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开元(中国)
【分论坛1-5】第三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
2019-01-29 11:08

2019年1月26-27日,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第三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在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举行。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办,KY.COM、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承办。来自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所高校,90个研修机构,303所中小学、幼儿园的1300余位专家和代表,海淀区教委科室领导、中小学校长参加了会议,共同围绕“链接与赋能——新时代教师的全专业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次大会历时一天半,包括4个主旨报告、10个分论坛、24个工作坊、5个国际论坛主题发言,全方位、多角度汇聚与分享国际与国内最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成果。

 

分论坛

2019年1月26日下午,第三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分论坛顺利举行。本届分论坛共设10个研讨专题,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1300余位专家和代表,聚焦新时代教师的全专业发展,展开深入研讨。



专题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区域规划与实施

图1 专题1研讨现场

专题1围绕“师德师风建设的区域规划与实施”主题展开,40余位专家、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参与专题研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主持了研讨活动。

图2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主持研讨

主题发言01 精心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的区域探索与实践

图3 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李国胜发言

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李国胜分享了区域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他强调:(1)深厚的文化积淀强化了教师队伍的使命担当。教育文化是涵养区域教育整体发展的沃土,也是教师发展价值体系的深厚支撑。(2)恒久的师德师风建设保障了教师队伍立根铸魂。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教育管理、师德宣讲,打造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3)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水平。通过拓展教师发展格局,统筹推进各类项目实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

主题发言02 名师成长视角下的师德建设内生途径的探索

图4 浙江省嵊泗县初级中学德育正高级教师范群发言

浙江省嵊泗县初级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德育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名师领航学员范群,对自身的专业成长经历做回顾与反思,指出师德建设的重要路径是教师的自我内省内生。(1)师德榜样影响教育认知。教师都有向善之心,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让更多的教师获得正向影响,并为之努力。(2)师德内省构建幸福大厦。教师应时刻保持并自觉地对自身道德生成过程进行审视与反思,深刻地了解自我道德存在的优缺点,增强道德示范力。(3)情景体验深化价值认同。只有出于对学生道德示范的真实情感,出于对教师职业的归属与热爱,出于追求自身幸福人生的需求,教师才能获得德福一致的人生。

主题发言03 新时期海淀区师德师风建设专业化实施方略——从“是何”到“如何”

图5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人力资源科科长刘大鹏发言

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人力资源科科长、海淀区继教办主任刘大鹏,强调新时期的师德师风建设要从深入理解走向创新实践。他表示:(1)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内涵要有思想的深度与厚度。要以“德厚流光,正心正人”为原则,以“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为目标,以“鼓励教师、引导教师、关怀教师、保障教师”为途径。(2)师德师风建设的区域规划与实施应基于专业化思维和手段,包括专业的管理、专业的培训与专业的服务。

专家点评

图6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管理与师德建设处处长黄小华点评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管理与师德建设处处长黄小华作为点评专家,他强调,师德师风建设要做到高线追求、底线管控与加强权益保护、提升师道尊严相结合,着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努力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让人羡慕的职业。

1.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和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要通过不断完善制度规范,特别是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依据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抓紧制定完善师德负面清单和具体实施办法,将师德师风建设落地、做实。

2.各地各校要切实强化领导责任,加强日常教育监督,严格违规行为惩处,加大优秀典型宣传,提升表彰奖励层级,久久为功,系统推进,真正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3.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按照党中央特别是习总书记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教师地位待遇,加大权益保障,减少对教师的干扰,维护师道尊严,切实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职业地位和社会地位,让教师安心、热心、舒心、静心从教。

 

专题2 基于标准的教师研修课程设计与实施

图7 专题2研讨现场

专题2围绕“基于标准的教师研修课程设计与实施”主题展开,约150多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参与研讨。KY.COM常务副校长申军红主持研讨活动。

图8 KY.COM常务副校长申军红主持研讨

主题发言01 基于标准的化学教师多层级研修课程设计与实施

图9 KY.COM化学教研员尹博远发言

KY.COM化学教研员尹博远从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的实践应用视角,分享了基于标准的教师研修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思考与实践。他强调,与传统的教研培训活动比较,基于标准的教师研修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特别强调依据水平划分,开发诊断工具,精准定位教师的培训需求,依据指标确定单元模块,依据教师水平确定培训目标,根据教师能力水平级差来设计关键的研修课程和内容。

主题发言02 指向实践能力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基于标准的教师研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图10 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严华银发言

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严华银提出,指向教师实践能力与思维品质提升的高品质教师研修课程设计与实施有几个要素:

