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一份“难写”的履历
2019-01-09 15:02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写个人履历的经历,我发现我的这份履历越来越“难写”了,其原因在于我上学期间所在的学校陆陆续续都“没有”了,当然,这里我所说的没有并不是真正的没有,而是随着改革开放40年,我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学校经历了40年的变迁,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2015年,当我听到北京市海淀区前章村小学与白水洼小学合并,更名为翠湖小学的时候,内心当中很不平静,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40年前,也就是1978年的秋天,我背上小书包迈进了后章村小学的校门,成为一名小学生,在那里度过了4年快乐的时光。长大以后才知道,我入学的那一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具有非凡意义的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只可惜那个时候年纪还小,不懂得这些,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这样一句话,至今印象深刻,大致是“奔向二零零零年,实现四个现代化。”那个时候甚至连后面的几个零都读的磕磕巴巴,就觉得二零零零年好远好远,四个现代化是一个多么伟大和宏伟的目标,祖国那个时候一定是世界上最棒的国家。可能这就是当时那个年代儿童眼里的对改革开放的认知吧。当时村子里小学就到4年级,于是5年级、6年级又来到邻村的前章村小学继续上学。自那个时候起,注定我也就与这所学校结下了20多年的缘分。记忆里,那个时候学校的条件十分简陋,炎热的夏天,躲在操场上那棵大树的银两下玩耍,是我们最惬意的时刻,老师们上课一支粉笔一块木质黑板一本书,我们也听得津津有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升入了中学。

1990年7月,时隔6年的时间,我师范毕业又回到了前章村小学,成为一名老师。6年来,学校的校舍变化不大,但设施条件比以前还是好了不少,孩子们上音乐课不再只是那一架破旧的风琴,老师可以拎着录音机上课了,学校还配备了幻灯机,我记得那个时候我给孩子们上语文课,放上事先绘制好的彩色幻灯片,上数学课,在胶片上写练习题,孩子们可高兴了,如今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叫“幻灯机”吧,但那个时候对孩子们来说,已经很“高档”了 ,必定我从上学那个“一无所有”的年代,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必定与城市的学校相比,学校的条件还是相差比较远,一下雨,泥泞的操场就上不了体育课,一排排的平房,依靠火炉取暖,冬天的教室依旧不暖和。可喜的是,在我上班以后,这样的条件只经历了短短的几年时间。

1994年9月,前章村小学学校迁址,“新校区建了三层楼房,就在沙阳路路边,也就是现在翠湖小学前章村分校的前身。新学校的建成是一件大事,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冬天屋子的火会灭了挨冻,房子漏雨临时书本了,这座教学楼也成为当时十里八村的标志性建筑。8月底,开学在即,全体老师和学生都参与到了“搬家”当中,大件的办公桌等用车拉,上课用的桌椅则都是孩子们靠自己的力气搬过来的,力气大一点的孩子搬桌子,力气小一点的孩子搬椅子,几百名学生的队伍浩浩荡荡从村西的老学校出发,经过15分钟左右的路程走到村东新学校,成为当时街头一景,至今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8月底的天气依然十分炎热,孩子们汗流浃背,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着着无以言表的激动,他们渴望尽快坐到窗明几净的新教室里面上课。

此后的10多年,周围的几所小学也陆续合并到前章村小学(包括后章村小学、西辛力屯小学)等,在我的履历上,后章村小学也成为历史。此后,这里每年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应该说,这也是这所学校发展比较快的10多年,从1994年到2010年的16年间,我一直在这里工作,亲眼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和变化。老旧的”幻灯机”逐渐被“投影机”所替代,白色的幕布逐渐更换成了 “背投”,学校有了计算机房,有了钢琴,操场修了塑胶跑道,城乡的差距逐渐在缩小,农村的孩子们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了。不仅仅学校的硬件设施在发生变化,学校有了专业的音乐、美术等教师,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教育教学能力在不断提升,但与海淀区教育整体发展相比,还相对滞后。

2015年,海淀区教育布局调整,为了海淀山后教育更好的发展,前章村小学与白水洼小学合并,更名为翠湖小学,在我的履历上,前章村小学也即后章村小学之后再次成为历史。这种布局调整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了些许遗憾,但更多的还是欣喜吧,我希望自己的家乡更好的发展,希望农村的孩子享受更好的优质教育。

海淀区这种布局调整的脚步还在加大,海淀区上庄第二中学也列为布局调整之列,为这个薄弱的初中校未来飞速的发展插上了翅膀,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海淀的优质教育,这对于上庄地区来说绝对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好事,也许用不了多长时间,在我的履历上,上庄二中也将成为历史。

回想这曾经学习和工作的几所学校,均已经“不存在”,不清楚这段历史的人,在看履历过程中恐怕我还真得“费一番口舌”解释,但这样一个过程,不正鉴证了改革开放40年,海淀教育的发展历程吗?作为一名海淀人,可能留给个人的是满满的回忆,但留给海淀基础教育的一定是一段辉煌的历史篇章。

 

 

教研第三党支部 张玉兰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