务中升华;

(2)课堂教学:在琢磨中插上一对羽翼。课堂是教育的生命场,对快乐教学、情境教学、目标教学等多种教学法的借鉴形成了自身的教学风格;

(3)教育科研:在甄别中练就一双慧眼。七项课题研究聚焦了语文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探索文言文多元教学策略,进行“三场域五策略”习作教学模式的探索;

(4)组建团队:在合作中永葆向阳姿态。教师的工作是把一盏灯点亮,独行快,众行远,在教育部“国培计划”名师领航工程海淀进校基地的研修中,不断寻找专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和突破点。

专家点评

图13 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组成员宋冬生点评

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组成员宋冬生向几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表达了充分的肯定和敬意,他指出,教师要在学习中成长。

(1)向下扎根,为学习而设计,要有工匠气质。围绕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流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要推动课程改革走到“内容”这个核心地带,走向全学科、主题式,从学科课程走向生活课程。

(2)向上生长,为学习而研究,形成专家文化。所谓专家文化就是“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为学生的学习反思,在学生的学习中反思,针对学习的领域、要素、原点、发展等问题,开展真正的研究。

(3)走近学习科学,追问人是怎么学习的。具体方法包括:明白学习科学是什么;要知道读什么;要明确做什么。

 

专题8 校长论坛1 校本研修与教师成长

图14 专题8研讨现场

专题8围绕“校本研修与教师成长”主题展开,60余位校长与教师参与研讨。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海燕教授主持了研讨活动。

图15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王海燕教授主持研讨

主题发言01 我们一起优质学习

图16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徐莉浩发言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徐莉浩表示,要依托优质学习,提升校本培训的品质。(1)推进行政主导、加强业务指导是有效开展校本培训的保障。主要策略有:以区域规划为抓手的政策引领、以专业指导为抓手的服务引领、以督导评估为抓手的评估引领、以技术支持为抓手的资源支持。 (2)整合优质资源、加强专业引领是有效开展校本培训的关键。主要形式有:专家引领培训、市区结对培训、城乡联动培训、同质互动性培训。(3)科学设计项目、建设培训课程是有效开展校本培训的基础。主要路径有:校本研修规划的设计、师德与素养活动的设计、不同阶段教师培训设计、教研活动设计、校际联动设计。

主题发言02 校本教研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图17 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军发言

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军向与会者重点分享了学校校本研修的规划实施与基本思考。

(1)校本研修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以学校子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学科组集体教研为活动主要形式;以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行动目标;以完善校本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和创新教研模式为实施途径;以学科德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师带徒三种课例教学研究为具体实施内容。

(2)校本研修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途径:构建和完善学科课程体系提升教师课程育人能力;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创新学科教研模式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3)依托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点思考:重视备课组长在校本研修中的地位和作用;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抓住校本研修的“本质”。

主题发言03 打造教师创新和名师成长的学校环境

图18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李晓辉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李晓辉分享了学校为教师创新与名师成长打造学校环境的经验与策略。

(1)课程建构与实施变革为名师成长搭建平台。依托课程体系分层分类建设、学科教学知识体系构建、探索“活力课堂”的教学,为名师成长助力。(2)通过教师成长促进计划形成共同的话语体系,为教科研提供专业支持。(3)学校为教师辐射作用发挥提供平台,让每一位教师安全、自主、幸福的工作。

专家点评

图19 北京教育学院余新教授点评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团队研修项目执行办公室主任余新做专家点评,他指出,校本研修要明晰困境,克服困难,思考价值,探索有效途径。认清校本研修三大困境,包括动力不强、资源不够、机制不力;明确教师发展动力点,包括自我反思、同伴学习、组织助力;主动捕捉研修资源,选择最适合学校教师发展的资源;发挥校本研修意义与价值,要更新校本研修的理念,校本研修要做学校的事情,做老师的事,做学生的事,做教育改革的事;丰富校本研修途径,可以通过项目式推动、校际联动、科研撬动等途径实现。

 

专题9 校长论坛2 校本研修与教师成长

图20 专题9研讨现场

专题9聚焦“校本研修与教师成长”专题展开,70余名校长、教师参与研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宋萑教授主持研讨活动。

图2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宋萑教授主持研讨

主题发言01 校本研修文化建设,由制度文化向精神文化跃迁

图22 成都高新新科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朱祥勇发言

成都高新新科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朱祥勇提出了“学校发展教师第一”的办学主张。他分享了学校建构教师发展体系,变革教师管理机制,唤醒教师发展潜能,激发教师发展活力的实践情况。 以师德教育为重点,以学习型组织建设为载体,营造民主、开放、多元的校本研修氛围;提供多样化培训资源,让教师开展自主模块式专题学习,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培养需求;搭建多种平台,让更多教师有发展的空间和成功的机会,实现多元发展。

主题发言02 以学历案为载体推进初中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践研究

图23 杭州市拱宸中学校长郑明华发言

杭州市拱宸中学校长郑明华向与会者分享了学校以学历案研究为载体,开展的促进初中课堂教学转型的教研探索。

学历案的研究旨在通过“教-学-评”一致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者的责任主体,促使教学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会”转变。郑校长指出,学历案的研究与实施有效引领教师从单课视角转向从课程的角度看待教学,促使教师在备课中更加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设计,运用逆向思维有效设计评价任务,为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提供了实践的路径。