(1)依据四个标准:包括学科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校长专业标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2)遵循四大规律:包括教师专业发展原理、建构主义理论、现象学原理、情境学习理论。(3)精准定位目标:围绕教师发展的师德品质、实践能力、思维理性、个性品质,精准定位目标。(4)丰富课程内容:要实现跨界学习、学科渗透、深度学习等。(5)精选培训方式:在高端讲座、高层论坛、跟岗学习、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微课题等多样化培训方式中精选适合的方式。

严华银主任最后提出,真正的培训者必须走向专业化,将教师研修做成一门学问。

主题发言03 践行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努力探索师训“专业化”模式

图11 湖南省双牌县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蒋翠平发言 

湖南省双牌县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蒋翠平以语文学科为例,重点分享如何基于标准进行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训前:参照标准,精准定主题、定目标、定课程。

训中:运用标准,强化送教四环节(示范教学-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体验)的实用效果。

训后:落实标准,做好综合评价及跟踪回访。

专家点评

图12 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师教育出版事业部主任魏振水点评

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师教育出版事业部主任、教育部中小幼教师培训课标研制项目办负责人魏振水做点评,他指出:(1)教师研修课程设计与实施须关注六个维度:遵循标准、问题导向、实践取向、强调评价、资源整合、技术融通。(2)教师研修课程的主要类别包括:师德践行类、学科理解类、儿童理解类、学法指导类、技术应用类、教育哲学类。(3)基于标准的教师研修课程组织实施:明确各方职责分工、科学制定培训方案、组织实施培训、建设优质资源、强化培训效果评价、成立培训师资多方团队。

领导讲话

图13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综合处副处长王炳明讲话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综合处副处长王炳明参会并讲话,他指出,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研制体现了三个出发点、四个着力点、三个落脚点。三个出发点: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持续性;四个着力点:支持教师能力诊断,支持系统设计培训课程,支持培训模式创新,支持培训学分管理改革;三个落脚点:推动教师培训的规范化;提升教师培训的专业化;支持保障教师学习的自主化。

 

专题3 劳动教育与学生发展

图14 专题3研讨现场

专题3围绕“劳动教育与学生发展”主题展开,约60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参与研讨活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用技术教研组组长、北京市特级教师李作林主持研讨。

图15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用技术教研组组长李作林主持研讨

主题发言01 劳动教育与学生成长

图16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副校长杨莹发言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副校长杨莹以学校棉田系列课程开发为例,分享了学校劳动教育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路径与策略,她强调:挖掘劳动教育的校本属性,积极营造校园育人氛围;创造劳动教育的课程融合,努力探索整体育人模式;丰富劳动教育的仪式体验,培育劳动光荣朴素情感;弘扬劳动教育的创造精神,塑造面向未来幸福教育。

主题发言02 劳动筑梦未来,教育助推成长

图17 苏州市职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傅小芳发言

苏州市职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傅小芳向与会者分享了三个观点:明确劳动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构建劳动教育的生态系统:实现全员参与、全面兼顾、全渠道、全过程、全方位的“五全合一”;谱写劳动教育的教学篇章:创设教学情境、选择教学内容、调节教学节奏、开发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评价。

主题发言03 全面提升区域平台能效,搭建劳动育人立体框架

图18 重庆市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教务主任唐红伟发言

重庆市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教务主任唐红伟表示,基地(中心)模式是深化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她提出:健全并发展以“基地牵头、校际联动、统筹兼顾、服务全区”为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管理运作体系;打造精品课程,不断开发更新课程,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实践创新,凸显专业发展,促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保障体系建设;注重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拓展功能的开发,以竞赛活动、课程共享、资源输出,实现劳动教育的深挖掘与全覆盖。

专家点评

图19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劳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坚点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技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坚充分肯定了三位发言者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她表示:(1)傅小芳教授长期研究劳动教育,有理论高度,立足于劳动教育的新常态;(2)杨莹校长“半亩农田”融合式劳动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劳动教育探索案例;(3)唐红伟主任的劳动教育基地模式在课程建设、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提供了优秀经验。

专家点评

图20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文喆点评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文喆教授认为三位老师的发言充分证明了基层劳动教育者“认识有前瞻性,行为有先导性”。同时他提出:真正从内心深处深刻理解劳动创造人,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是一种生活方式,家庭的劳动教育和学校教育要有分工,培养学生自我服务、服务他人的意识;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劳动机会;在学校生活和学习中教会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专题4 人工智能与学生发展

图21 专题4研讨现场

专题4围绕“人工智能与学生发展”主题展开,50多位教师参与研讨活动。KY.COM信息与技术中心副主任钟建业主持论坛研讨。

图22 KY.COM信息与技术中心副主任钟建业主持研讨

主题发言01 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图23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京津冀大区总经理周佳峰发言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京津冀大区总经理周佳峰结合讯飞科技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与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提出,技术的发展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也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原动力。人工智能构建的教育环境,对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产生深远影响。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全方位赋能,要构建一个教育超脑,通过多样的教学辅助方式来服务每一个人。

