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6-27日,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第三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在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举行。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办,KY.COM、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承办。来自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所高校,90个研修机构,303所中小学、幼儿园的1300余位专家和代表,海淀区教委科室领导、中小学校长参加了会议,共同围绕“链接与赋能——新时代教师的全专业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次大会历时一天半,包括4个主旨报告、10个分论坛、24个工作坊、5个国际论坛主题发言,全方位、多角度汇聚与分享国际与国内最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成果。
主旨报告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孟繁华、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校长陆云泉在大会上做主旨报告,聚焦新时代教师的全专业发展,多维度分享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成果。主旨报告由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工作组组长、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李方主持。
图1 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工作组组长、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李方主持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1 抓好抓实教师培训 持续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做题为“抓好抓实教师培训 持续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旨报告。他提出,要从四个方面系统推进教师培训各项工作的落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
图2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做主旨报告
1.加强规划设计,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标准
加快研制加强教师发展机构政策举措,继续出台教师、校长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研究探索更加多样有效的长效机制,如推进《教师法》的修订,丰富细化教师参加培训的权利与义务,建设教师培训学分认证系统等。
2.坚决补齐短板,聚焦贫困地区乡村教师
继续增加对乡村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扩大培训受众范围,在国家层面优化乡村教师培训项目、培训课程和培训模块。
3.深入提质增效,擦亮国家级培训的招牌
“国培计划”推进十年以来取得了非凡成就,支持了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在未来,要坚持“精品国培”的理念,提高培训经费标准,建立参与激励机制,组织专家视导检查。
4.重点连续推动,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推进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版本,以应用为驱动实行整校推进,结合实际来分类施策,适应技术的同时还要创新发展。
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教师培训也需要与时俱进,教师队伍建设仍然任重道远,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时代命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主旨报告2: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做题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主旨报告。杨秘书长提出,要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思考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靠谁培养人,以“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评价改革”作为抓手,坚持改革创新,提高育人水平。
图3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做主旨报告
1.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启动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从“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两个方面进行突破。
2.教学改革扎实推进
▶ 注重学思结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 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 注重因材施教,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教学;
▶ 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关注未来技术在教育重心、资源形态、教学形态、学校形态变迁上发挥的作用。
3.评价改革配套跟进
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章、唯论文帽子的顽瘴痼疾,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指向发展素质教育。
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关键支撑,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指导,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帮助教师培训工作者建立理论的定力,思想的认同和行动的自觉。
主旨报告3:教师应该成为转变教育发展范式的促进者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孟繁华做题为“教师应该成为转变教育发展范式的促进者”的主旨报告。他提出,转变教育发展范式需要教师把握教育功能的内涵: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构建生存方式。
图4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孟繁华做主旨报告
1.人性假设/半场理论
以“人性假设”为逻辑起点,推进教育发展向以人为本阶段发展,强调对人的尊重、关心和发展;以“半场理论”作为隐喻,强调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亟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工具、创新方法和创新模式。
2.教育生态观
教育生态观是人才培养范式转型的思想基础,需要从系统观、适应观、平衡观、发展观、合作观几个方面,推进教育: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 、从“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从“知识灌输”向“知识建构”转变。
3.学习共同体
建立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间、师生间相互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形成自我与他人同时得到提升与改变的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重塑知识和创新的关系,需要:“觉察”与“反思”、“跨界”与“混搭”、“回归”与“原始化”。
主旨报告4:“智能互联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校长陆云泉做题为“‘智能互联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旨报告。他提出,未来社会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5G+AI“智能互联”时代对教育的影响,促进我们必须适应新的技术变革和社会需求,全专业、全方面发展教师。
图5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校长陆云泉做主旨报告
陆校长指出:
1.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〇一中学根据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问题和阶段特征,确定了教师发展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引领,构建了以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理论、情怀与视野、身心健康、移动互联为核心的教师研修课程体系。
2.创新赋能搭建平台。通过创新赋能搭建教师发展平台。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职业培训,还需要创造具备调整适应能力的组织,建立教师专业发展“链式引领”项目,构建以专题研究促进教师团队成长的校本培训方式。
学校鼓励教师自我发展,鼓励“草根式”课题和“微创新”研究。创新赋能把学校变成了学习共同体,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新任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全员发展。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市区级学科骨干和带头人,校本研修初见成果。
新时代赋予教师发展新的要求,新时代应有新作为。本次大会是一次全国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学术盛会。1300余位与会代表全情投入、深度参与,互相学习与借鉴,增进理解与合作。大会链接各方力量,赋能教师成长,对于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师的全专业发展,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附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简介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采用公益性、学术性、协作型的组织形态,是全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平台、交流平台、成果推广平台和服务平台。中心顺应时代发展、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的要求,凝聚专家和一线研修机构、学校力量,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出发,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构建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探索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机制,创新教师研修模式,致力于解决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为全国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方向引领和专业支持。
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研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研和诊断工具,指导调研实施、数据分析及诊断;构建基于需求调研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规划和开发的模型、流程,研发课程评价工具;创新教师研修模式;系统规划、开发和建设教师教育资源,完善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机制和资源转化机制;研制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开发教研员研修课程;创立“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教师专业发展专家研讨会”“全国课堂教学研讨会”“教育教学成果推广”“名师领航工程”等品牌项目,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中心秘书处设在KY.COM。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年度品牌活动
1.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
2.教师专业发展专家研讨会
3.全国课堂教学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