主题发言03 实现教师幸福的路径探索

图24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校长陈恒华发言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校长陈恒华分享了学校为实现教师幸福成长的实践探索与经验。以“脊梁精神”的职业价值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以构建“有效课堂”推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以建设“3L”课程体系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以建设教师共同体,提升教师身份认同和职业幸福。

专家点评

图25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干部教育学院副院长苏争艳点评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干部教育学院副院长苏争艳副教授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创设的多重对话的氛围,一线教师、学校领导、大学教授之间,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话题,思维碰撞,深度对话。

她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由个人反思走向合作共同体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校本研修要重在凸显群体学习和研究的乐趣,让老师找到自我认同和学术研究的精神家园,帮助教师从孤独的教学者,变成幸福的合作者与研究者。


专题10 教研员论坛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研创新

图26 专题10研讨现场

专题10是教研员论坛,围绕“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研创新”主题展开, 50余位教研机构的领导、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参与研讨。KY.COM支瑶副校长主持研讨活动。

图27 KY.COM支瑶副校长主持研讨

主题发言01 跨学段教研促教研员素养提升

图28 KY.COM数学教研室主任邵文武发言

KY.COM数学教研室主任邵文武围绕如何开展跨学段教研,促进教研员素养提升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了以下观点:

(1)规划先行促融合。跨学段教研可以帮助教师整体把握学科知识和教学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学习,分散学习难点,减轻学习负担。

(2)深度交流谋素养。聚焦主题,把跨学段教研和常规工作有效结合,建构教研资源,形成跨学段研讨机制。

(3)潜心研究做项目。所有学段教研活动与项目结合,探索数学六大核心素养落地,助力教师成长,提升教研员自身专业素养。

(4)信心前行促发展。继续开展跨学段项目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成教师研修课程,引领全区,辐射更大区域。

主题发言02 创生学习者中心的教研范式

图29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孔晓玲发言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孔晓玲围绕创生学习者中心教研范式的内涵与实践策略两方面做了分享。

内涵

▶ 研训主体:从培训者中心回到学习者中心

▶ 研训内容:从“研教”回到“研学”

▶ 研训方式:从讲授式走向参与式、体验式

▶ 研训场所:从报告厅回到教育教学应用情境

实践探索

▶ 直面问题:师生思维力、课程育人力

▶ 队伍与机制:上挂下联、项目推进

▶ 参与体验:学科融合、研训一体

▶ 实证评价:第三方介入、技术融合

▶ 反思提升:分层推进、专业论证

主题发言03 区域教研的突围与回归

图30 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副主任李广生发言

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副主任李广生强调,教研的两大使命是促进教师发展与提升教学质量。当前,教研面临身份认同的现实困境。在探索与实践中,区域形成了突破教研困境,实现教研创新的有效策略。

▶ 协商研修,焕发自主发展

▶ 精准研修,解决关键问题

▶ 对话研修,聆听教师的声音

▶ 立体研修,做好课程规划 

▶ 项目研修,让教师深度参与

专家点评

图31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院长李文萱点评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院长李文萱强调,教研要回归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原点,以此思考教研的内容与路径。

(1)教研内容的确定回归到学生核心素养。基于学生的素养发展,培养教师的关键能力,即确定教学目标的能力、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优化教学方法的能力、实施评价的能力。

(2)教研范式的选择回归到学生学习的原点和成人学习的规律。教师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研组织教师活动就要以教师为中心。教研路径、方式方法的选择要基于真实的情境,从教师的真实问题出发。

专家点评

图32 周卫研究员点评

周卫研究员充分肯定了三位发言者的思考与实践。他指出:

(1)海淀跨学段数学教研形式新、选题准,用核心素养统领各个学段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提升教师和教研员专业素养。

(2)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的教研范式,问题抓的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教师的课程育人力。从深度学习的角度思考,可以更加注重复杂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北京市顺义区教研的突围与回归,启示我们要牢记教研员职责,以研为中心,没有研究就没有立足之地,抓住关键问题开展研究,用研究成果来服务教师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简介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采用公益性、学术性、协作型的组织形态,是全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平台、交流平台、成果推广平台和服务平台。中心顺应时代发展、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的要求,凝聚专家和一线研修机构、学校力量,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出发,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构建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探索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机制,创新教师研修模式,致力于解决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为全国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方向引领和专业支持。

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研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研和诊断工具,指导调研实施、数据分析及诊断;构建基于需求调研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规划和开发的模型、流程,研发课程评价工具;创新教师研修模式;系统规划、开发和建设教师教育资源,完善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机制和资源转化机制;研制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开发教研员研修课程;创立“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教师专业发展专家研讨会”“全国课堂教学研讨会”“教育教学成果推广”“名师领航工程”等品牌项目,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中心秘书处设在KY.COM。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年度品牌活动

1.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

2.教师专业发展专家研讨会

3.全国课堂教学研讨会

进修开元(中国)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