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9日上午,KY.COM召开首届科研年会,大会围绕“如何做科学规范的研究设计”主题,展开了案例分享与分组研讨,海淀进校120余位研训人员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梁威教授,海淀进校罗滨校长、申军红副校长、支瑶副校长出席了本次年会。会议由教科室主任林秀艳主持。
图1 林秀艳主任主持会议
领导致辞
罗滨校长致辞,明确海淀进校举办科研年会是为了促进教研团队专业成长,提升工作质量。
科研年会的整体定位为:科研年会是以教研员课题研究的案例为载体的现场研修活动;科研年会与暑期全员研修、部门专题研修、教研员“私人订制”一起,共同打造了一个有组织、有规划、有方向引领、有平台支持的立体化的教研员成长体系;通过阶段性总结和交流,提升课题本身的研究品质,同时对其他课题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学校科研概况:海淀进校以课题项目研究为载体,全面推进研修工作。自“十二五”以来,学校承担的各级各类课题和重大项目达79项,目前,在研课题项目仍有55项,涵盖教学研究、课程指导、质量评价、资源建设、教师发展等领域。
日渐丰硕的研究成果: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在很多领域均取得了丰硕的研修成果。从2016年开始,海淀进校连续三届评选“研修成果奖”,表彰具有一定科学性、创新性、示范性、推广性的成果,促进研修人员科研能力提升,促进学校转型发展。
罗滨校长对全体教研员提出两点希望:第一,一个定位:希望教研员以更加科学规范的研究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推动学校转型发展,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努力实现“做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的愿景;第二,两种意识: 一方面要“沉下去”,扎根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要往深处走、实处走;另一方面要“升起来”:研究要有高度,有强烈的成果意识和成果转化意识,沉淀出实践性理论成果,服务更多的学校和教师。
图2 罗滨校长致辞
优秀研究案例分享
一、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与学方式变革实践研究
高中教研室陈颖主任以“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与学方式变革实践研究”为题进行了案例分享。陈老师从问题的提出、研究设计、研究过程、结论和展望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了课题的整体思路。该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区域教研转型实践研究”的子课题,包含了深度学习、项目学习、基于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技术支持下的学生学习四个部分内容。研究基于素养发展的导向的教学理念,调研区域教师教学设计和实施现状;选择典型教学内容开展课例研究,探索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科教学策略体系;通过行动研究及教师个案追踪,探索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区域学科教研模式和机制。
图3 陈颖主任作案例分享
二、实践共同体视角下的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研究
名师工作站韩巍巍老师以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青年专项课题“实践共同体视角下的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研究”为例,与大家分享了课题研究设计的经验。韩老师从课题选题、研究问题的界定、研究内容的表述、研究方法的使用四个方面分享了自身的经验。
● 研究不等同于工作,工作领域复杂而庞大,研究有其自身的逻辑规范,需要聚焦研究问题,用准确的方法达到研究目的;
● 教研员的研究是要从工作实践中来,回到工作实践中去。
图4 韩巍巍老师作案例分享
三、基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实践研究
数学教研员李大永老师以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数学方法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实践研究”为例作了案例分享。李老师指出,做教学研究一定要做理论的实践性解读,然后做实践的理论性反思,并循环反复这个过程。作为教研员的研究,要做到三点:
● 要扎根于教师的需求
● 要注重收集一线教师鲜活的经验,教研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
● 要立足于教师的实践反思组织教研活动
图5 李大永老师作案例分享
四、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实施研究
支瑶副校长以“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实践研究”为题作了案例分享。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区域教研转型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支校长基于资源建设中心开展的日常工作,从研究设计、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了本课题的整体思路。支校长指出,做好工作与研究的整合与融合,就要按照“蓝图”做好“解构”与“重构”。
● “蓝图”就是研究设计,前提是明确研究定位和研究问题,具体的策略可以是拆解问题、选对方法、规划路径;
● “解构”是将工作拆解,按照研究逻辑将研究的各要素拆分出来;
● “重构”是重新搭建,依据研究设计进行整体把握。
图6 支瑶副校长作案例分享
专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梁威教授充分肯定了四个案例,她指出,四个研究的起点都很高,都体现了以下的特征:研究问题的确立都是从教研工作的需求出发,对于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具有敏感性,对于已有问题能够运用新的理论和新的视角;研究目的非常明确,都是为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研究成果意识非常强;非常注重基于调研的研究设计。此外,梁教授还与大家共同探讨了几个问题:
教研员为什么要做研究?
教研系统是中国特色的独特的师资培养制度,教研员的职责一直以来是围绕着一线教师的需求而确定的。解放初期,教研员需要“手把手”地教老师上课。新时期,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教师的角色也从“教书匠”逐渐转变为“研究者”。从“手把手”向“肩并肩”的转变就需要教研员全方面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教研员研究什么?
教研员要围绕“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来做研究和工作,因为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 教研员的研究要区别于大学学者和一线教师:要基于一线教师的问题,又要有理论高度,能够找出某一个群体的共性问题,发现其规律性;
● 教育研究要区别于教研工作:教研工作是日常的安排,随意性较强;教育研究要有创新性,需要有严谨的设计和研究的成果。
行动研究要注重把握六个环节:
● 要从日常工作中找出真实的问题
● 要把真实的问题转化为研究的问题
● 要查阅资料,要注意明晰概念和已有研究的研究基础
● 要制定研究的方案,有清晰的研究设计
● 要注重实施和评价相结合
● 要进行成果的总结,注重创新性
教育研究中要把握三个“实”:
● 真实的研究问题
● 扎实的研究过程
● 要有实效,能够真正地解决问题
图7 北京师范大学梁威教授进行专家点评
分组研讨与交流
案例分享与交流之后,全体参会教研员共分为6个讨论组,在各组组长的引导下围绕主题展开全员参与式研讨。通过焦点讨论法、有收敛的讨论、有收敛的头脑风暴等方法,各组深入理解如何做科学规范的研究设计,对于研究设计各要素的重要特征和内涵,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积极贡献观点与智慧,形成共识,并由小组代表在大会上做分享交流。
图8-13 分组讨论现场
图14-19 分组讨论汇报展示
领导总结讲话
罗滨校长感谢各位老师的积极参与,以四个关键词做总结讲话:
享受。从会上分享的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维度的教研智慧,深刻感受教研员们深邃的教研思想;
解决。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作为区域教研员,要组织教研团队、专家和一线骨干教师来解决全区教师存在的共性问题,还要解决一部分带有普适特征的个性化问题;
细化。要基于实践聚焦真问题,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过程中要不断细化研究设计,使课题研究具有可操作性;
提炼。在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成果的提炼以及成果应用中的再提炼。
图20 科研年会现场
高品质的案例分享,高效率的研讨交流,专业化的指导服务,为教研员们提供了又一个深度学习的平台。会后教研员们评价此次科研年会“一席精神大餐”“满满的干货”“朴素、实用、接地气““简短但不简单、紧凑但不紧张”……未来,海淀进校将继续以课题项目为载体,深入学校开展实证研究,协同创新,破解难题,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引领海淀教育高品质发展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