主题发言02 人工智能在教学场景中的应用与实践

图24 高思教育创始人、CEO须佶成发言

高思教育创始人、CEO须佶成向与会者分享了人工智能在教学场景中的应用与实践,他指出,未来教学场景注重在线化和数据化,通过智能自动化、教研模块化拆解知识点,优化知识图谱,自动生成个性化教材;通过智慧虚拟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打造沉浸式教学,提升教学效果;通过精准分析学生数据,构建个性化学情报告,形成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体系;以技术和AI算法赋能,打造一站式教学服务轻松体验。

主题发言03 深耕内涵,融合创新——未来学校、未来教育探索在路上

图25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书记、校长刘彦发言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书记、校长刘彦分享了学校深度应用互联网、探索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系统、创建智慧校园的实践。学校构建数字校园的组织架构,制定数字校园的工作机制,让好技术、好应用助力学习,形成整体的智能教育系统;创建全学习的生态系统,全面推开1对1数字化学习,深入开展项目式学习,形成全方面成长评估体系。

专家点评

图26 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方海光教授点评

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方海光教授表示,三位嘉宾代表了国内人工智能应用的不同侧面,成绩、经验值得借鉴。针对人工智能的基础、未来发展以及应用领域,他提出教师应关注八个方面:

▶ 如何判断人工智能提供的结论;

▶ 如何跟人工智能进行对话;

▶ 如何挑人工智能支持的场景;

▶ 如何配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用;

▶ 安全防范的措施和应对意识;

▶ 明确人工智能的弊端在哪里;

▶ 数据的处理过程;

▶ 研究新型的双师课堂。


专题5 学科教研基地与教师成长

图27 专题5研讨现场

专题5围绕“学科教研基地与教师成长”主题展开,100多位教研人员与教师参与研讨。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基教二科唐建东科长主持研讨活动。

图28 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基教二科唐建东科长主持研讨

主题发言01 培养教师,创造适合每位教师发展的教育

图29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高江涛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高江涛提出,要创造适合每个教师发展的教师教育,搭建学校教师发展平台。(1)紧紧抓住立德树人根本,弘扬传统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2)尊重老师,创造适合每个教师发展的教师教育。充分发挥每个老师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学校特色化课程体系。(3)抓住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的契机,促进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促进教师发展,注重学科梯队建设。(4)在教育领域起到引领和辐射作用,做到资源共建共享,积极引领示范。

主题发言02 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

图30 首师大二附中书记、校长阮翠莲发言

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阮翠莲表示,在学科教研基地与教师成长的建设中,学校化学学科成绩突出,取得了一系列的成长和收获。在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中,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校本研修,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了“弘美教育”课题群,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主题发言03 系统策划 科学布局 实践创新 促进成长

图31  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孔春生发言

湖南省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孔春生分享了教科院对学校与学科资源进行的系统策划和五优布局,包括:案例教学与激-探-创教学;试验规范落实与改进创新;实践体验式教学与综合素养培育;信息技术应用与优质资源共享;科技创新与奥赛培优。

通过一系列的策划和布局学生得以发展,教师得以成长,学校得以创新,最终实现同研共进。

专家点评

图32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书记、常务副院长支梅点评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党委书记支梅充分肯定三位嘉宾的发言,她认为:人大附中抓住学科本质,重视课程开发;首师大二附中的化学团队基于高端备课项目,全面提升校本研修水平;长沙市教科院整合全市优秀资源,形成培训课程群。

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支院长强调要关注“当下”和“未来”两个关键词。立足“当下”,要关注学科本位,做好学科教研的建设。面向“未来”,要逐步实现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型,更好服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简介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采用公益性、学术性、协作型的组织形态,是全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平台、交流平台、成果推广平台和服务平台。中心顺应时代发展、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的要求,凝聚专家和一线研修机构、学校力量,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出发,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构建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探索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机制,创新教师研修模式,致力于解决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为全国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方向引领和专业支持。

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研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研和诊断工具,指导调研实施、数据分析及诊断;构建基于需求调研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规划和开发的模型、流程,研发课程评价工具;创新教师研修模式;系统规划、开发和建设教师教育资源,完善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机制和资源转化机制;研制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开发教研员研修课程;创立“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教师专业发展专家研讨会”“全国课堂教学研讨会”“教育教学成果推广”“名师领航工程”等品牌项目,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中心秘书处设在KY.COM。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年度品牌活动

1.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

2.教师专业发展专家研讨会

3.全国课堂教学研讨会

进修开元(中国)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